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幩字的含义解析,幩字组词典故,幩字诗词解读

幩字的含义解析,幩字组词典故,幩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25 更新日期: 2025-11-19 06:09

中国文字意义

“幩”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其本义与古代马具相关。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幩”指的是“马缠镳扇汗也”,即装在马口两侧、用于遮挡和扇去汗水的装置。这种用具通常由布帛或皮革制成,包裹在马衔(镳)的外侧,既能保护马匹面部不被汗水刺激,又具有装饰作用。

在古代车马文化中,马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幩”作为马饰的一部分,往往以朱红色丝线缠绕,称为“朱幩”,常见于贵族或君王所乘之车驾。因此,“幩”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礼仪与等级的文化内涵。

从字形上看,“幩”属“巾”部,表明其材质多为织物;右半部分为“賁”(音bì),表声兼表意。“賁”有文饰之美之意,进一步强调了“幩”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特点。

“幩”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幩”的普通话读音为 fén,拼音标注为 fén,声调为第二声(阳平)。该字在现代汉语中极为罕见,主要用于古籍文献或专业研究领域。

关于五行属性,目前主流姓名学体系中并未对“幩”字明确归类五行。但由于其部首为“巾”,而“巾”属于纺织品类,源自植物纤维(如棉、麻)或动物丝织品,可间接归属于“木”行。此外,若从颜色角度分析,“幩”常以朱红为之,“朱”为赤色,对应五行中的“火”。因此,在起名应用中,若取其装饰性与色彩象征,则可倾向于“火”行;若侧重材质来源,则偏向“木”行。

综合来看,“幩”字五行无固定归属,需结合具体语境和个人命理需求进行灵活判断。

“幩”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将“幩”字用于人名极为罕见,因其结构复杂、发音冷僻,且现代人对其含义普遍陌生。然而,若从传统文化与命名美学角度审视,此字仍具备一定的象征价值。

首先,“幩”象征尊贵与仪仗。古时只有高级贵族才能使用“朱幩鑣鏕”的马具配置,见于《诗经·卫风》:“四牡騑騑,朱幩镳镳。”这句描绘的是诸侯出行时威严庄重的场面。因此,“幩”隐含着权位、气度与礼制的意味,适合希望孩子未来有领导气质或社会影响力的家庭选用。

其次,“幩”体现细致与关怀。作为保护马匹免受汗水侵扰的装置,它反映了古人对细节的关注与对生命的体贴。以此寓意命名,寄托了父母希望子女做事周全、体察他人、富有同理心的愿望。

再者,“幩”虽为器物之名,但其“饰也”的解释赋予其艺术美感。可用于文艺、设计、美学等领域人士的名字中,表达对美与秩序的追求。

不过需注意:由于“幩”字不易识读、书写困难,且缺乏现代语感,在实际起名中应慎用,建议搭配常见字组成双名,以平衡独特性与实用性。

“幩”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记载,“幩”收录于〈寅集中〉【巾字部】,页码为337第15条,共12画,属左右结构,部首为“巾”。

其音韵标注如下:
- 【唐韵】【集韵】【正韵】均作“符分切”,音同“汾”(fén);
- 又有【集韵】“彼义切”,音“贲”(bì),义同;
- 或读“分吻切”,音“愤”(fèn),此时引申义为“谷囊满”,即粮仓充盈之意,但此义项较为少见。

基本释义为:
1. 马缠镳扇汗之具。 即围绕在马口旁镳具上的织物,用于扇汗、防污、装饰。
2. 饰也。 毛传注《诗经》时指出,“幩”是一种装饰品,尤其指君主用朱红色丝线缠绕的马饰,彰显威仪。

《康熙字典》还特别进行了考證修正:
原《字汇》误将其附于十二画之外,今已改正归入十二画。“谨按”指出,《释文》中“马衔外铁也,一名扇汗”实为“镳”字之注,而非“幩”字本义,故予以更正,强调“幩”本身是缠绕在镳上的织物,非金属部件。

另提及其异体字写作“𢅩”,并说明“穀囊滿”为其另一音义分支,但非主流用法。

“幩”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在中国传统文字学体系中,“幩”被多部经典文献所记载,展现出丰富的语言层次与文化深度。

《说文解字》:许慎释曰:“馬纏鑣扇汗也。”明确指出“幩”是缠绕在马镳上的织物,主要功能为扇除汗水,保护马匹。这是最原始、最核心的定义。

《诗经·卫风·硕人》:有诗句云:“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此处描述庄姜出嫁时的盛况,驾车的四匹雄马昂首挺立,口边系着红色的“幩”,铃声叮当,场面庄严华美。“朱幩”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

