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焚字的含义解析,焚字组词典故,焚字诗词解读

焚字的含义解析,焚字组词典故,焚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22 更新日期: 2025-11-20 06:05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焚”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由“火”与“林”两部分组成。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它生动地描绘了火焰在树林中燃烧的情景,形象地表达了“用火烧山林”的含义。其本义为“烧山”,古人田猎时常采用“焚林而猎”的方式,通过放火烧林驱赶野兽,从而进行捕猎。这一行为在古代典籍中频繁出现,如《韩非子·难一》所载:“焚林而田”,正是对这种狩猎方式的描述。

随着时间推移,“焚”字的语义逐渐扩展,不再局限于烧山,而是泛指一切“燃烧”“焚烧”的行为。无论是物质上的焚烧,如焚烧纸钱、焚毁书籍,还是抽象意义上的毁灭,如“忧心如焚”,都可使用“焚”来表达强烈的破坏或情绪状态。此外,在古文中,“焚”也用于酷刑描述,如《尚书·泰誓上》中的“焚炙忠良”,指以火酷刑残害忠臣,体现出该字所蕴含的激烈与残酷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焚”字还有一个较少见的读音“fèn”,通“僨”,表示“倒毙”之意,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象有齿,以焚其身”,即大象因牙而遭猎杀,身体倒毙。此义虽不常用,但丰富了“焚”字的文化内涵,使其不仅限于物理层面的燃烧,也延伸至生命终结的象征。

“焚”字读音和五行解析

“焚”字的标准普通话读音为 fén,声调为第二声(阳平),发音清晰有力,带有上升感,与“火”的动态特性相呼应。在古代韵书中,《广韵》《集韵》等均注音为“符分切”,音近“汾”,亦属平声,体现其音韵的稳定性与传承性。

从汉字五行属性来看,“焚”属行。其部首为“火”,直接表明其与火元素密切相关。火在五行中代表热情、光明、变革与毁灭,而“焚”字正完美体现了这些特质——既象征着光明与净化(如焚香敬神),也代表着破坏与灾难(如焚书坑儒、玉石俱焚)。在姓名学与风水命理中,五行属火的字常被用于补足命局中火元素不足之人,能增强人的行动力、表现力与决断力。

然而,由于“焚”字本身带有强烈破坏意味,使用时需谨慎。若命主八字忌火,或性格本就急躁冲动,则不宜用此字起名,以免加重火旺之弊,导致行事过激、易惹是非。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八字五行平衡原则,审慎取用。

“焚”字用于起名的意义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焚”并非常见的起名用字,因其字义多与“焚烧”“毁灭”相关,给人以激烈、极端之感,通常被认为带有负面色彩。然而,在特定文化语境或艺术化命名中,它仍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与审美价值。

若用于人名,“焚”可寓意激情燃烧、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例如,“焚膏继晷”一词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或工作,若取其精神内核,可用于激励孩子刻苦进取。又如“忧心如焚”,虽表焦虑,但也体现出深切的责任感与情感投入,可用于表达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殷切期盼。

然而,由于“焚”字在历史事件中与“焚书坑儒”紧密关联,带有文化压制与暴力统治的象征,因此在正式命名中较为忌讳。家长若追求独特或个性化的名字,偶有使用“焚”作为中间字或末字,但多见于文学创作、艺名或笔名中,如“焚心以火”“焚舟破釜”等组合,强调一种决绝、献身或重生的意境。

总体而言,“焚”字在起名中适用性较低,更适合用于成语、诗词或哲学表达中,而非日常人名。若执意使用,建议搭配温和、平衡的字眼,以中和其烈性,如“清焚”“安然焚思”等,方能避免名字过于刚烈或压抑。

“焚”字字典详细解释

根据《说文解字》,“焚,烧田也。”明确指出其本义为“烧荒种田”,即通过焚烧山林杂草来清理土地,以便耕种。这是一种古老的农业方式,称为“刀耕火种”。许慎以“从火,从林”解释其构形,说明这是典型的会意字——火在林上,象征火焰吞噬树林。

《广雅》进一步简化释义:“焚,烧也。”将“焚”等同于“烧”,扩大其使用范围。而在《玉篇》中,“焚”被定义为“烧也”,延续了《说文》的基本释义。

《康熙字典》则提供了更为详尽的考证:
– 音韵方面:注明“符分切,音汾”,属平声;另有“方問切,音奮”,对应“倒毙”之义。
– 引经据典:引用《书·胤征》“玉石俱焚”,比喻好人坏人一同受害;《礼·月令》“仲春毋焚山林”,反映古人已有生态保护意识,禁止春季烧山以防破坏生态。
– 古文异体:指出“焚”本作“燓”,或作“炃”“燌”,说明其在演变过程中存在多种写法。

此外,《集韵》称“火灼物也”,强调其物理作用;《易·离卦》有“焚如”,形容如烈火般炽盛的状态。综合来看,字典释义层层递进,从具体行为到抽象状态,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语义体系。

中国古典文献中的“焚”字解说

在先秦典籍中,“焚”字频繁出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公羊传·桓公七年》记载:“焚咸丘。”并解释:“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这说明“焚”不仅是军事战术,也是一种资源获取手段。

《韩非子·难一》提出“焚林而田,则得兽多,后必无兽”,已意识到过度焚林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损害,体现出早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种反思在《礼记·月令》中得到制度化体现:“仲春毋焚山林”,明确禁止春季烧山,保护动植物繁殖期,彰显古人顺应天时的智慧。

《周礼·掌戮》记载:“凡杀其亲者焚之。”说明“焚”曾作为一种残酷的死刑方式,用以惩戒弑亲重罪,具有强烈的震慑作用。而《尚书·泰誓上》“焚炙忠良”,则揭露了暴政下对贤者的迫害,赋予“焚”以政治批判的色彩。

