躽字的含义解析,躽字组词典故,躽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汉字都是先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独特的意义与美感。汉字不仅具有表意功能,还具有音、形、义的三重特点,使得汉字成为世界上最独特的书写系统之一。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再到楷书、草书和行书,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每一个字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
“躽”字的拼音为“duàn”,其笔画为12画,无明显偏旁结构。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躽”字的本义为“践处”,即人或动物走过的足迹。在古代汉语中,这一意义多用于描述行动留下的痕迹或路径,象征着前行、经历与成长。从五行属性来看,“躽”字因涉及行走、脚步、动作等意义,与“金”行相关,金行代表刚健、决断与进取的力量。
在起名学中,汉字的选择不仅关乎音韵与意义,更与五行命理、个人生辰八字密切相关。“躽”字用于名字中,寓意着勇往直前、踏实进取的精神。取名时若结合其音义特点,搭配其他寓意吉祥的字,如“安”“宁”“瑞”“辰”等,可构成富有文化底蕴和积极寓意的名字。尤其适用于希望孩子将来具备坚定意志与不畏艰难品质的家庭命名。
《康熙字典》对“躽”字的释义较为详尽。该字收录于“酉集中·身字部”,第1237页第60条。其注音为“於殄切”,音近“蝘”,表示身体向前的动作。《类篇》进一步解释为“曲身”,说明其动作状态为弯身前行;《玉篇》则指出“躽体怒腹”,意指身体前倾、腹部鼓起的姿态;《集韵》中又有“隐幰切”,音近“偃”,解释为“傴”,即驼背状。综合来看,“躽”字多用于形容身体动作,尤其是弯身、前行的状态,也引申为脚步、行迹之意。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躽”字的使用较少见,但其字形与意义却体现出古代对动作与体态的细致观察。《说文解字》虽未直接收录“躽”字,但其从“身”部,说明其与身体动作密切相关。在《集韵》与《玉篇》中,该字被用于描述人的体态语言,如“身向前”“怒腹”“曲身”等,体现出古人对动态美的重视。从文辞角度来看,“躽”字带有古朴、质朴的韵味,适合用于古风命名或诗词创作中。
在古代诗词中,“躽”字虽非常见用字,但在描写动作、体态时偶有出现。例如,古诗中描写行人跋涉、弯腰前行之态时,可用“躽”来形容。其动作感与画面感较强,能增强诗句的表现力与意境。虽然未有广为流传的名句直接使用“躽”字,但在古文与辞赋中,类似字义的使用较为常见。
与“躽”相关的成语较少,但可以从其字义延伸出一些与“足迹”“前行”“弯身”有关的成语,如“步履蹒跚”“躬身前行”“踏破铁鞋”“步步为营”“脚踏实地”等。这些成语虽然不直接包含“躽”字,但其意义与“躽”字的本义相通,体现了其在语言运用中的延伸价值。
以下是“躽”字组词(共20个):
1. 躽步
2. 躽迹
3. 躽影
4. 躽行
5. 躽态
6. 躽身
7. 躽前
8. 躽背
9. 躽腰
10. 躽脚
11. 躽道
12. 躽途
13. 躽心
14. 躽志
15. 躽行者
16. 躽影重重
17. 躽步如风
18. 躽行无悔
19. 躽迹江湖
20. 躽身而退
综上所述,“躽”字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与动作美感不可忽视。作为名字用字,它寓意着前行、坚定与成长;作为古典文字,它体现了古人对动作与体态的细致观察。无论是用于命名、诗词创作,还是作为文化研究对象,“躽”字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一个汉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