《毛传》注解:“幩,饰也。人君以朱缠镳扇汗,且以为饰。”这里不仅说明其实用功能,更突出其礼仪装饰作用。红色代表尊贵,朱丝缠绕既美观又显威仪。

《集韵》补充:除了主音“符分切”(fén),另有“彼义切”(bì)一读,义同;还有“分吻切”(fèn),通“憤”,引申为“穀囊滿”,即粮食充足、仓廪丰实。这一义项可能与“賁”字的引申义有关,但使用频率极低。

《康熙字典》考證:澄清前人误解,指出“马衔外铁”乃“镳”之注,非“幩”之义,体现出严谨的训诂态度,确保字义传承准确。

“幩”字有什么诗词内容

“幩”字出现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著名的例子出自《诗经·卫风·硕人》:

“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

这首诗描写齐女庄姜嫁给卫侯时的盛大仪仗。其中“朱幩镳镳”形象地刻画了拉车骏马口角悬挂红色幩具,随步伐摆动发出轻响的画面。“镳镳”形容马具晃动之声,与“朱幩”共同营造出华贵肃穆的氛围。

这里的“朱幩”不仅是实用配件,更是权力与地位的视觉符号。红色象征吉祥与尊贵,配合羽毛装饰的车帷(翟茀),整个迎亲队伍彰显出贵族婚礼的隆重与典雅。

后世文人虽极少直接使用“幩”字入诗,但在描写古代车马仪仗、宫廷出行或怀古题材时,常引用《诗经》原句来唤起历史情境。例如清代学者在笺注《诗经》时,常以“朱幩”代指古代礼制中的精美马饰,赋予其文化象征意义。

和“幩”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经过查阅各类成语词典及古籍资料,目前**没有以“幩”字为核心的成语**,亦无包含“幩”字的常见成语。

原因在于:“幩”本为专有名词,特指一种古代马具,使用范围狭窄,未进入日常语言系统。加之其字形复杂、读音冷僻,难以成为成语构成的常用元素。

虽然《诗经》中有“朱幩镳镳”这样的固定搭配,但它属于诗句而非成语。现代汉语中也不存在以“幩”为首字或尾字的成语接龙组合。

因此,若想搜索与“幩”有关的成语,结果将为空。该字更适合从历史文化、文字训诂的角度进行研究,而非成语学习范畴。

“幩”字组词(20个词)

由于“幩”字极为生僻,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参与构词,以下列出的是基于古义、文献用例及合理推测形成的词语组合,部分为拟构词,仅供学术参考:

  1. 朱幩
  2. 幩具
  3. 幩饰
  4. 马幩
  5. 汗幩
  6. 巾幩
  7. 彩幩
  8. 丝幩
  9. 繡幩
  10. 紅幩
  11. 車幩
  12. 駕幩
  13. 禮幩
  14. 華幩
  15. 文幩
  16. 古幩
  17. 玉幩
  18. 金幩
  19. 輕幩
  20. 雲幩

说明:以上词汇中,“朱幩”“马幩”“幩具”等源于古籍或逻辑推导,其余如“绣幩”“云幩”等为诗意化构词,体现美感想象,实际使用中极为罕见。

最后的文章总结

“幩”是一个承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汉字,虽在现代生活中几乎消失,但在古代文献中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原本是一种装在马口上的扇汗用具,由丝绸或布料制成,缠绕于镳具之外,兼具实用与装饰双重功能。

通过《说文解字》《诗经》《毛传》《集韵》《康熙字典》等典籍的层层诠释,我们得以还原“幩”字的真实面貌:它是贵族仪仗的一部分,是礼制文明的微观体现,也是古人智慧与审美的结晶。

尽管“幩”字无法进入成语体系,也极少用于现代组词与命名,但它的存在提醒我们,每一个汉字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段尘封的历史。从“朱幩镳镳”的诗意画面,到“人君以朱缠”的制度规范,再到“穀囊满”的引申联想,“幩”展现了汉字多维度的意义延展能力。

作为编辑者,我们在传播汉字文化时,不仅要关注常用字的普及,也应珍视这些冷僻字所承载的传统记忆。它们如同文化的“活化石”,让我们得以窥见先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与精神世界。

因此,“幩”虽小,其义深远;字虽冷,其情温厚。读懂一个“幩”字,便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周代车马文明的小门。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