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扼字的含义解析,扼字组词典故,扼字诗词解读

扼字的含义解析,扼字组词典故,扼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17 更新日期: 2025-09-30 06:14

中国文字意义

“扼”字在汉字体系中是一个极具力量感和控制意味的字。从其构形来看,它属于形声字,左为“扌”(手部),右为“厄”(表音兼表意),整体结构简洁而富有动感。“扌”作为偏旁,提示该字与手的动作密切相关;“厄”不仅提供读音è的线索,同时也带有困顿、险要之意,暗合“扼”的动作常发生于关键、危急之处。

本义为抓住、掐住,如《说文解字》所载:“搤,捉也。”这表明“扼”最初的语义聚焦于用手施加力量以控制某物,尤其是对咽喉、要害部位的钳制。例如“力扼虎”形容勇猛之人徒手制服猛兽,“搤其喉而不得进”则描绘出通过控制咽喉来阻止对方行动的紧张场景。这种物理上的强力掌控,逐渐引申为抽象意义上的控制、把握、阻塞、压制

进一步地,“扼”发展出多个引申义:

  • 扼守:指据守险要之地,防止敌人进入,体现战略上的主动控制;
  • 扼要:指说话或写作时能切中要点,掌握核心内容;
  • 扼杀:比喻强行终止事物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否定与压制色彩;
  • 扼腕:以手握腕,表达愤怒、惋惜或激动的情绪,成为情感外化的典型动作。

由此可见,“扼”不仅仅是一个描述肢体动作的字,更承载着关于权力、控制、关键时刻的决断与干预的文化内涵。它既可用于具体的战斗场景,也可用于政治、思想、情感等抽象领域,展现出汉字强大的表现力与哲理深度。

“扼”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扼”字的现代汉语拼音为è,属去声(第四声),发音短促有力,与其字义中“用力掐住”“强力控制”的意象高度契合。这种发音特点使得“扼”在口语中自带一种紧迫感与压迫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张力。

从音韵学角度看,“扼”属影母铎韵入声字,在古音中发短促闭口音,后随语音演变归入现代普通话的去声。其声母“影”为喉音,暗示动作起始于内在力量的爆发,符合“扼”由内而外发力的特点。

在传统五行学说中,“扼”字被归为行。这一归属主要基于其偏旁“扌”(手部)所属的五行分类。在汉字五行理论中,所有带“扌”的字多与肢体动作、伸展、抓取相关,而“手”的活动被视为生命活力的延伸,象征生长、发动与控制,正对应“木”所代表的生发、条达之性。同时,“木”主仁而有节制之力,亦能屈能伸,正如“扼”既有刚强之力,又蕴含掌控节奏之意。

此外,“扼”字总笔画数为7,按五格剖象法计算,7画属金,但因其偏旁主导意义明确,仍以“木”行为准。这也体现了汉字命名中“偏旁定五行,笔画辅参考”的基本原则。

“扼”字在起名中的意义解析

在姓名学中,“扼”字虽不常见于人名,但若使用得当,可赋予名字强烈的力量感与责任感。由于其字义集中于控制、把守、掌握要害,因此适合用于期望孩子具备领导力、决断力、责任感的家庭。

从积极层面看,“扼”象征着:

  • 担当重任:如“扼守要冲”,寓意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守护重要岗位;
  • 掌控全局:如“扼要”“扼襟控咽”,表示思维清晰,善于抓住问题核心;
  • 意志坚定:如“扼虎”般勇猛果敢,面对困难毫不退缩。

然而,也需注意“扼”字带有一定负面联想,如“扼杀”“扼制”等词常用于压制、中断发展的语境,可能给人以压抑、强势甚至专断的印象。因此在起名时应谨慎搭配,避免单独使用或与阴冷、封闭类字组合。

适宜的搭配建议包括:

  • 与柔和、智慧类字结合,如“扼文”“扼思”,平衡其刚硬气质;
  • 与光明、进取类字并用,如“明扼”“志扼”,突出其守护正义的一面;
  • 用于男性名字中更为合适,体现阳刚之气与担当精神。

