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字的含义解析,乏字组词典故,乏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乏”字,读音为 fá,是一个仅有四画的汉字,部首为“丿”,结构简洁而富有深意。在现代汉语中,“乏”常用来表示缺乏、疲倦、不中用等含义,具有丰富的语义层次。
从字义来看,“乏”最初源于古代礼仪制度中的专用器具。据《说文解字》记载:“乏,春秋传曰,反正为乏。”这里的“反正为乏”指的是在古代射礼中,受箭者称为“正”,而避箭者则称为“乏”。因此,“乏”本义是指一种用于遮蔽箭矢的器具,形似屏风,多以皮革制成,供报靶者使用,防止被流矢误伤。《仪礼·乡射礼》中有“乏参侯道”的说法,说明其在射礼中的位置设置也十分讲究。
此外,“乏”还有“无”“缺少”之意,引申为物资短缺或精神上的空虚。例如,《孟子·告子下》有“空乏其身”,意指使人贫困以磨炼意志;《史记·货殖列传序》提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强调生产劳动对社会物质供给的重要性。
在动词用法上,“乏”可表荒废、耽误,如《庄子·天地》中“子往矣,无乏吾事”,即告诫他人不要耽误自己的事务。同时,“乏”也可作形容词,描述身体或精神的疲惫状态,如“人困马乏”“疲乏无力”,表达极度劳累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乏”在现代科技术语中还被借用为“无功伏安”的单位,简称“乏”(var),用于衡量交流电路中的无功功率,体现了汉字在科学领域的延伸应用。
“乏”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乏”字的普通话读音为 fá,属阳平声(第二声),发音清晰有力,带有一种紧迫或不足的语感,与其“缺乏”“疲乏”的基本含义相契合。
在汉字五行分类体系中,“乏”被归为 金 行。这一归类主要基于其字形与意义的综合分析:
- 字形角度:虽然“乏”的部首是“丿”(撇),看似属于木行笔画,但其整体结构呈斜向收敛之势,线条刚硬短促,符合“金”所象征的肃杀、收敛、坚硬之性。
- 字义角度:“乏”含有“废”“缺”“穷困”等负面意义,而“金”在五行中主变革、凋零、刑杀,常与衰败、终止相关联,故“乏”归于金行亦合乎逻辑。
- 音韵角度:“fá”为唇齿清擦音,发音时气流受阻明显,具有一种压抑感,这也与“金”之清冷、刚毅特性相符。
因此,在姓名学、风水命理等领域,“乏”字因其五行属金,通常被认为适合命格中喜金之人使用,但因字义偏消极,实际起名中极少单独采用。
“乏”字在起名中的意义解析
尽管“乏”字在日常语言中多用于表达“缺乏”“疲倦”“无能”等负面含义,但在姓名学中是否可用,需结合其音、形、义及五行综合判断。
从正面角度看,“乏”字笔画简洁(仅4画),结构稳定,书写方便,且五行属金,对于八字中金弱或需金补益的人而言,理论上可以作为名字中的用字之一。然而,由于其字义普遍带有消极色彩,如“贫乏”“乏力”“乏味”“乏嗣”等,容易引发不良联想,因此在传统起名实践中极为罕见。
具体来说:
- 若用于人名,可能被解读为“能力不足”“精力不济”或“资源匮乏”,不利于个人形象塑造。
- 在社交场合中,“乏”字不易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反而可能引起误解或轻视。
- 尤其在现代汉语中,“乏”多用于贬义组合,如“乏走狗”“乏角儿”(指演技差的演员)等,进一步限制了其在名字中的适用性。
综上所述,“乏”字虽有其独特的文化渊源和结构美感,但由于语义倾向负面,在起名中不建议使用,除非在特殊艺术化命名或文学创作中作为反讽或哲思表达之用。
“乏”字字典详细解释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及相关古籍资料,“乏”字的详细释义如下:
【名词】
- 古代射礼中避箭的器具:形似屏风,用皮革制成,置于射场旁,供报靶者站立其中以避流矢。《仪礼·大射仪》载:“凡乏用革。”《乡射礼》云:“乏参侯道”,意为乏设于箭靶三等距离之处。
- 电学单位:即“无功伏安”(var),用于计量交流电路中的无功功率。
【动词】
- 缺少、短缺:如“乏粮”“乏资”“不乏其人”。《吕氏春秋》有“振乏绝”,意为救济贫困断绝之人;《战国策》载孟尝君“无使乏”,即不让对方缺衣少食。
- 荒废、耽误:如《庄子》“无乏吾事”,《明史》“事幸无乏”,皆指不使事务中断或延误。
- 没有、无:如“乏趣”“乏手”(手头紧)等。
【形容词】
- 疲倦、无力:如“疲乏”“困乏”“人困马乏”。
- 不正、丑陋:如“乏样子”,出自《老残游记》,形容相貌不佳。
- 无能、不中用:如“乏走狗”“乏角儿”,均含贬义。
- 穷困、窘迫:如“乏用”“乏竭”“乏窘”。
