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奋字的含义解析,奋字组词典故,奋字诗词解读

奋字的含义解析,奋字组词典故,奋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21 更新日期: 2025-11-20 06:09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奋”(繁体为“奮”),是一个极具动感与精神力量的会意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字形上看,“奋”在金文中的构形极为生动:中间是“隹”——表示鸟,外面像鸟展开双翅、振翅欲飞的姿态,下方是“田”,象征广阔的田野。整体描绘出一只雄鹰或猛禽在空旷大地上展翅高飞的画面,其本义即为“鸟类振羽展翅”,引申为奋起、奋发之意。

《说文解字》释曰:“奮,翚也。” “翚”指鸟儿奋力飞翔的样子,强调动作之迅猛有力。张衡《西京赋》有“奋隼归凫”,形容猛禽腾跃而起;《淮南子·原道》称“羽翼奋也”,描述生命因志向而激扬的状态。这些典籍用语无不体现“奋”字最初的生命力与动态美。

随着语言的发展,“奋”的含义由具体的鸟类振翅,逐步扩展至人类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它不再局限于物理上的起飞,更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代表振奋、拼搏、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无论是“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还是“奋起直追”的进取意志,都体现出中华文化中对奋斗价值的高度推崇。

因此,“奋”不仅是一个描述动作的字,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凝结。它激励人们突破困境、追求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载体。

“奋”字读音与五行属性解析

“奋”字的现代汉语拼音为 fèn,声调为第四声,属去声,发音干脆有力,与其所表达的“奋发”“激烈”之意高度契合。其古音据《广韵》记载为“方问切,音僨”(fèn),与今音相近,说明此字读音传承有序,稳定性强。

从汉字结构来看,“奋”共有8画,部首为“大”,属于“大”部字群。这一部首多与规模、气势、行动有关,如“太”、“奇”、“美”等,而“奋”本身也蕴含宏大、张扬的动作意味,与“大”部的意义特征相符。

在五行学说中,“奋”被归类为行。这看似与“奋”所表现的刚健、激昂之气有所矛盾,实则深具哲理。五行中的“水”并非仅指柔弱之象,亦象征流动、变化、潜藏的力量以及爆发前的积蓄。正如《易·豫》所言:“雷出地奋”,雷动于地下,水气升腾,终成奋发之势——这正是“水”孕育动力、推动变革的体现。

此外,水主智、主变通,而“奋”所倡导的不仅是蛮力冲锋,更是智慧驱动下的主动出击与自我超越。故将其五行定为“水”,既符合其内在能量的运行规律,又体现了动静结合、蓄势待发的哲学意蕴。

“奋”字用于起名的意义与寓意

将“奋”字用于人名之中,具有强烈的积极寓意和深远的精神寄托。父母取此字命名,往往希望孩子具备奋发图强、勇于拼搏的性格特质,能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取,不畏艰难。

由于“奋”本身含有“振作”“奋起”“奋勇”之意,名字中带“奋”者,常被赋予以下几种期待:

  • 志向高远:如同飞鸟冲天,寓意胸怀大志,不甘平庸。
  • 勇于担当:如“奋不顾身”所示,象征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承担责任。
  • 勤勉不懈:如“奋发图强”“奋斗不息”,寄寓终身学习、持续进步的人生追求。
  • 行动力强:强调执行力与爆发力,鼓励孩子做行动派而非空谈者。

在实际命名中,“奋”可搭配多种字形成富有节奏感与正能量的名字,例如:

  • “志强”配“奋”:成“志奋”,寓意志向坚定、奋勇前行;
  • “文”配“奋”:成“文奋”,寓智能文采与实干精神兼备;
  • “宇”配“奋”:成“宇奋”,象征心怀天下、奋发有为。

尤其在男孩名字中使用较多,因其阳刚之气浓厚,但也不排除女孩使用,以彰显独立自主、不让须眉的现代女性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奋”字虽佳,但在姓名学中需注意音律搭配与五行平衡。若八字忌水,则慎用此属“水”之字;同时应避免与其他发音拗口或意义冲突的字组合,以免影响整体运势与社会接受度。

“奋”字字典详解说明

根据权威字典资料,“奋”字的基本信息如下:

