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字的含义解析,费字组词典故,费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费”字在汉字体系中是一个形声字,结构为“从贝,弗声”。其本义与钱财相关,表示“花费”或“消耗”的行为。这个字的构形非常直观:左边的“贝”部表明该字原本与财物、交易等经济活动有关;右边的“弗”既是声符,也带有否定意味,合起来象征着资源的散失或支出。
从古至今,“费”不仅用于描述金钱上的耗费,还广泛引申至时间、精力、体力等各种无形资源的损耗。如《说文解字》所言:“费,散财用也。”强调了其作为动词的核心含义——将聚集的财富分散出去。而《广雅》进一步解释为“耗也”,说明它也有“消耗、损耗”之意,扩展了使用的语境范围。
此外,“费”亦可作名词使用,指代“费用”或“开销”,例如学费、旅费、手续费等,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常用词汇。同时,在古代文献中还能见到通假现象,如通“拂”(fú),意为违背、不顺,或通“悖”(bèi),表谬误,显示其语义的丰富性与灵活性。
总体来看,“费”是一个既具实用性又蕴含文化深度的汉字,体现了中国人对资源管理、行为代价以及言语节制等方面的深刻认知。
“费”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费”字的标准普通话读音为 fèi,第四声,属去声,发音干脆有力,常用于表达某种结果性的动作或状态,如“花费”、“费力”、“费解”等。
在汉字五行分类体系中,“费”被归入土行。这一归属主要依据其部首“贝”与整体字形的能量属性分析而来。虽然“贝”本身多与金(贵重物品)相关,但“费”字的整体意义聚焦于资源的消耗、流转与落地使用,具有“承载”、“转化”之象,符合“土主化生、承载万物”的特性。
从命理角度来看,五行属土的字往往代表稳定、务实、包容与付出。因此,“费”字虽表面含有“损耗”之意,但从能量循环的角度看,也是一种必要的投入与转化过程,正如土地接纳种子后才能孕育新生。这种哲学意涵使得“费”不仅仅是一个消极意义上的“浪费”,更包含着“投资未来”、“积蓄价值”的积极意义。
对于姓名学而言,若一个人八字喜土,使用“费”字取名,可能有助于增强其稳定性、责任感与实际执行力;反之,若忌土,则需谨慎使用,以免加重负担感或导致过度消耗。
“费”字在起名中的意义解析
作为姓氏,“费”是一个较为少见但历史悠久的中华姓氏,源自春秋时期的鲁国地名“费邑”,后以地为氏,传承至今。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费姓源于姬姓,是鲁国公族之后,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若将“费”用于名字中(非姓氏),则需结合其字义与五行综合考量。由于“费”本义为“花费”、“消耗”,直接用于人名时容易引发“破财”、“劳神”、“费劲”等联想,因此在传统命名习惯中较少单独作为美称使用。
然而,在特定语境下,“费”也可体现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费心”寓意用心良苦,“费神”表示专注投入,“费尽心机”虽含贬义,但也反映极致的努力与谋略。若搭配得当,如“费思”、“费勤”、“费远”等组合,可表达“勤于思考”、“不懈追求”之意,赋予名字以奋斗精神与责任感。
此外,从音律上看,“费”(fèi)为仄声字,发音响亮清晰,适合作为名字的末字或中间字,能增强名字的节奏感。但由于其字义偏重“支出”、“损耗”,建议配合象征积累、收获、成就的字眼进行平衡,如“积费”、“储费”等(虽非常见),或选择反义词互补,形成张力之美。
总的来说,“费”作为名字用字较为特殊,宜慎用,但在文学化、哲理化的命名风格中,仍可作为一种富有深意的选择,体现对人生付出与回报关系的思考。
“费”字字典详细释义
根据《说文解字》:“费,散财用也。”明确指出其本义是钱财的分散与使用,强调“支出”这一核心动作。许慎将其归为“贝”部,正因其与财物密切相关。
《广雅》释为:“费,耗也。”进一步扩展了其含义,不再局限于金钱,还包括一切形式的消耗,如精力、时间、体力等。此义项奠定了“费”作为动词的广泛适用性。
在《吕氏春秋·安死》中有云:“非爱其费也。”此处“费”即指“财货”,说明该字亦可作名词使用,意为“费用”、“开销”。类似用法在《红楼梦》中亦有体现:“与冯家作烧埋之费”,明确指向具体的金钱支出项目。
《礼记·中庸》提到:“君子之道费而隐。”此处“费”通“拂”(fú),意为“违背”、“不顺”,属于古文中的通假现象,显示出汉字在历史演变中的音近借用特点。
另据《墨子·鲁问》载:“岂不费哉?”此处“费”通“悖”(bèi),意为“谬误”、“错误”,再次体现其多音多义的语言灵活性。
此外,《礼记·曲礼上》曰:“不辞费。”意为“不嫌言辞繁琐”,引申出“费言”、“费辞”等词,指话语多余、啰嗦,拓展了“费”在语言表达领域的应用。
综上所述,“费”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涵盖多个层面:
- 动词:花费、耗费、消耗、浪费
- 名词:费用、资财、开销
- 形容词:多余的、繁琐的(如费话)
- 通假字:通“拂”(违背)、通“悖”(谬误)
- 地名:春秋鲁邑“费”(今山东费县)
- 姓氏:费姓,源远流长
这些丰富的释义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汉字形象,使其在书面语与口语中均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费”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解说
在古代经典中,“费”字频繁出现,且多具哲理意味。最早见于《说文解字》,许慎定义其为“散财用也”,奠定了其与经济行为的基本联系。东汉刘熙《释名》进一步解释:“费,拂也,物去而不返也。”这里将“费”与“拂”关联,强调事物一旦支出便无法收回,暗含珍惜资源的思想。
《论语·尧曰》有言:“君子惠而不费。”孔子在此提出理想统治者的德行标准——施恩于民却不耗费自身资源,实则是倡导智慧治理与高效分配,反对盲目挥霍。这句格言成为后世“节用爱人”政治理念的重要源头。
