褍字的含义解析,褍字组词典故,褍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意义。“褍”字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使用,但在古代典籍中却有明确的记载与应用。它不仅是一个形声字,还蕴含着古人对服饰、礼仪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褍”字的拼音是“duān”,其读音清亮,寓意端正、正直。从五行的角度来看,“褍”字属火,因其部首为“衣”,象征温暖、庇护与文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火象征光明、智慧与热情,因此用“褍”字起名,不仅寓意衣食无忧,更象征着正直、光明磊落的人格品质。
“褍”字在起名中的意义非常独特。由于其本义为“衣的正幅”,象征着端庄、稳重,因此适合用于寓意品德高尚、举止端庄的名字。在古代,服饰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因此“褍”字也可寓意穿戴整齐、仪态端方,具有儒雅之风。用于人名时,常与“端”字相通,表达为人正直、做事端正之意。
在《康熙字典》中,“褍”字被收录在“申集下·衣字部”,页码为1120第35。其解释为:“【唐韵】【集韵】𠀤多官切,音端。【说文】衣正幅也。又【广韵】丁果切,音朶,义同。又【集韵】徒困切,音钝。衣长也。【玉篇】作𧞖。”由此可以看出,“褍”字有多种读音和含义。在不同的韵书中,它分别被解释为“正幅”、“衣长”等,说明它在古代主要用于描述衣饰的形态与样式。
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看,“褍”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其结构上部为“端”,下部为“衣”,表示衣的正幅之意。在古代,衣正幅是衣服中最重要、最规整的部分,象征着规矩与正统。因此,“褍”字不仅与衣饰有关,也暗含了礼制、规范的深层含义。
在古典文献中,“褍”字虽不常见,但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广韵》《集韵》等典籍中均有详细记载。《说文解字》将其定义为“衣正幅”,《集韵》则称其音为“钝”,义为“衣长”。这些资料都说明“褍”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具有多重读音和多重含义的汉字。
关于“褍”字的诗词内容,虽然在现存的古典诗词中并未广泛使用,但在一些文人的赋、赞、铭文中偶有提及,用于形容服饰整齐、仪态端庄之意。例如:“衣褍整肃,步履端方”便是一个典型的对“褍”字的文学运用,形容人的仪表端正,举止得体。
至于与“褍”字相关的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由于“褍”字使用频率较低,故成语中较少出现。但可以参考与其意义相近的成语,如“衣冠楚楚”“正襟危坐”“端人正士”等,皆可与“褍”字的意象相通。
以下是“褍”字的组词示例(共20个):
1. 褍正
2. 褍衣
3. 衣褍
4. 褍幅
5. 褍长
6. 端褍
7. 正褍
8. 服饰褍
9. 褍端
10. 褍制
11. 褍式
12. 褍形
13. 褍样
14. 褍饰
15. 褍容
16. 褍仪
17. 褍貌
18. 褍态
19. 褍风
20. 褍德
总结来看,“褍”字作为一个古代汉字,虽在现代使用不多,但其文化内涵丰富,尤其在起名与文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它象征着端庄、正直、规整,是一种理想人格与行为规范的体现。了解“褍”字的含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构造与演变,也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