  • 汉字:奋(舊字形:奮)
  • 部首:大
  • 笔画数:8
  • 结构类型:上下结构
  • 五笔码:DLF(部分输入法支持)
  • 郑码:GDki
  • Unicode编码:U+594B
  • GB2312编码:B7DC
  • 笔顺编号:13425121(具体为:横、撇、捺、竖、横折、横、竖、横)

从字义发展看,“奋”具有多重释义层次:

  1. 基本义:指鸟类振翅欲飞,如《说文》所载“翬也”,即鸟奋力飞翔之状。
  2. 引申义一:振作、鼓劲。如“奋发”“振奋”,形容精神昂扬、情绪高涨。
  3. 引申义二:用力、施展。如“奋武扬威”“奋其威”,强调发挥力量或才能。
  4. 引申义三:挥动、举起。如“奋臂”“奋笔疾书”,表示肢体或工具的剧烈运动。
  5. 引申义四:震动、激荡。源自《易·豫》“雷出地奋”,比喻事物由静转动,产生巨大影响。

此外,《康熙字典》还收录了“奋”的异读音“古朗切”,释为“盐泽也”,可能为古地名或通假用法,现已罕用。另记其姓氏用途:“楚有司马奋扬”,说明历史上确有以此为姓之人。

总体而言,“奋”是一个集形象性、动作性、精神性于一体的汉字,在字典中的解释层层递进,从自然现象延伸到人类行为与心理状态,展现出汉字强大的表意功能。

“奋”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解说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奋”字频繁出现,且多用于描写气势磅礴、精神昂扬的场景,体现了古人对“奋”之境界的高度认可。

说文解字》作为最早系统分析汉字构形的著作,明确指出:“奮,翚也。” 许慎以“翚”定义“奋”,突出其飞腾之意。“翚”本义为五彩山鸡奋力飞翔,带有华美而强劲的视觉意象,奠定了“奋”字动态美的基础。

尔雅·释鸟》进一步强化这一概念:“雉绝有力奋,羊绝有力奋。” 这里将“奋”视为力量极致的表现,不仅限于鸟类,连走兽亦可用“奋”来形容其爆发力,说明“奋”已成为衡量生命力强度的标准之一。

诗经·邶风·柏舟》中有句:“不能奋飞”,借鸟儿无法展翅暗喻士人不得志的苦闷。此处“奋飞”已脱离单纯生理动作,上升为精神自由与事业成功的象征,赋予“奋”更深的社会意义。

易·豫卦》曰:“雷出地奋”,描绘春雷震动大地、万物复苏之景。孔颖达疏曰:“奋,动也。” 此处“奋”代表天地间的阳气升腾,是自然界生命力勃发的写照,也被引申为政令施行、民心振奋的政治隐喻。

礼记·乐记》云:“奋至德之光”,强调音乐能激发人的高尚品德,使内在美德焕发光芒。“奋”在此处转为抽象动词,意为“激发”“弘扬”,展现了其语义的丰富拓展。

至于《史记》中贾谊《过秦论》所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则是将“奋”用于历史叙述,意为继承并发扬先辈功业,凸显其“延续+发扬”的复合动词特性。

综上所述,从《说文》到《尔雅》,从《诗经》到《周易》,再到《礼记》《史记》,“奋”字贯穿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多个维度,既是自然现象的描摹,又是人格理想的寄托,更是历史进程的动力象征。

包含“奋”字的经典诗词赏析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奋”字虽不如“春”“月”“山”等字常见,但每出现一次,皆具雷霆万钧之势,令人印象深刻。

唐代诗人李贺在《致酒行》中写道:“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虽未直接使用“奋”字,但“拏云”之志正是“奋飞”的诗意化表达。

明代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有句:“奔流不肯停,势欲掀天地。何哉如此水?岁久弥自信。奋迅入东海,滔滔自有程。” 其中“奋迅”二字精准刻画长江奔涌之势,“奋”与“迅”并列,强化了水流不可阻挡的力量感。

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虽无“奋”字,但“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一种默默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写照,与“奋不顾身”“奋斗终生”的理念相通。