《商君书·垦令》写道:“上不费粟,民不慢农。”强调国家不应随意征调粮食,百姓才会安心耕作。这里的“费”不仅是财政问题,更是社会稳定的关键,反映出先秦法家对资源配置的高度关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有一例:“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意思是巧妙利用材料,不必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与法家“因势利导”的思想交融。
《墨子·所染》提到:“伤形费神。”揭示长期劳心劳力对人体的损害,提醒人们注意身心平衡,具有早期养生观念的色彩。
《管子·八观》警示:“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指出奢侈风气会导致国家开支膨胀,进而引发民生困苦,体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宏观调控思想。
由此可见,“费”在古典文献中不仅是日常用语,更是承载治国理政、伦理道德、社会经济等多重思想的重要概念。它既是行为的结果,也是反思的对象,贯穿于儒、道、法、墨各家学说之中。
与“费”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在历代诗词中,“费”字常出现在描写辛劳、思索、耗费心力的情境中,尤以“费尽心机”、“费神”、“费时”等词最为典型。
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其《石屏集·论诗绝句》中写道:“有时勿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此句道出了创作之难——即便绞尽脑汁,也未必能写出令人惊艳的诗句,真实反映了艺术创作中的无奈与执着。
唐代杜甫虽未直接使用“费”字于高频诗句中,但其“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句,意境上与“费尽心机”高度契合,皆表现了对完美表达的极致追求。
明代高启《咏梅》诗云:“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虽未现“费”字,但“夜深”、“时闻”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倾听自然之声,其背后隐含的是精神上的“费神”与“费思”。
清代袁枚《遣兴》诗中有“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同样体现了写作过程中反复推敲、不断修改的“费工”过程,与“费尽心机”异曲同工。
此外,在禅宗诗歌中常见“不费一言”、“不立文字”等说法,反向凸显“费言”的无益,主张直指本心,体现对语言冗余的批判态度。
综上,虽然“费”字本身在诗词中并非高频关键词,但它所代表的“耗费”、“劳心”、“斟酌”等状态,却是文人创作与哲思过程的真实写照,深深嵌入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神内核之中。
与“费”字相关的成语
“费”字参与构成的成语数量众多,大多围绕“消耗”、“烦琐”、“难以理解”等主题展开,生动刻画了人类行为与心理的复杂状态。
- 费尽心机:形容用尽心思,千方百计地谋划,常带贬义。
- 费劲巴拉:口语化表达,形容做事十分吃力。
- 费力不讨好:付出很多努力却得不到认可或回报。
- 费话连篇:形容说话啰嗦,废话太多。
- 费唇舌:白白浪费口舌,多用于劝说无效的情境。
- 费时费力:既耗时间又耗力气,效率低下。
- 费事:事情麻烦,不好处理。
- 费神:耗费精神,劳心劳力。
- 费心劳力:既操心又出力,形容极为辛苦。
- 费嘴皮子:同“费唇舌”,强调徒劳的言语争辩。
- 费工:花费大量人工,多用于工艺制作。
- 费解:不好理解,令人困惑。
- 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用心良苦。
- 白费力气:努力毫无成效。
- 枉费心机:白白耗费心思,毫无结果。
<16>费尽口舌:极力劝说,但未成功。
<17>费财劳民:耗费财物,劳役百姓,多用于批评暴政。
<18>费日损功:虚度光阴,耽误事业。
<19>费资劳力:耗费资金与人力。
<20>费力劳神:身体与精神双重疲惫。
这些成语广泛运用于日常交流与文学作品中,精准传达出各种“付出大于回报”的情境,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费”字组词(20个)
以下是“费”字常见的20个词语,涵盖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展现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广泛应用:
- 费用
- 学费
- 路费
- 旅费
- 电费
- 水费
- 报名费
- 手续费
- 诊疗费
- 通行费
- 花费
- 消费
- 耗费
- 费时
- 费力
- 费神
- 费心
- 费劲
- 费解
- 费话
这些词语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开支到公共服务,从个人努力到人际沟通,无不体现“费”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基础地位。
文章总结
通过对“费”字的全面解析,我们看到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更是一扇通往中华文化深层逻辑的窗口。从字形上看,它以“贝”为形旁,揭示了与财富的原始关联;从字义上看,它涵盖了“花费”、“消耗”、“费用”、“多余”等多重含义,展现了汉字的高度凝练与语义延展能力。
在音韵与五行方面,“费”读作 fèi,属土行,象征稳定、承载与转化,虽表面看似“损耗”,实则蕴含“投入—产出”的辩证思维。在姓名学中,作为姓氏历史悠久,作为名字则需谨慎斟酌,宜与积极、积累类字搭配,方显其正面价值。
古典文献中,“费”字屡见于诸子百家之言,既是治国理财的关键词,也是修身养性的警醒词。诗词中虽不常现,但其所代表的“劳心费神”正是文人创作的真实写照。成语与组词系统更是将其应用场景无限延伸,成为现代汉语中不可替代的功能性词汇。
总而言之,“费”字虽小,却承载着中国人对资源、时间、精力乃至言语使用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每一份“费”,都应有所值;每一次“费”,都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