砵字的含义解析,砵字组词典故,砵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砵”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字,其本义与“钵”相通,表示一种器皿,尤指铜制的砵,即“铜砵”。在古代,“砵”常用于指代僧人所用的食器,类似于“钵盂”,是佛教文化中常见的器具之一。此外,“砵”也作为地名用字出现在中国多个地区,如福建省的“铜砵”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的“麻地砵”。
从字形结构来看,“砵”为左右结构,左边为“石”部,表明该字与石头或石质器物有关;右边为“白”,可能表音。尽管现代汉语中“砵”字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特定的地名和古籍中仍保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砵”字存在多音现象:一读作 è,见于《康熙字典》引《龙龛》音遏;另一读作 bō,同“钵”,广泛用于方言及地名之中。这种一字多音的现象反映了汉字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语音分化与地域差异。
“砵”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砵”字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主要读音:
- bō:此为最常见读音,与“钵”同音,表示僧侣所用的食器,亦用于地名,如“麻地砵”。
- è:此音出自《康熙字典》引用《龙龛》:“於合切,音遏”,属于古音遗存,较少在日常语言中使用。
就汉字五行属性而言,“砵”字的偏旁为“石”,而“石”属土性,但根据部分姓名学体系分析,因“砵”常用于容器、盛水之器,且其用途涉及液体承载,故亦有将其归入五行属水的说法。尤其在起名时,若强调其容纳、包容之意,则更倾向于赋予其“水”的象征意义,代表柔和、流动、智慧与润泽。
“砵”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虽然“砵”不是一个常用的人名用字,但由于其独特的字形与文化内涵,在个别取名场合中仍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首先,“砵”作为“钵”的异体字,蕴含着清净、简朴、修行的文化意象。在佛教语境中,“钵”是僧人托钵乞食的法器,象征放下执念、安于淡泊的生活态度。因此,以“砵”入名,可寓意孩子将来能拥有平和的心境、不慕荣利的品格。
其次,由于“砵”字带有“石”部,也暗含坚固、稳重之意;而其整体结构方正严谨,笔画清晰,体现出一种沉静内敛的气质。结合其“水”的五行归属,名字中使用“砵”字,也可能寄托父母希望孩子既有岩石般的坚定意志,又有流水般的柔韧智慧。
此外,“砵”用于地名(如“麻地砵”),也使其带有一定的地域文化色彩,适合用于纪念祖籍、表达乡土情怀的名字设计中。
“砵”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提供的字典资料,“砵”字信息如下:
基本释义:
- 读音:bō 或 è
- 部首:石,表明与石头或石器相关
- 笔画数:10画
- 结构:左右结构,左为“石”,右为“白”
- 笔顺编号:1325112341
详细解释:
- “铜砵”:特指铜制的砵,曾作为地名出现在福建地区。
- 同“钵”:说明“砵”是“钵”的异体字或方言写法,功能相同,皆指僧人所用的食器。
- 地名用途:如“麻地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表明该字在地理命名中有实际应用。
编码信息:
- 郑码:GFA
- Unicode:U+7835
- GB2312 编码:B36A
这些信息共同构建了“砵”字的语言学档案,显示出它既是一个实用性的地名与器物名称用字,也是一个承载传统文化记忆的符号。
“砵”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尽管“砵”未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但它在后世的字书中有明确记载。
据《康熙字典·备考午集·石部》引《龙龛手鉴》曰:“【龍龕】於合切,音遏。” 这里的“於合切”是反切注音法,表示用“於”的声母与“合”的韵母相拼,得出读音接近“è”。这说明在辽代佛教文献中,“砵”已有独立发音,并被归入“石”部。
另从《集韵》等宋代韵书的角度分析,“钵”字本作“缽”,从“缶”部,表陶器;而“砵”从“石”部,或为后起形声字,借“石”强调其坚硬材质,或因方言书写习惯演变而来。此类异体字现象在佛教经典抄写中尤为常见,不同版本常出现“钵”“砵”混用的情况。
由此可见,“砵”虽非先秦经典所载,但在唐宋以后的佛教文化和地方志书中逐渐确立地位,成为“钵”的一种变体写法,体现了汉字在宗教传播与地域交流中的适应性演变。
“砵”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目前可考的中国古代诗词中,尚未发现直接使用“砵”字的作品。这一方面与其为“钵”的异体字有关——诗人们通常采用通行字“钵”来表达相关意象;另一方面也因其主要用于地名和口语,文学性较弱。
然而,我们可以从含有“钵”字的诗句中窥见“砵”所承载的文化意境。例如:
“袈裟影入青山暮,乞食声随野鹤归。
手捧铜钵向林下,满庭秋色共云飞。”
这类拟作虽非古诗原文,却生动描绘了僧人手持铜砵(即“钵”)行脚乞食的情景,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禅意生活。若将“钵”替换为“砵”,意境不变,反而增添一丝古拙之趣。
因此,尽管“砵”未入经典诗词,但它所代表的宗教器物形象,早已深深融入中国文人的审美世界之中。
和 “砵” 字相关的成语有那些
经查证,现代汉语成语体系中没有直接包含“砵”字的成语。主要原因在于“砵”本身为“钵”的异体字,且使用范围狭窄,主要集中于地名和宗教语境,不具备成为成语核心词汇的语言基础。
不过,与“砵”意义相通的“钵”字则出现在若干成语或习语中,间接反映出“砵”的文化关联:
- 衣钵相传:原指禅宗师徒间传授佛法与法器(衣与钵),后泛指技艺、学问的传承。
- 化缘乞钵:形容僧人外出托钵乞食,修行度日。
- 饭钵空悬:比喻生活清贫,无以为继。
这些成语均以“钵”为核心意象,传达出佛教文化中的简朴、修行与传承理念。由于“砵”与“钵”互通,故在理解上可视为同一文化符号的不同书写形式。
“砵” 字组词(20个词)
由于“砵”字使用频率较低,现代汉语中固定搭配较少,但仍可根据其含义与用法整理出以下词语:
- 铜砵
- 麻地砵
- 砵头
- 石砵
- 陶砵
- 金砵
- 银砵
- 铁砵
- 木砵
- 砵盂
- 砵盘
- 砵罐
- 砵碗
- 砵器
- 砵具
- 砵座
- 安砵
- 供砵
- 净砵
<6>瓷砵
其中,“铜砵”“麻地砵”“砵头”为实际存在的词汇;其余多为根据构词规律扩展而成的复合词,适用于文学描写或特定语境下的创造性表达。
最后的文章总结
“砵”是一个兼具实用与文化意义的汉字,虽不常见于日常语言,却在地名、宗教和古籍中留下独特印记。它既是“钵”的异体字,承载着佛教文化的清净象征,又是真实存在的地理标识,连接着福建与内蒙古的地方记忆。
从字形上看,它以“石”为部首,结构稳固;从音韵上看,它兼有bō与è两读,体现古今语音变迁;从五行归属看,虽属“石”部,却被赋予“水”的象征意义,寓意包容与智慧。
在起名方面,“砵”虽非主流选择,但其所蕴含的简朴、坚韧与灵性,使其成为富有深意的独特用字。尽管无直接相关成语或经典诗词,但通过“钵”字的文化辐射,我们仍能感受到“砵”背后那份宁静致远的精神气质。
综上所述,“砵”不仅是一个汉字,更是一扇通往传统文化与地域历史的小窗,值得我们在汉字研究与命名实践中予以关注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