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饿字的含义解析,饿字组词典故,饿字诗词解读

饿字的含义解析,饿字组词典故,饿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14 更新日期: 2025-10-01 06:09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饿”是一个极具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字,其本义为极度的饥饿,是“饥”的加深状态。在古代汉语中,“饥”与“饿”并非同义词,而是有程度之分:“饥”指的是普通的肚子饿,尚可忍受;而“饿”则表示长时间没有进食,身体已经因缺乏食物而虚弱,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从造字法来看,“饿”属于形声字,左部“饣”(食的简化部首)为形旁,表明这个字与饮食、食物相关;右部“我”为声旁,提示读音。这种构造体现了汉字“以形表义、以声注音”的基本规律。

《说文解字》释曰:“饿,饥也。”《正字通》进一步说明:“饿,甚于饥也。”可见,“饿”不仅指生理上的饥饿感,更蕴含着一种极端困顿的状态。它既可以描述个体的身体感受,如“孩子饿了”,也可以用来比喻社会层面的贫困与灾难,如“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此外,“饿”还引申出“使受饿”之意,如《孟子·告子下》所言:“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里的“饿”是动词用法,意为“使……挨饿”,常用于表达通过艰苦磨练来锻炼意志的精神理念。

因此,“饿”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理状态描述,更是中国文化中关于生存、苦难、节制与修行的重要符号之一。

“饿”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饿”字的现代汉语拼音为 è,属去声(第四声),发音短促有力,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色彩,与其所表达的“极度饥饿”“痛苦挣扎”的语义相呼应。

在传统姓名学与五行理论中,每一个汉字都被赋予了特定的五行属性。根据字形结构分析,“饿”字的部首为“饣”,即“食”的简写形式,而“食”本身与“火”密切相关——因为食物需要经过火的烹煮才能食用,且“口腹之欲”亦归于火行范畴。然而,在多数权威命理系统中,如五格剖象法或康熙字典笔画五行对应规则中,“饿”字因其偏旁“饣”源于“金”部演变(古代炊具多为金属所制),且笔画数为10(属阴数),被归入行。

为何归为“木”?这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木主生长”,而饥饿正是对生命成长的阻碍,故以反义取象;二是“木克土”,脾胃属土,饥饿伤脾,暗合五行克制之理。因此,在起名时若使用此字,需谨慎考虑其五行属性是否与命主八字相合,避免造成五行失衡。

总体而言,“饿”字虽音调沉重、义含困苦,但在特定语境下仍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不可一概视为凶字。

“饿”字用于起名的意义解析

在现代汉语命名实践中,“饿”字极少被用于人名之中,主要原因在于其语义带有明显的负面色彩——饥饿、匮乏、痛苦、死亡等,不符合中国人取名追求吉祥、安康、富贵的传统心理。

从文化象征角度看,“饿”关联的是生存危机而非发展希望。名字作为伴随一生的符号,人们通常会选择寓意积极向上、充满生命力的字眼,如“安”“乐”“康”“宁”“瑞”“翔”等。“饿”显然与此类价值取向背道而驰。

然而,若从特殊文学化或艺术化视角出发,“饿”也可能被赋予深层含义。例如,在某些小说人物命名中,作家可能会用“饿”来象征角色的命运多舛、精神追求或对现实的批判,如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常处于物质匮乏与思想饥渴的双重困境中,这类人物若命名为“饿生”“忍饿”等,则具有强烈的讽刺与悲悯意味。

但从实际应用角度讲,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名字,都不建议使用“饿”字。即使在方言或昵称中出现类似表达(如“小饿鬼”),也只是亲昵调侃,并非正式命名。

另外,从周易数理角度来看,“饿”字笔画为10画,对应的五格数理为“终结之数”,象征事物走向尽头,缺乏延展性,不利于事业与健康运势的发展。因此,在姓名学中被视为不吉之字。

“饿”字字典详细解释

根据《说文解字》《六书故》《正字通》等古代字书,“饿”字的基本释义如下:

基本释义:

  • ① 肚子没食,想吃东西。 如:“我不饿,你吃吧!”这是最常用的现代口语用法。
  • ② 使受饿。 如:“别饿着小猪。”此处作动词使用,强调主动施加饥饿状态。

古籍释义:

“饿,饥也。”——《说文解字》

“饿,无食久馁也。”——《六书故》

“饿,甚于饥也。”——《正字通》

由此可见,“饿”在古文中特指严重的、持续性的饥饿状态,不同于一般的“饥”。《谷梁传》疏引徐邈的说法更为明确:“有死者曰大饥,无死者曰大饿。”也就是说,造成人死亡的叫“大饥”,未致死但极度饥饿的称为“大饿”。

此外,《韩非子·饰邪》中有言:“家有常业,虽饥不饿。”说明只要有稳定的产业或收入来源,即便偶尔吃不饱,也不会陷入真正的“饿”境,反映出古人对经济基础与生存安全之间关系的认知。