总体而言,“扼”作为名字用字,寓意深刻且具个性,适用于追求独特性与力量感的家庭,但需结合整体八字五行与音律协调使用,方能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扼”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搤,捉也。”这是“扼”的最早定义,明确指出其本义是“捕捉、抓住”。许慎将“扼”归入手部,强调其动作属性,并采用“厄”作为声符,形成形声结构。

《广雅·释诂三》进一步解释:“搤,持也。”即“持有、握住”,扩展了“扼”从瞬间动作到持续控制的含义。此释义说明“扼”不仅是短暂的抓取,更是长时间的把持与掌控。

在《汉书》《后汉书》等史籍中,“扼”频繁出现于军事与政治语境:

  • “力扼虎,射命中”——形容李陵勇猛无比,能徒手制虎;
  • “搤其喉而不得进”——比喻控制敌方命脉,使其无法前进;
  • “不搤其亢”——“亢”即咽喉,强调未能及时控制要害而导致失败。

这些文献用例显示,“扼”不仅用于人体动作描写,更被广泛用于战略战术分析,成为古代兵家常用术语。其核心在于“控制关键点以制胜”。

《庄子》中有“因而搤之可也”,意为趁机加以遏制或阻塞,此处“扼”已引申为对趋势、时机的干预,体现出道家对“顺势而为”与“适时制止”的辩证思考。

现代字典中,“扼”被归纳为动词,主要义项包括:

  1. 用力掐住(如扼喉、扼杀);
  2. 据守要地(如扼守、扼险);
  3. <3>阻止、抑制(如扼制、扼塞);

    <4>掌握要点(如扼要)。

此外,“扼”还有通假用法,古同“轭”(yuè),指牛马驾车时架在颈部的横木,见于《庄子·马蹄篇》:“加之以衡扼。”这说明“扼”原初也可能与束缚、驾驭牲畜有关,进一步强化其“控制”主题。

“扼”字在中国古典解说

在古代经典文献中,“扼”字承载着丰富的哲学与军事智慧。《说文解字》作为最早的系统性字书,将其定义为“捉也”,奠定了其动作本质。段玉裁注云:“谓以手持物而止之。”精准揭示了“扼”兼具“抓”与“止”双重功能。

《集韵》《韵会》《正韵》皆注“扼”音乙革切,读作è,与“厄”同音,暗示其处境艰难、形势紧迫。古人常以“扼”喻局势之危急,如“扼于险地”“扼其咽喉”,皆强调处于控制与反控制的关键节点。

《汉书·李陵传》载:“力扼虎,射命中。”此句刻画了一位既能近身搏虎、又能远程精准射击的全能将领形象。“扼虎”成为勇力的象征,后世多用于赞颂英雄气概。

《后汉书·荀彧传》有言:“搤其喉而不得进。”此语出自战略分析,比喻控制敌方交通线或补给通道,使其动弹不得。这正是兵法所谓“攻其必救”“断其粮道”的体现,凸显“扼”在军事地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庄子·马蹄篇》提到:“加之以衡扼。”这里的“扼”通“轭”,是古代车驾的重要部件。庄子借此批评人为约束自然本性的做法,认为给马加上“衡扼”是对天性的戕害。这一用法虽为通假,却反向揭示了“扼”所含的强制、束缚之意,与其“扼杀”“扼制”等现代用法遥相呼应。

综观诸典,“扼”既是具体的身体动作,又是抽象的战略思维工具,更是哲学反思的对象。它贯穿于武力、权谋、伦理等多个维度,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极具张力的关键词。

与“扼”相关的诗词内容

虽然“扼”字本身较少直接出现在古典诗词中,但它所衍生的成语与意象却频繁见于文学作品,尤其在边塞诗、咏史诗与抒情文中表现突出。

唐代诗人杜甫在《前出塞》中写道:“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虽未直言“扼”,但“制侵陵”正是“扼守边关”的深层写照,体现防御而非侵略的战略思想。

李白《侠客行》有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其中“扼腕叹英雄”的场景虽未明写,但樊于期“偏袒扼腕而进”的典故正是此类豪杰形象的情感底色。

