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撴字的含义解析,撴字组词典故,撴字诗词解读

撴字的含义解析,撴字组词典故,撴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13 更新日期: 2025-09-21 06:00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信息。“”作为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虽不常出现在现代通用语境中,却依然保留了其独特的语言功能和地域文化特征。从构形上看,“撴”属于形声字,左形右声,以“扌”(手部)为形旁,表示与手的动作相关;右部“尊”为声旁,提示其读音接近“dūn”。此字的核心意义围绕着手部施加力量的动作展开,体现出汉字“以形表意”的典型特点。

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动作类动词通过添加手部偏旁来强化其动作属性,如“打”、“抓”、“提”等。“撴”正是这类动词的延续,它描述的是用力向下放置或揪扯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动作感和力度感。尽管该字未被广泛收录于常用字表,但在某些方言区域,尤其是北方部分地区,“撴”仍保有实际使用价值,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与地域多样性。

“撴”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撴”字的普通话读音为 dūn,属阴平声调(第一声),发音时声音平稳、高扬。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及传统音韵学资料,“dūn”音节在中古音系中属于端母魂韵,声母为舌尖中塞音[t],韵母为合口呼[uən],后演变为现代普通话的un韵母。

关于“撴”字的五行归属,在传统姓名学与汉字五行分类体系中,通常依据字形结构、偏旁部首及其象征意义进行判断。由于“撴”字从“扌”(手部),而“手”在五行中多归为,因手主行动、操作、发力,象征阳动之气,与火的“炎上”“主动”特性相合。此外,动作本身涉及能量释放,亦与火行相应。因此,综合分析,“撴”字在起名学中一般被认为五行属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手部动作与土行有关(因手触物、劳作于地),但主流观点仍倾向将其归入火行,尤其在强调动作爆发力与控制力时更为明显。

“撴”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虽然“撴”并非常见取名用字,且因其含义带有较强的动作性和力度感,在正式人名中使用较少,但从姓名学角度分析,仍可挖掘其潜在寓意。

首先,“撴”所表达的“重重地往下放”,隐含稳重、踏实、果断之意。若用于人名,可寄托父母希望孩子做事沉稳有力、落地有声的期望,象征一种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的性格特质。例如在军事、体育、工程等领域,这种果敢坚毅的形象尤为可贵。

其次,“撴”在方言中有“揪住”之义,引申为抓住机会、把握关键、不轻言放弃的精神。这层含义可用于激励个体在人生道路上勇于掌控命运,具备强烈的主观能动性。

然而也需注意,“撴”字语气较重,带有一定粗犷色彩,缺乏柔和之美,故在女性名字中极少见用。若用于男孩命名,宜搭配温润、文雅的字以平衡整体气质,避免显得过于刚猛。同时,由于该字生僻,易造成误读或书写困难,实际应用中应慎重考虑实用性与社会接受度。

“撴”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权威字典资料,“撴”字的基本信息如下:

  • 汉字:撴
  • 繁体:撴
  • 部首:扌(手部)
  • 笔画数:12画
  • 结构类型:左右结构
  • 拼音:dūn
  • 五笔输入法编码:RUSG(依标准五笔86版)
  • 仓颉码:QTWJ

基本释义

  1. 重重地往下放。例如:“他把箱子一撴,就放在地上了。” 此处“撴”强调动作的力度与突然性,传达出一种干脆利落、不容迟疑的意味。
  2. 方言用法:揪住。多见于北方口语,如“撴住他的衣领”,表示用手猛然抓住并拉紧,常带有对抗或警告的意味。

该字未见于《说文解字》,推测为后起形声字,主要活跃于近现代白话文及地方口语中。其构成为“扌 + 尊”,其中“尊”不仅表音,也可能暗含“郑重其事”“庄重对待”之意,从而赋予动作以严肃性。

在《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撴”均列为三级或四级字,属于生僻字范畴,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特定语境下仍具表现力。

“撴”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目前查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广韵》《集韵》等古代字书,并未发现“撴”字的正式收录记录。这表明“撴”很可能不是先秦至明清时期的通行汉字,而是近代以来随着口语发展而产生的俗字或方言字

《说文解字》作为东汉许慎编撰的最早系统分析汉字构造的著作,对“扌”部字有详尽分类,如“揚”、“擾”、“摧”、“抑”等皆有收录,但无“撴”字。同样,《玉篇》《类篇》《集韵》等唐宋以后的重要字书亦未见此字条目。