“饿”还有引申义,如形容贫困缺欠的状态:“水田饿水”“干田饿水”“饿乡”等,皆是以“饿”来形容资源短缺的情境。

“饿”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解说

在传统经学与训诂学中,“饿”字多次出现在儒家经典与诸子著作中,承载着丰富的伦理与政治寓意。

《孟子·告子下》有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处的“饿其体肤”并非单纯指让人挨饿,而是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通过肉体的磨难来锤炼意志,提升精神境界。这反映了儒家“逆境成才”的思想观。

《论语·季氏》记载:“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讲述的是商朝遗民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的故事。他们之所以选择“饿死”,是为了坚守气节与忠义,因而“饿”在这里成为了一种道德抉择的象征,代表着清高、廉洁与不妥协的精神。

《孟子·梁惠王上》有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意思是道路上到处都是饿死的人,统治者却不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这里的“饿莩”即“饿殍”,指饿死之人。这句话深刻揭露了社会不公与统治者的冷漠,成为中国古代批判暴政的经典表述。

由此可见,“饿”在古典文献中不仅仅是生理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社会批判、道德评价和人生哲思的载体。

与“饿”相关的诗词内容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饿”虽非高频意象,但在描写民生疾苦、士人清贫或修道苦行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虽未直接使用“饿”字,但“冻死骨”背后正是无数百姓因饥寒交迫而亡的真实写照,与“饿”密切相关。

白居易《卖炭翁》写道: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虽然没有明言“饿”,但卖炭老人为了换取一点粮食果腹,宁愿忍受严寒,暗示了底层人民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

宋代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感叹: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其中“泪尽”二字,实则包含了无数百姓在战乱中忍饥挨饿、绝望等待的悲惨境遇。

清代郑燮(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曾作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在灾年开仓赈粮,救活万人,其所关切的“疾苦声”,首要便是百姓的“饥饿之声”。

这些诗句虽未必直书“饿”字,但无不围绕“饿”的主题展开,展现出诗人对民间苦难的深切同情。

与“饿”字相关的成语

汉语中包含“饿”字的成语多用于描绘极端饥饿状态、人性贪婪或社会动荡的景象。以下是常见成语及其释义:

  1. 饿虎扑食:比喻动作迅猛、急切贪求的样子。出自《西游记》,形容饿极的老虎扑向食物,常用于形容人争抢利益时的激烈行为。
  2. 饿殍遍野:形容灾荒年间大量百姓饿死,尸体遍布田野。极言民生凋敝之状。
  3. 饿殍枕藉:饿死者相互交叠而卧,形容死亡人数众多,惨不忍睹。
  4. 饿狼扑食:与“饿虎扑食”类似,比喻贪婪凶狠地攫取目标。
  5. 饿鬼投胎:民间俗语,形容人极其贪吃或贪财,像饿鬼转世一般。
  6. 挨饿受冻:指生活极端困苦,缺衣少食。
  7. 忍饥挨饿:强忍饥饿,形容处境艰难。
  8. 饥寒交迫:既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9. 啼饥号寒:因饥饿寒冷而哭喊,形容贫民生活的悲惨。
  10. 民饥国弱:百姓饥饿,则国家衰弱,强调农业与民生的重要性。

这些成语大多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常用于文学作品和社会评论中,警示统治者关注民生疾苦。

“饿”字组词(20个)

以下是“饿”字常见的词语搭配,涵盖日常生活、文学表达与成语运用:

  1. 饥饿
  2. 饿肚子
  3. 饿狼
  4. 饿虎扑食
  5. 饿殍
  6. 饿殍遍野
  7. 饿鬼
  8. 饿饭
  9. 挨饿
  10. 忍饥挨饿
  11. 饿晕
  12. 饿坏
  13. 饿极了
  14. 饿得慌
  15. 饿乡
  16. 饿水
  17. 饿损
  18. 饿病
  19. 饿杀鬼
  20. 饿隶

这些词语从不同侧面展现了“饿”在语言中的丰富表现力,既有口语化的表达,也有书面化、文学化的使用。

文章总结

“饿”字虽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历史记忆。它不仅是一个描述生理需求的普通汉字,更是中国古代思想、伦理观念与社会现实的缩影。

从字形上看,它是形声结构,以“饣”表义,以“我”表音,体现汉字构造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从字义上看,它区分了“饥”与“饿”的程度差异,反映出古人对生存状态的细致观察。

在古典文献中,“饿”既是修身的手段(如“饿其体肤”),也是气节的象征(如伯夷叔齐饿死首阳),更是社会批判的利器(如“涂有饿莩”)。它连接着个人命运与国家治理,贯穿于哲学、政治与文学之中。

尽管“饿”因语义负面而不宜用于人名,但它在成语、诗词与日常表达中频繁出现,成为反映人间疾苦的重要词汇。每一个含“饿”的词语,都像是一个时代的回声,提醒我们珍惜粮食、关爱弱者、敬畏生命。

了解“饿”字,不只是学习一个汉字,更是走进中华文明深处的一次旅程。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