此外,《康熙字典》更指出:“乏”通“废”,又有“代匮”之意,如“摄官承乏”,即暂时代理空缺职位,体现了一种谦逊自抑的态度。
中国古典文献中的“乏”字解说
在古代经典文献中,“乏”字不仅作为实词使用,更承载着深厚的礼制与哲学内涵。
《说文解字》解释:“乏,反正为乏。”许慎认为,“正”是受箭之位,“乏”是避箭之所,二者相对而立,故“反正为乏”。徐铉注曰:“尚书,惟正之供,反正不供,故曰乏。”意思是:若应供而不供,便是“乏”,引申为缺失、不履行职责。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故文反正为乏。”这是最早关于“乏”字构形来源的文献记录,说明其字形由“正”字反转而来,象征功能上的对立——一者迎受,一者规避。
《周礼·春官》提到:“车仆大射共三乏。”表明在天子举行大射礼时,需设置三个“乏”,分别对应不同等级的靶位,由专人执旌报靶,兼具礼仪与实用功能。
《礼记·月令》中“季春之月,命有司振乏绝”,则是从社会治理角度出发,要求官府在春季赈济贫穷断粮之家,体现出儒家“仁政”思想。
由此可见,“乏”不仅是具体的器物名称,更是礼制秩序、社会伦理与自然节律交织的符号载体,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与“乏”相关的诗词内容
尽管“乏”字本身较少直接出现在经典诗词标题或高频诗句中,但其含义常隐现于描写困顿、劳苦、孤寂情境的作品之中。
例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虽未言“乏”,却生动描绘了生活物资匮乏的窘境。
又如白居易《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深刻揭示了劳动者在经济匮乏下的无奈与挣扎。
再如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个“空”字,与“乏”相通,表达了壮志未酬、年华虚度的悲凉。
这些诗句虽未必直书“乏”字,但其所传达的“贫乏”“困乏”“力竭”之情,正是“乏”字深层语义的艺术体现。
与“乏”字相关的成语
汉语中以“乏”为核心构成的成语多带有消极意味,常用以形容人力、物力、精神或才智的不足。以下是常见成语列表:
- 人困马乏:形容人马劳累,筋疲力尽。多用于战争或长途跋涉后的情景。
- 疲惫不堪:极度疲乏,无法支撑。虽不含“乏”字,但“惫”与“乏”同义。
- 乏善可陈:没有什么优点可以称道,形容表现平庸。
- 乏味无聊:缺乏趣味,令人厌倦。
- 不乏其人:并不少见,表示某类人很多。此为少数带有中性或肯定色彩的用法。
- 空乏其身:出自《孟子》,指使身体受苦受穷,以锻炼意志。
- 承乏:谦辞,表示暂时代理某职,因无人而勉强充数。
- 乏嗣:没有后代,多用于古代家族观念中。
- 乏地:贫瘠的土地,难以耕种。
- 乏手:手头拮据,经济紧张。
这些成语广泛应用于文学、口语与正式文书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精确度。
“乏”字组词(20个)
以下是以“乏”字组成的常见词语,涵盖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
- 缺乏
- 贫乏
- 困乏
- 疲乏
- 乏力
- 乏味
- 乏趣
- 乏资
- 乏嗣
- 乏地
- 乏手
- 乏人
- 不乏其人
- 人困马乏
- 乏善可陈
- 空乏
- 振乏
- 承乏
- 乏角儿
- 乏走狗
这些词汇在日常生活、新闻报道、学术写作中均有广泛应用,体现了“乏”字强大的构词能力与语义张力。
文章总结
“乏”字虽小,仅四画,却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语言生命力。它起源于古代射礼中的实用器具,后演变为表示“缺少”“疲倦”“荒废”等多重含义的核心汉字,并在现代科技中衍生出“无功伏安”的专业术语用法。
从《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从《左传》《仪礼》到《孟子》《史记》,历代典籍为其赋予了礼制、哲学与社会关怀的多重维度。其字形“反正为乏”,寓意对立统一;其字义由具象至抽象,贯穿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
在现代汉语中,“乏”主要用于表达负面状态,如“缺乏”“疲乏”“乏味”等,成语如“人困马乏”“乏善可陈”已成为固定表达。尽管其五行属金,结构简练,但在起名中因语义不利而鲜被采用。
总体而言,“乏”字是中国文字体系中一个典型的小字大义代表,既反映了古人对礼仪制度的严谨设计,也映射出人类对生存困境的深刻认知。了解“乏”字,不仅是学习汉字的过程,更是一次通往传统文化深处的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