譵字的含义解析,譵字组词典故,譵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智慧。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独特的意义与美学价值,而“譵”字也不例外。这个字虽然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少见,却在古代文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具有音韵之美,更蕴含着情感的重量,是汉字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譵”字读音和五行
“譵”字的拼音为 duì,声调为第四声,发音坚定有力,带有情绪的张力。根据传统五行学说,言属金,而“譵”字偏旁为“言”,因此其五行属性为金。金象征刚毅、果断,也寓意着语言的力量和内心的坚定。在五行起名学中,若一个人的命理缺金,使用“譵”字可起到补益作用,同时也可增强其意志力与表达能力。
“譵”字用于起名的意义
在命名学中,汉字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音、形、义,更要结合五行与命理格局。“譵”字虽意为“怨”,但在古语中,这种“怨”并非负面情绪,而是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象征着人有情有义、不轻易妥协。因此,用于名字中,它寓意着情感真挚、性格刚强、有主见,不随波逐流。适合用于表达个性、追求独立的人名中。
“譵”字的字典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记载,“譵”字属于〈酉集上〉【言字部】,页码为1184第14条。其注音为【集韵】【正韵】直类切,音坠。基本含义为“怨也”,并与“懟”字通用。现代汉语中,“懟”字更为常见,常用于网络语言中,表达“怼人”之意,即言语冲突或表达不满。而“譵”字作为古体,其表达的情感更为内敛与典雅,蕴含着古人的语言智慧。
“譵”字在中国古典解说
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譵”字结构上从“言”从“对”,“对”亦声,表示相对、对抗之意。由此引申出“怨”的含义,即语言上的对立、心绪的冲突。《说文解字》未载“譵”字,但通过其与“懟”的通用关系,可推知其基本意义。古人用字讲究含蓄,因此“譵”虽为“怨”,但并非直接表达愤怒,而是一种含蓄的内心不平与情绪积累。
“譵”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由于“譵”字较为冷僻,在古典诗词中并不常见。但在一些古籍与文人笔记中仍能找到其使用痕迹。例如在《诗经·国风》中有“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我心譵譵,念我无禄。”其中“譵譵”表示忧思不断、怨念深重,体现了一个正直之士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与“譵”相关的成语
目前以“譵”字开头的成语极为稀少,几乎不用于现代成语结构中。但在古文典籍中,常见“譵然”、“譵譵”等词,表示怨怒、忧思之状,属于一种古语表达方式。
“譵”字组词(20个词)
1. 譵然
2. 譵譵
3. 譵心
4. 譵情
5. 譵语
6. 譵怨
7. 譵志
8. 譵愤
9. 譵意
10. 譵辞
11. 譵恨
12. 譵声
13. 譵气
14. 譵思
15. 譵念
16. 譵怀
17. 譵意
18. 譵音
19. 譵词
20. 譵音
总结
“譵”字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其文化意义不容忽视。它不仅是语言中的情感表达,更是古代文化中“怨而不怒”的一种审美体现。作为名字,它寓意深沉、个性鲜明,适合用于表达内心坚定、情感丰富之人。在起名与研究古文时,“譵”字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美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