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伅字的含义解析,伅字组词典故,伅字诗词解读

伅字的含义解析,伅字组词典故,伅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13 更新日期: 2025-09-19 05:57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本期所介绍的“”字,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代文献中仍可寻其踪迹。它属于较为生僻的文字之一,多用于古籍或特定语境之中。

从结构上看,“伅”为左右结构,部首为“人”,总笔画数达19画,形体繁复,体现了汉字演变过程中对音义结合的精细雕琢。该字本义并未独立成词,而是作为复合词“倱伅”中的一部分出现,具有特定的文化和语言背景。

“倱伅”一词在古文中常用来形容愚昧无知之态,带有贬义色彩。因此,“伅”字虽不常用,但其所参与构成的词汇却反映出古人对于人性、智慧与德行的评判标准,是研究古代思想观念的重要线索之一。

“伅”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伅”字的普通话读音为 dùn,声调为第四声(去声)。此音在现代汉语中较少见于日常交流,主要保留在古籍引用或专业研究中。

关于“伅”字的五行属性,在传统姓名学与汉字五行分类体系中,并未对该字作出明确归类。由于其部首为“人”,而“人”部通常与“火”行相关联(因“人”象征活力、行为、表现等),部分学者倾向于将其划入“火”行范畴。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应根据字的整体结构与笔画数来判断五行归属。按“五格剖象法”,19画属“水”行(因1+9=10,尾数为0,对应水),故亦有将“伅”视为“水”行者。但由于该字极为罕见,尚无统一共识,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具体命理分析综合考量。

“伅”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在现代起名实践中,“伅”字极少被使用,主要原因在于其生僻性高、认知度低,且含有一定负面语义倾向。如前所述,“伅”仅见于“倱伅”一词,意指愚钝、不明事理之人,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若将此字用于人名,容易引起误解或产生不良联想,不利于个人形象塑造与社会交往。此外,因其书写复杂、读音冷僻,会给他人带来识别困难,影响沟通效率。

尽管如此,在极少数追求独特性的命名案例中,可能有人尝试以“伅”作为艺术化表达或家族传承符号。但从实用性与吉祥寓意角度出发,一般不建议将“伅”用于正式姓名之中。更推荐选用含义积极、音形俱佳的常用字,以体现美好祝愿与文化底蕴。

“伅”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据《康熙字典》记载:“伅”字收录于〈子集中〉【人字部】第95页第10行,原文如下:

《康熙字典》〈子集中〉【人字部】頁95第10 【集韻】杜本切,豚上聲。【玉篇】倱伅。

其中,“【集韻】杜本切,豚上聲”表明该字在《集韵》中的反切注音方式:“杜本切”即取“杜”的声母与“本”的韵母相拼,得出读音 du,再依“豚上聲”确定其声调为上声(今普通话第四声),最终读作 dùn。

“【玉篇】倱伅”则指出此字最早见于南朝梁顾野王所撰《玉篇》,用以组成“倱伅”一词。《玉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之一,说明“伅”字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已有使用记录。

综合来看,“伅”并非独立使用的实义词,而是专用于“倱伅”这一双音节词中的组成部分,功能类似于构词语素,不具备单独表意能力。

“伅”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虽然“伅”字未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但在后世重要韵书与字书中均有收录。例如,《集韵》将其音注为“杜本切,豚上聲”,与“豚”同音,暗示其发音接近“dùn”,且可能与“豚”(小猪)存在某种语音关联。

《玉篇·人部》明确指出:“倱伅”为连绵词,形容人愚昧无知之貌。这类词语多由两个音近或义近的字组合而成,不可拆分理解,如“仿佛”、“参差”等。“倱”与“伅”皆为形声字,均从“人”旁,强调其描述对象为人之状态。

从文字学角度看,“伅”字左为“人”,右为“享”之变形(实为“敦”省声),整体构形似人持物献祭之象,但因长期专用作“倱伅”之组成部分,原初意象已湮没难考。其存在更多体现的是古代汉语中对人格品评的语言细化,反映先民对智识与德性的重视。

“伅”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经查证历代诗词文献,目前尚未发现任何一首古典诗词中直接使用“伅”字。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明清诗歌,均无此字出现在诗句中的实例。

原因在于“伅”本身为生僻字,且仅用于“倱伅”这一非文学化表达的贬义词组中,缺乏审美价值与抒情功能,难以进入诗人创作视野。同时,古典诗词讲究音律和谐、意境深远,偏好使用意象鲜明、情感丰富的字眼,而“伅”显然不符合这一标准。

此外,由于该字读音冷僻、书写繁难,即便偶有文人知晓其义,也多避而不用,以免造成读者理解障碍。因此,“伅”字在诗词领域几乎处于完全空白状态,未曾留下任何文学痕迹。

和 “伅” 字相关的成语有那些

与“伅”字直接相关的成语极为稀少,事实上,唯一可考的是其作为“倱伅”一词组成部分的存在。经查阅《汉语大词典》《成语大辞典》等权威工具书,并未发现包含“伅”字的四字成语或其他固定短语。

“倱伅”本身为连绵词,非成语结构,不能拆分为独立成分使用。它主要用于古文批评语境中,形容人物愚笨、不明事理,例如:“彼人倱伅,不足与谋。”

由于“伅”字极罕用,至今未形成以它开头或包含它的成语接龙链条。民间亦无流传与此字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或谚语。可以说,在现代汉语成语系统中,“伅”字尚未占据一席之地。

“伅” 字组词(20个词)

由于“伅”字极其生僻且语义受限,实际可用的组词极为有限。严格来说,仅有“倱伅”一个固定搭配。以下列出基于该字可能扩展或构拟的词语形式,其中多数为理论构词或仿古造词,非现代通用词汇:

  • 倱伅
  • 伅人
  • 伅者
  • 愚伅
  • 蒙伅
  • 昏伅
  • 顽伅
  • 痴伅
  • 劣伅
  • 鄙伅
  • 庸伅
  • 陋伅
  • 冥伅
  • 暗伅
  • 拙伅
  • 蠢伅
  • 戆伅
  • 憨伅
  • 迷伅
  • 茫伅

以上词语除“倱伅”外,其余均为依据“伅”字古义——愚昧——进行语义类推所生成的合成词,目的在于展示其潜在构词能力,但在真实语料中几乎不见使用。

最后的文章总结

综上所述,“”是一个极为生僻的汉字,读音为 dùn,共19画,部首为“人”,本义见于“倱伅”一词,表示愚昧无知之意。其在《康熙字典》《集韵》《玉篇》等古籍中有载,但从未发展出独立语义或广泛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伅”字几乎不用于日常交流、文学创作或正式命名。因其含贬义、难识读、少实用,不适合作为名字用字。同时,也未见于任何经典诗词作品或常见成语之中。

尽管如此,研究此类冷僻字仍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汉字系统的完整性与历史层次,揭示古代语言如何通过细腻的词汇区分来表达复杂的社会评价与心理状态。

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即使是最不起眼的文字,也承载着一段文明的记忆。“伅”字虽微,却是中华文字海洋中一朵悄然沉潜的浪花,提醒我们:每一个字符,无论显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