道家典籍《庄子·外物》有“乃焚大槐”,司马彪注:“霹雳时烧大树也。”此处“焚”非人为,而是自然雷火所致,暗示天地之力的不可抗拒。而贾谊《过秦论》中“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则是对秦始皇文化专制的深刻批判,使“焚书”成为专制统治的代名词。

综观诸子百家,“焚”字既是实用工具,也是道德隐喻,更是历史见证,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与“焚”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古典诗词中,“焚”字常用于渲染悲壮、激烈或哀伤的氛围。
明代于谦《石灰吟》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以“烈火焚烧”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即使历经磨难也泰然处之,展现了士人高洁的精神境界。

唐代李贺《梦天》中有“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虽未直接用“焚”,但其想象宇宙毁灭之景,与“焚”的意象相通。而杜甫《兵车行》中“哭声直上干云霄”,虽无“焚”字,却可通过“焚心”之情加以联想,表达百姓苦难之深。

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有“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其中“风雷”暗含变革之火,可引申为“焚旧立新”的精神动力。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儒坑礼焚”,直接控诉秦政对文化的摧残,与“焚书坑儒”形成互文。

此外,佛教诗词中常见“焚香礼佛”,如“焚香默坐,闭目澄心”,体现“焚”在宗教仪式中的净化功能。香火升腾,象征心灵皈依,使“焚”从毁灭转向升华,完成意义的转化。

与“焚”字相关的成语

  • 焚书坑儒 —— 指秦始皇焚烧典籍、坑杀儒生,比喻文化专制。
  • 玉石俱焚 —— 美玉和石头一同烧毁,比喻好人坏人同归于尽。
  • 玩火自焚 —— 玩弄火者终将被火烧伤,比喻作恶者自食恶果。
  • 忧心如焚 —— 心里焦急如同火烧,形容极度忧虑。
  • 焚膏继晷 —— 点燃灯烛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
  • 焚林而猎 —— 烧毁森林来捕捉野兽,比喻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后果。
  • 自焚其身 —— 自己点燃自己,比喻自我毁灭。
  • 焚舟破釜 —— 烧掉船只、打破饭锅,表示决一死战,不留退路。
  • 焚琴煮鹤 —— 把琴当柴烧,把鹤宰了煮汤,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 焚香礼拜 —— 点燃香支向神佛叩拜,表达虔诚敬意。
  • 焚尸扬灰 —— 烧掉尸体并撒去骨灰,极言惩罚之严厉。
  • 焚林而田 —— 同“焚林而猎”,指烧林开荒或打猎。
  • 焚巢捣穴 —— 烧毁鸟巢、捣毁蜂窝,比喻彻底清除敌对势力。
  • 焚香顶礼 —— 点香跪拜,极为恭敬的姿态。
  • 五内俱焚 —— 五脏六腑都像被火烧一样,形容内心极度痛苦。
  • 薪尽火焚 —— 柴烧完了,火也就熄灭了,比喻基础丧失,事物随之消亡。
  • 焦头烂额 —— 虽未直接含“焚”,但与火伤相关,形容处境狼狈。
  • 付之一炬 —— 放一把火烧光,形容全部毁灭。
  • 燎原之火 —— 原野上蔓延的大火,比喻势不可挡的革命力量,与“焚”密切相关。
  • 星火燎原 —— 微小的火星可以引发大火,寓意小事可酿大祸,亦含“焚”之意。

“焚”字组词二十例

  1. 焚烧 —— 用火烧毁物体。
  2. 焚化 —— 将尸体或祭品烧成灰烬。
  3. 焚毁 —— 彻底烧坏、毁灭。
  4. 焚香 —— 点燃香支敬神或祈福。
  5. 焚书 —— 烧毁书籍。
  6. 焚躯 —— 烧毁身体,亦指牺牲生命。
  7. 焚心 —— 内心焦急如火。
  8. 焚膏 —— 燃烧油脂,比喻熬夜工作。
  9. 焚祭 —— 以焚烧祭品的方式祭祀。
  10. 焚黄 —— 烧掉写有祷文的黄纸,告慰祖先。
  11. 焚舟 —— 烧掉船只,表示决绝。
  12. 焚林 —— 烧山林,用于狩猎或开垦。
  13. 焚尸 —— 火葬或毁尸。
  14. 焚庙 —— 烧毁庙宇。
  15. 焚宅 —— 房屋被大火烧毁。
  16. 焚情 —— 情感炽烈如火。
  17. 焚躯碎骨 —— 形容惨烈牺牲。
  18. 焚琴煮鹤 —— 糟蹋高雅事物。
  19. 焚书坑儒 —— 特指秦始皇的文化暴政。
  20. 忧心如焚 —— 极度焦虑不安。

文章总结

“焚”字虽仅十二画,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从一个具体的田猎行为——“焚林而猎”出发,逐步演变为涵盖物理燃烧、精神焦虑、政治暴行与宗教仪式的多维度概念。其构形“火+林”直观生动,语义层层扩展,既有毁灭之威,也有净化之功。

在语音上,读作“fén”,属阳平声,音调平稳而有力;在五行中属“火”,象征热情、变革与能量,但在命名中需慎用,以免带来过于激烈的气场。尽管少见于人名,但其在成语、诗词与历史叙述中的高频出现,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符号之一。

无论是“玉石俱焚”的悲剧感,“焚膏继晷”的勤勉精神,还是“焚书坑儒”的历史警示,“焚”字都在提醒我们:火既能照亮黑暗,也能吞噬一切。掌握其力,方能趋吉避凶;理解其义,才可明辨兴衰。一字一世界,“焚”字正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力量、代价与觉醒的深刻寓言。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