从构字法来看,“撴”符合六书中的形声原则:左形(扌)右声(尊)。其中“尊”本义为酒器,引申为尊敬、高贵,在此仅作声符使用,未必参与表意。不过,结合“尊”的庄严意味,或将“撴”理解为“以郑重态度施行的手势”,虽非本义,却可作为一种文化联想。

由于缺乏古典文献支持,“撴”未能进入正统经史子集文本,更多存在于民间话语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之中,反映出汉字系统的开放性与动态演化特征。

“撴”字有什么诗词内容

经全面检索中国古代诗词总集,包括《全唐诗》《宋词三百首》《元曲选》《明诗综》《清诗汇》等,均未发现含有“撴”字的诗句或词句。此字在古典诗歌中毫无踪迹,主要原因在于其为近现代口语衍生字,不具备典雅、抒情或象征性的审美特质,难以融入格律严谨、意境深远的传统诗词创作。

古典诗词讲究炼字、用典、音律和谐,“撴”字发音沉闷(dūn),字形复杂,且含义直白粗粝,不符合“温柔敦厚”“含蓄蕴藉”的诗教传统。相比之下,类似动作多用“掷”、“抛”、“投”、“按”、“压”、“执”、“牵”等更具文学美感的词汇表达。

即便在现当代自由诗或口语诗中,“撴”也极少出现,仅偶见于描写市井生活、乡土叙事的小说对话或戏剧台词中,用以增强语言的真实感与地域风味。例如某北方题材小说中写道:“老头儿一把撴住孙子的脖领子,吼道:‘你还敢跑?’”——此类用法凸显人物情绪激烈,动作粗暴,服务于情节张力。

和 “撴” 字相关的成语有那些

经过系统查证,《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国成语总目》以及各类在线成语数据库中,均未收录任何包含“撴”字的成语。无论是“撴”开头、中间还是结尾的成语,皆无实例存在。

原因主要有三:
1. “撴”为生僻字,公众认知度低,不具备成为成语构成要素的语言基础;
2. 成语多源于经典文献、历史典故或哲理寓言,而“撴”无典可依,无文可载;
3. 其语义局限于具体动作,缺乏抽象化、比喻化延伸的空间,难以形成固定短语。

因此,目前尚不存在与“撴”相关的成语。未来若该字在文化语境中获得更广泛应用,或许可能出现新造成语,但现阶段仍为空白领域。

“撴” 字组词(20个词)

由于“撴”为非常用字,现代汉语中由其构成的词语极为有限,多数为临时组合或口语化表达。以下是基于语义逻辑与语言习惯整理出的可能搭配(部分为构拟词,供参考):

  1. 撴下
  2. 撴在地上
  3. 撴桌子
  4. 撴凳子
  5. 撴包
  6. 撴箱子
  7. 撴门
  8. 撴杯子
  9. 撴锅
  10. 撴碗
  11. 撴衣服
  12. 撴领子
  13. 撴头发
  14. 撴耳朵
  15. 撴胳膊
  16. 撴住不放
  17. 狠狠一撴
  18. 猛地撴
  19. 撴得响
  20. 撴出手

以上词语大多为“撴+名词”或“副词+撴”结构,体现其作为动词的语法功能。需指出的是,这些组合多见于口语描述,书面语中罕见使用,且未被正式词典收录,属于语境性临时搭配。

最后的文章总结

“撴”是一个具有鲜明动作特征的汉字,读音为dūn,共12画,属左右结构,从“扌”表意,从“尊”表音。其核心含义为“重重地往下放”和“方言中揪住”,生动刻画出手部发力的瞬间姿态。尽管该字未见于古代经典文献,也未参与成语构建,更未出现在古典诗词之中,但它作为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的一部分,依然展现了语言的生命力与地域特色。

在姓名学方面,“撴”字五行一般归为,象征行动力、决断力与掌控力,适合用于寄寓果敢刚毅品格的名字设计,但由于其生僻、粗犷、不易读写等特点,实际用于取名的情况极为罕见。

总体而言,“撴”虽非主流汉字,却是汉语丰富性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字符,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段生活的声响、一种地域的情感、一次文化的回响。了解这样的字,不只是识字的过程,更是走进语言深处、触摸民间脉搏的文化旅程。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