更为直接的是孙楚《韩信赞》中的名句:“秦失其鹿,英雄交战。遂寤明主,超然虎奋。” 此处“虎奋”二字极具画面感——猛虎跃起,威震山林,用来比喻韩信一旦得遇刘邦,便如猛虎出柙,奋起建功立业,气势夺人。

再如《杨家将演义》中将士出征时的口号:“当奋武扬威,杀入番军之中而去!” 这里的“奋武扬维”不仅是军事动员令,也是一种文学渲染手法,通过“奋”字调动读者的情感共鸣,营造壮烈氛围。

由此可见,“奋”字虽少单独成句,却常作为动词核心出现在关键语境中,承担着激活全篇气势、提升主题格调的重要作用。

与“奋”字相关的成语汇总

汉语中有大量以“奋”为核心的成语,它们广泛应用于书面语与口语中,生动传达出拼搏、进取、勇敢等正面价值观。以下是常见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若干成语:

  • 奋不顾身:形容奋勇向前,完全不顾个人安危。
  • 奋发图强:振奋精神,谋求国家或个人的强大。
  • 奋起直追:振作起来,努力追赶落后者。
  • 奋斗不止:持续不断地努力拼搏。
  • 奋勇争先:鼓足勇气争取领先地位。
  • 奋袂而起:甩动衣袖站起来,形容情绪激动、决心行动。
  • 奋笔疾书:提起笔快速书写,形容写作专注迅速。
  • 奋武扬威:振奋武力,炫耀威风。
  • 自告奋勇:主动提出承担某项任务。
  • 英勇奋战:勇敢顽强地参加战斗。
  • 百折不奋(近义替换:百折不挠):虽经历挫折但从不放弃奋起。
  • 奋臂一呼:举起手臂大声号召,形容领袖号召力强。
  • 奋发有为:精神振奋,有所作为。
  • 奋起反抗:从压迫中觉醒并进行抗争。
  • 奋翅高飞:比喻人才脱颖而出,成就非凡。
  • 奋然前行:坚定果断地前进。
  • 奋其智力:充分发挥才智与能力。
  • 奋励慷慨:情绪激昂,充满正义感。
  • 奋戈而起:拿起武器奋起抗争。
  • 奋身而出:挺身而出,勇于担当。

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历史典故或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和道德教化功能,至今仍活跃于各类文本之中。

“奋”字组词精选(20个常用词汇)

“奋”字构词能力强,常作为动词或形容词前缀,构成一系列富含正能量的词语。以下是20个典型组词及其简要释义:

  1. 奋斗: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
  2. 奋发:精神振作,积极进取。
  3. 奋起:突然振作并采取行动。
  4. 奋勇:鼓起勇气,勇往直前。
  5. 奋力:竭尽全力地去做某事。
  6. 奋飞:振翅飞翔,比喻崛起成功。
  7. 奋战:激烈而勇敢地战斗。
  8. 奋笔:快速书写,常用于“奋笔疾书”。
  9. 奋武扬威:炫耀武力,展示威风。
  10. 奋不顾身:完全不顾自身安全。
  11. 奋起直追:加快步伐追赶前方。
  12. 奋发图强:立志振兴,力求强大。
  13. 自告奋勇:主动请求承担任务。
  14. 奋臂:举起手臂,表示抗议或号召。
  15. 奋翅:展开翅膀准备飞行。
  16. 奋翼:展翅高飞,象征志向远大。
  17. 奋蹄:马儿奔跑,比喻加速前进。
  18. 奋迅:迅速而有力地行动。
  19. 奋兴:兴起、振兴,多用于文化复兴。
  20. 奋振:振奋精神,重新振作。

这些词语不仅在日常交流中广泛应用,也成为励志教育、企业精神、校园文化中的高频热词,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

文章总结

“奋”字虽仅有八画,却蕴含无限能量。它从金文中那只展翅欲飞的鸟儿出发,穿越三千年的文化长河,演化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之一。无论是《说文解字》对其本义的精准捕捉,还是《易经》中“雷出地奋”的哲学升华,抑或是“奋不顾身”“奋发图强”等成语所承载的价值导向,“奋”始终代表着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不屈的意志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