韇字的含义解析,韇字组词典故,韇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为独特和历史悠久的文字体系之一,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还反映了古人对于宇宙、自然和社会秩序的理解与表达。“韇”字,虽然较为生僻,却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韇”字的拼音为 dú,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盛放箭矢的筒,即古代战士所使用的箭袋,也被称为“韇丸”;二是古代卜筮之人用来盛放蓍草的器具,这在古代占卜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从字形上看,“韇”字属于“革”部,说明其最初的用途与皮革制品相关,如箭筒或占卜工具多由皮革制成,用以保护箭矢或蓍草不被损坏。
在五行学说中,“韇”字并无明确的五行归属,因其不直接与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相关联,但在起名时仍可结合个人命理,进行五行搭配,以求达到五行平衡、吉祥如意的目的。若从“革”字部出发,革属金,可推测“韇”字在五行中偏向于“金”性,象征变革、刚毅、决断等特性。
在起名方面,“韇”字并不常见,但由于其与古代武艺、占卜文化的密切联系,若用于取名,可寓意刚正不阿、睿智通达、洞察先机等美德。适合用于男孩名字,表达父母希望孩子将来具备果断决策、智谋过人等特质。在实际应用中,搭配其他字使用更为恰当,如“韇辰”、“韇泽”、“韇轩”等组合,既保留了“韇”字的文化意涵,又增添了现代审美和吉祥寓意。
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韇”字属于〈戌集中〉“革”字部,页码为1392第31。其读音为 dú,古音为“徒谷切”,即音独。《说文解字》称其为“弓矢韇也”,意为盛放弓箭的袋子;《玉篇》指出其用途为“以藏矢”,即用来存放箭矢;《广韵》则称其为“箭筩”,即箭筒;《集韵》提到“今谓之胡鹿”,可能是当时的一种俗称。在《仪礼·士冠礼》中,描述了“筮人执筴,抽上韇,兼执之,进受命于主人”的场景,表明“韇”在古代礼仪中亦有其特殊地位,用以存放占卜用的竹策。注释中提到,“韇”不仅是藏筴之器,也是藏弓矢的器具,称作“韇丸”。此外,《集韵》还指出,“韇”字亦可写作“皾”。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韇”字多与古代礼仪、武备及占卜活动相关。《说文解字》将其定义为“弓矢韇也”,强调其作为武器收纳器的作用。《玉篇》则进一步说明其“以藏矢”,即专门用于保存箭矢,体现了其在军事装备中的实用性。《广韵》称之为“箭筩”,与“箭筒”同义。《集韵》记载了其在当时亦被称为“胡鹿”,可能是地方或俗语称谓。而在《仪礼》中,“韇”作为占卜工具的容器出现,象征着沟通天地、预知未来的神圣功能。可以说,无论是用于战争还是占卜,“韇”字都体现了一种“藏”的文化意象,也反映出古代人对于工具、器具的重视和礼仪规范的严谨。
在诗词内容中,虽然“韇”字并非频繁出现,但其形象与象征意义却常常体现在古代诗文中。例如,在描写战场或武备的诗作中,常用“箭筩”、“韇丸”等词汇来表现军旅生活和战士英姿。在一些礼制、祭祀相关的典籍中,“韇”字则与占卜、问天等仪式相关,体现了古人对命运和自然的敬畏之心。虽然没有专以“韇”字入诗的典例,但其在历史与文化中的角色不可忽视。
与“韇”字相关的成语较少,常见于古代典籍中,如“韇丸”即指箭袋,有时也用来比喻武备或战争之意。此外,尚无以“韇”字开头的成语流传至今,但其字义在古代典故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韇”字可以组成如下词语(20个):
1. 韇丸
2. 韇器
3. 韇囊
4. 韇箭
5. 韇弓
6. 韇筴
7. 韇矢
8. 韇笈
9. 韇藏
10. 韇袋
11. 韇皮
12. 韇囊之策
13. 韇中之矢
14. 韇之所在
15. 韇内乾坤
16. 韇外风雨
17. 韇里藏锋
18. 韇中取矢
19. 韇上加韇
20. 韇中之策
综上所述,“韇”字虽属生僻字,但其文化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代表了古代武器装备和占卜文化的实物象征,也蕴含着古人对于工具、礼仪、命运的理解与运用。在现代起名中,虽不常见,但若巧妙运用,仍可赋予名字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无论是用于学术研究、文学创作,还是姓名命名,“韇”字都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