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筏字的含义解析,筏字组词典故,筏字诗词解读

筏字的含义解析,筏字组词典故,筏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20 更新日期: 2025-10-18 05:56

中国文字意义

“筏”字是中国汉字中一个极具画面感和文化意蕴的字。它从竹、伐声,属于形声字结构,本义为“筏子”,即一种用竹、木或兽皮等材料编扎而成的水上交通工具,用于渡水或运输。《广韵》中有明确记载:“筏,大曰筏,小曰桴,乘之渡水。”说明古人已对不同大小的浮具进行了分类。

“筏”的构造极为形象:上部为“竹”,表示其材质多由竹子制成;下部为“伐”,既表音也暗含“砍伐木材以造筏”的动作含义。这种组合体现了汉字“形声兼会意”的造字智慧。

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筏”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尤其在江河密布的南方地区广泛应用。无论是《墨子·杂守》中提到的“无过一筏”的军事物资运输限制,还是杜甫诗中“无数涪江筏,鸣桡总发时”的生动描绘,都反映出“筏”在历史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与重要作用。

此外,“筏”也象征着一种朴素而坚韧的生活方式——人们利用自然材料,顺应水流,完成跨越与连接。因此,“筏”不仅是一个工具名称,更承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内涵。

“筏”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筏”字的现代汉语拼音为 ,声调为第二声(阳平),发音清晰有力,带有上升感,与其作为交通工具“承载前行”的意象相契合。

从汉字笔画数来看,“筏”字共有 12画,结构稳定,书写流畅。其部首为“竹”,表明该字与竹类植物及其制品密切相关,属于“竹部”字族的一员。

在传统五行学说中,“筏”字被归为 行。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 其部首“竹”属植物类,自然归属于“木”行;
  • 制作筏子的主要材料为竹、木,皆源于树木,具有生长、舒展之性,符合“木曰曲直”的特性;
  • “伐”虽有砍伐之意,但整体字义仍指向木质工具的使用,而非金属性的切割行为。

因此,在姓名学或风水命理分析中,若需补“木”之人使用此字,可起到调和五行、增强生机的作用。

“筏”字用于起名的意义解析

虽然“筏”并非常见的人名用字,但在特定语境下,它具备独特的命名价值与象征意义。

首先,“筏”寓意 渡人渡己、承载重任。正如佛教中有“慈航普度,以筏喻法”之说,将佛法比作渡人脱离苦海的筏子。因此,“筏”可引申为智慧、救赎与引导的力量,适合希望孩子成为他人助力、具有责任感的家庭选用。

其次,“筏”象征 顺应自然、灵活前行。筏子随波逐流而不抗拒水流,体现了一种柔韧处世的哲学。以此字入名,寄寓孩子能在人生旅途中顺势而为,不固执僵化,善于适应环境变化。

再者,“筏”代表 开拓与连接。它是跨越水域的桥梁,是沟通两岸的媒介。用于名字中,可寓意人际交往能力强、善于搭建关系网络,或从事交流、运输、科技等连接型行业。

结合五行来看,因“筏”属“木”行,适用于生辰八字中缺木或喜木者,有助于平衡命局,增强生命力与创造力。同时,其12画笔画数在五格剖象法中亦有一定吉凶分析空间,需配合姓氏综合判断。

“筏”字字典详细解释

根据《康熙字典》及多部权威辞书,“筏”字的释义详尽且层次分明:

基本释义:筏,读音 fá,名词,指用竹、木或皮革等材料捆绑成排,用于水面漂浮运输的工具。常见词如“竹筏”、“木筏”、“羊皮筏子”等。

字形结构分析:上下结构,上为“竹”字头,下为“伐”。属形声字,“竹”为形旁,提示材质类别;“伐”为声旁,提示读音来源。

古籍引用:

  • 《广韵》:“筏,大曰筏,小曰桴,乘之渡水。” 区分了大型筏与小型桴的不同用途。
  • 《墨子·杂守》:“重五斤以上诸林木,渥水中,无过一筏。” 反映战国时期对城防物资运输的严格管理。
  • 杜甫《奉送崔都水翁下峡》:“无数涪江筏,鸣桡总发时。” 描绘唐代长江支流繁忙的航运景象。

扩展词汇:

  • 筏子:泛指各种类型的筏,是“筏”的口语化表达。
  • 筏工:专门从事撑筏、驾驶筏子的人,反映古代职业分工。
  • 筏渡:以筏为工具进行渡水的行为,也可引申为帮助他人脱离困境。