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中名句:“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此处“扼腕”成为悲愤情绪的经典表达,象征志士仁人面对不公时的无奈与激愤,极具感染力。

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虽无“扼”字,但隐含对时代“扼杀人才”的批判。这种对压抑环境的控诉,正是“扼”字负面意义的文学投射。

另有一些诗句间接体现“扼”的意境: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堪称“扼守”的诗意呈现;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塞”与“满”正是“扼塞”之象;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暗合“扼制无效”的无力感。

可见,“扼”虽非高频诗眼,但其背后的力量对抗、命运挣扎、情感郁结等主题,深深植根于中国诗词的精神血脉之中。

与“扼”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扼”字参与构成多个富含哲理与画面感的成语,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文学等领域。以下是常见的与“扼”相关的成语及其含义:

  1. 扼吭拊背:掐住喉咙,拍打后背。比喻控制要害,前后夹击,彻底制胜。
  2. 扼襟控咽:抓住衣襟,控制咽喉。比喻占据战略要地,掌握主动权。
  3. 扼腕叹息:以手握腕,长叹不已。形容极度惋惜或悲愤。
  4. 扼腕长叹:同“扼腕叹息”,强调情感的延续性。
  5. 扼喉抚背:与“扼吭拊背”同义,多用于军事部署描述。
  6. 扼守要隘:把守重要的关卡或通道。
  7. 扼险而守:依托险要地形进行防守。
  8. 扼腕而叹:激动或遗憾时握腕叹息。
  9. <9>扼吭夺气:直接切断对方气息,比喻迅速制敌。

    <10>扼臂啮指:形容极度焦虑或思念,见于古文描写。

    <11>扼喉之患:像被人掐住喉咙一样的危机,极为紧迫。

    <12>扼要之言:简明扼要的话语。

    <13>扼制发展:强行阻止某一进程的成长。

    <14>扼昧阴谋:暗中加害,实施诡计。

    <15>扼腕抵掌:激动时握腕拍掌,形容情绪高涨。

    <16>扼腕愤恨:心中充满愤怒与不甘。

    <17>扼守门户:守护家庭或国家的安全防线。

    <18>扼腕兴叹:因感慨而握腕叹息。

    <19>扼喉抚背,制敌死命:完整表述战略优势。

    <20>扼要简明: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这些成语大多源自历史典故或军事经验,展现了“扼”字在中华文化中深远的影响。

“扼”字组词(20个词)

以下是由“扼”字组成的常见词语,涵盖动作、状态、情感、战略等多个层面:

  1. 扼杀
  2. 扼守
  3. 扼要
  4. <4>扼制

    <5>扼腕

    <6>扼喉

    <7>扼颈

    <8>扼据

    <9>扼险

    <10>扼塞

    <11>扼隘

    <12>扼扑

    <13>扼控

    <14>扼持

    <15>扼捕

    <16>扼住

    <17>力扼

    <18>扼背

    <19>扼衿

    <20>扼吭

这些词汇大多保留了“扼”原始的控制、压制、抓住等核心意义,广泛运用于书面语与正式文体中。

文章总结

“扼”是一个兼具力量与智慧的汉字,其形声结构清晰,意义丰富,从最初的“用手掐住”逐步演化为涵盖军事、政治、情感、语言等多个领域的抽象概念。无论是“扼守要地”的战略眼光,还是“扼腕叹息”的情感流露,抑或是“扼要简明”的表达追求,都体现出该字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厚底蕴。

其读音è短促有力,五行属木,象征生命力与掌控力的结合。在起名中虽不常用,但若合理搭配,可赋予名字刚毅果断、勇于担当的气质。尽管存在“扼杀”等负面联想,但整体上“扼”更多体现的是关键时刻的决断与守护。

通过《说文》《汉书》《庄子》等典籍的诠释,我们看到“扼”不仅是动作,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如何在复杂局势中抓住关键,如何在情感激荡时表达深沉。它连接着身体与心灵,现实与理想,个体与时代。

最终,“扼”教会我们的,不只是如何用力,更是如何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抓住命运的咽喉,掌控人生的方向。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