剟字的含义解析,剟字组词典故,剟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剟”(duō)是一个较为罕见且具有多重含义的古字。从其基本释义来看,“剟”主要有两个核心意思:一是“刺;击”,表示用利器进行穿刺或敲打的动作;二是“删改”,指对文字或内容进行削减、修改的行为。
这个字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代文献中却有着明确而丰富的使用记录。它不仅体现了动作上的“刺”与“割”,也延伸出抽象意义上的“删削”与“修订”,反映出汉字由具体行为向抽象概念演变的语言特征。
此外,“剟”字还与“掇”字相通,在某些语境下可互为通假,进一步丰富了它的语义层次。这种多义性正是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缩影。
“剟”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剟”字的普通话拼音为 duō,声调为第一声(阴平),发音清晰明亮,带有果断之意。
关于该字的五行属性,目前在传统姓名学中并无统一明确的归属。因其部首为“刂”(刀部),属于金属类偏旁,故多数学者依据“以形定五行”的原则,将其归入金行。金主刚毅、决断、锐利,这也与“剟”字“刺、击、削”的动作特性相契合。
同时,该字总笔画数为9画,按照《康熙字典》及五格剖象法分析,9画属阳数,象征进取、开拓之力,适用于追求刚强、果敢气质的名字配置。
“剟”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将“剟”字用于人名之中,是一种极具个性与文化底蕴的选择。由于其字义中含有“刺”、“击”、“删改”等动词性质的含义,赋予名字一种锐意进取、勇于突破的精神象征。
若用于男孩名字,可寓意其性格坚毅、行事果断,有披荆斩棘之志;若用于特定风格的名字组合中,亦能表达去芜存菁、精益求精的人生态度。
尽管“剟”非常用取名用字,但正因其稀有性和深刻内涵,反而能在命名中形成独特记忆点,体现家长希望孩子具备批判思维、改革勇气或文字才华的期许。
需要注意的是,因“剟”字带“刀”旁,且含义偏锋利、激烈,使用时应结合整体八字与名字搭配平衡,避免过于刚烈而导致气场失衡。
“剟”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提供的字典资料,“剟”字的基本信息如下:
- 汉字:剟
- 繁体:剟
- 部首:刂(刀部)
- 笔画数:9画
- 结构类型:左右结构
- 拼音:duō
基本释义:
- 刺;击。如《史记·张耳陈馀传》:“吏治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此处“刺剟”即指反复鞭打、穿刺的酷刑。
- 删改。如《商君书·定分》:“有敢剟定法令者死。”意为擅自改动法令者处以极刑。
此字在《康熙字典》中引述更为详尽,指出其音韵来源包括“陟劣切”“株劣切”“丁活切”等多种反切读法,对应不同历史时期的发音变化,并注明“剟”与“掇”相通,可用于“削除瑕疵”之义,如郭璞《尔雅序》:“剟其瑕砾”,即削去杂质之意。
“剟”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在古代经典文献中,“剟”字屡见于重要典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语义。
《说文解字》释曰:“刊也。从刀,叕声。”说明“剟”本义为“刊削”,即用刀具进行修整、删除的动作,形声结构,“刀”为形旁表义,“叕”为声旁表音。
《集韵》与《韵会》记载其音为“株劣切”“都活切”,音近“辍”或“掇”,表明其语音随时代演变存在多音现象。
《商子·定分篇》有言:“有敢剟定法令者死。”可见“剟”在此处作“擅自更改”解,强调法律不可轻改,体现出先秦法家思想中对制度稳定性的高度重视。
《前汉·贾谊传》:“剟寝户之帘。”师古注曰:“剟谓割取之也。”说明“剟”亦有“割取”之意,动作精准而有力。
又与“掇”通假,《前汉·王嘉传》:“掇去宋弘”,师古注:“掇,读曰剟。剟,削也。”揭示了古文中音近义通的现象,扩展了该字的应用范围。
“剟”字有什么诗词内容
目前尚未发现“剟”字广泛出现在唐宋以来的经典诗词作品中,因其本身属于较冷僻字,多用于政论、史传或训诂类文本,较少进入诗歌审美体系。
然而,在一些文言文或赋体文章中仍可见其踪影。例如晋代郭璞在《尔雅序》中写道:“剟其瑕砾”,形容整理典籍时剔除错误与杂质的过程,语言凝练,富有哲理。
此类表述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词”,但具备文学美感与修辞力量,展现了“剟”字在文化书写中的独特价值——不仅是物理上的“刺”与“割”,更是精神上的“去伪存真”。
未来若有诗人以“剟”入诗,或可借其锐利之意象比喻变革之心、批判之笔,开辟新的诗意空间。
和“剟”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经查证,目前汉语成语库中暂无直接包含“剟”字的固定成语。这与其作为生僻字、使用频率低密切相关。
不过,根据其古义“刺”“删改”“割取”等含义,可以联想到一些语义相近的成语,如:
- 删繁就简
- 去芜存菁
- 字斟句酌
- 刮垢磨光
- 披沙拣金
- 精雕细琢
- 断章取义
- 刀笔之吏
- 刊谬补缺
- 削株掘根
这些成语虽不含“剟”字,但与其“删改”“削除”“刺取”的核心意义相通,可视为意象上的延伸与呼应。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提示可“搜索与‘剟’有关的包含有‘剟’字的成语”或“查找以‘剟’打头的成语接龙”,但从现有语言资源看,尚无此类实际存在的成语链条。
“剟”字组词(20个词)
由于“剟”为生僻字,现代汉语中极少单独成词,更无固定双音节或多音节合成词。以下所列为基于古籍用例、构词逻辑及语义延伸推测的可能组合,部分为古文短语,部分为理论构词:
- 剟刺
- 刺剟
- 剟削
- 剟改
- 剟割
- 剟取
- 剟除
- 剟治
- 剟剟
- 剟击
- 剟戳
- 剟破
- 剟痕
- 剟伤
- 剟理
- 剟正
- 剟订
- 剟辑
- 剟选
<5>剟定
其中,“刺剟”“剟定”“剟削”等见于古籍原文,其余多为依循语法规则构建的仿古词汇,主要用于研究或特殊创作场景。
最后的文章总结
“剟”字虽小,却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它既是动作的刻画——“刺”与“击”的凌厉之势,也是思维的体现——“删”与“改”的严谨态度。从《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从《史记》到《汉书》,它穿梭于经典之间,默默记录着古人对于秩序、正义与修辞的追求。
在现代语境下,“剟”虽不常用,但其精神内核依然值得我们深思:无论是治学中的“剟其瑕砾”,还是为人处世中的“去伪存真”,都离不开这份敢于动刀、勇于修正的勇气。
用于名字之中,它象征果断、刚毅与革新之力;用于文字之间,它代表精准、批判与提炼之功。即便未入成语之林,未登诗词殿堂,它仍是汉字海洋中一颗冷峻而闪耀的星辰。
了解“剟”,不只是认识一个字,更是触摸一段历史,感受一种精神——那便是:以刀裁文,以心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