编码信息:郑码为 mnhm,Unicode 编码 U+7B4F,GB2312 编码 B7A4,便于数字化检索与输入。

“筏”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解说

在传统典籍中,“筏”不仅是一种实物,更被赋予哲理化的象征意义。

《说文解字》 中称:“橃,海中大船也。” 清代段玉裁注:“今字筏行而橃废矣。” 说明“筏”原写作“橃”,后逐渐演变为从竹的“筏”,专指竹木所编之浮具。

《海篇》 明确指出:“编竹渡水曰筏。” 这是对“筏”最本质的定义,强调其制作方式与功能。

《扬子·方言》 提到:“泭谓之𥴖,𥴖谓之筏。” 郭璞注释进一步说明:“木曰𥴖,竹曰筏,小筏曰泭。” 可见各地对浮具称呼不同,但“筏”特指竹制大型浮具,已有明确区分。

《集韵》 收录多个读音:
- 房越切(音伐):主流读音,通行至今;
- 北末切(音拨):通“箄”,指竹编篱笆或捕鱼器具;
- 普活切(音鏺):义同,或为方言异读。

值得注意的是,《集韵》还指出:“本作橃”,说明“筏”是“橃”的俗体或简化形式,体现了汉字演变过程中“从繁到简”、“从通用到专用”的规律。

与“筏”相关的诗词内容

“筏”虽非高频诗眼,但在古典诗歌中仍有精彩亮相,尤以杜甫诗句最为著名:

“无数涪江筏,鸣桡总发时。”
——杜甫《奉送崔都水翁下峡》

此句描写涪江之上众多竹筏齐发、桨声齐鸣的壮观场面,展现了唐代川江航运的繁荣景象。“无数”二字极言数量之多,“鸣桡”则带出声音动态,使画面栩栩如生。

另一例出自《墨子·杂守》,虽非诗歌,但语言凝练如诗:

“重五斤以上诸林木,渥水中,无过一筏。”

此句看似枯燥的军令条文,实则透露出古人对资源调配与运输能力的精确计算,具有历史文献之美。

此外,佛教偈语中常以“筏喻”表达修行境界: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人乘筏渡河,既至彼岸,不应复负筏而行。”
——《金刚经》化用意象

这里的“筏”成为“工具”与“执着”的象征,提醒人们达到目的后应放下手段,不可拘泥于形式。这一哲思深远的影响,使得“筏”超越物理存在,升华为精神符号。

与“筏”字相关的成语

目前汉语成语系统中,并无直接包含“筏”字的固定四字成语。这是因为“筏”作为具体器物,在语言演化中未形成高度抽象化的成语表达。

然而,存在若干与“筏”相关或意境相通的成语,可用于拓展理解:

  • 刻舟求剑:虽与筏无关,但发生在船上,反映古人水上活动场景;
  • 风雨同舟:比喻共患难,与“同乘一筏”意境相似;
  • 同舟共济:强调协作渡险,如同多人共乘一筏;
  • 顺水推舟:形容顺势行事,恰似筏子随流而行;
  • 中流击楫:表达志向远大,与水上交通有关;
  • 破釜沉舟:决绝前行,与渡河行动相关;
  • 乘风破浪:虽指大船,但亦可比拟勇往直前的精神;
  • 一叶扁舟:形容小船,与“小筏曰桴”呼应;
  • 舟车劳顿:涵盖水路旅程,包括筏运;
  • 舟马不涉:形容封闭区域,反衬筏的重要性。

这些成语虽不含“筏”字,但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水上出行、共渡难关、顺势而为的文化语境,间接丰富了“筏”的象征维度。

“筏”字组词(20个)

  1. 竹筏
  2. 木筏
  3. 皮筏
  4. 羊皮筏子
  5. 筏子
  6. 筏工
  7. 筏运
  8. 筏渡
  9. 渔筏
  10. 冰筏
  11. 货筏
  12. 客筏
  13. 独木筏
  14. 捆筏
  15. 编筏
  16. 放筏
  17. 撑筏
  18. 漂流筏
  19. 救生筏
  20. 航空救生筏

这些词语覆盖了“筏”的材质、用途、操作方式及现代应用场景,体现出该字在语言使用中的延展性与生命力。

文章总结

“筏”字虽不常用,却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实用价值。它从“竹”从“伐”,形声兼备,本义为编竹而成的水上浮具,广泛应用于古代交通与生产活动中。其读音为 ,五行属 ,笔画数为12,结构清晰,寓意明确。

在命名方面,“筏”象征承载、过渡、连接与顺应自然,适合追求内在力量与社会责任感的名字设计。尽管缺乏直接成语支持,但其在诗词、佛典与历史文献中的出现,赋予它超越工具本身的哲学意味。

无论是杜甫笔下的“无数涪江筏”,还是《金刚经》中的“舍筏登岸”,“筏”都在提醒我们:人生如渡河,工具固然重要,但最终要放下执着,抵达彼岸。这样一个兼具实用性与思想性的汉字,值得我们在文化传承中细细品味。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