涷字的含义解析,涷字组词典故,涷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意义与独特的美感。“涷”字虽然较为生僻,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作为“水”部七画字,“涷”不仅在自然现象中有着鲜明的描绘,还在地理、植物、语言等多个层面留下印记,展现出汉字所独有的多维文化特征。
“涷”字读音为 **dōnɡ**,根据古籍记载,其亦有读作“冻”音(dòng)的用法,但现代汉语中多采用前者。在五行属性中,因“涷”字属“水”部,故其五行属水。水在五行中象征流动、润泽、智慧与变化,寓意着灵动与包容,也体现出“涷”字在名字中可能承载的柔和、聪慧与灵动的象征。
在起名学中,“涷”字并不常见,但正因为其稀少与独特,反而具有一定的辨识度与文化深度。若用于名字中,可寓意如水般灵动聪慧,也可象征坚韧不拔的品格,因“暴雨”与“水名”之意,也象征着一种力量与生命力。同时,名字中使用“涷”字,也能体现家长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在《康熙字典》中,“涷”字释义丰富:【唐韵】【正韵】德红切,【集韵】【韵会】都笼切,音东。首先,“涷”为水名,见于《说文解字》中,指涷水发源于发鸠山,流入黄河;其次,《尔雅·释天》中记载“暴雨谓之涷”,即夏季暴雨被称为“涷雨”;《玉篇》则指出“瀧涷”为露水之貌,或作沾渍之状;此外,《本草》中“顆涷”为草名,即款冬,具有药用价值;又因音可读作“冻”,义亦相同,可见“涷”字在古代有多种用法与音义。
从中国古典文献来看,“涷”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其释为:“涷水,出发鸠山,入于河。”这是地理上的具体指称。《尔雅》进一步扩展其义,将其与自然现象“暴雨”相关联,称“暴雨谓之涷”,并指出江南地区称夏日暴雨为“涷雨”,可见此字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玉篇》则将其引申为“露貌”或“沾渍貌”,赋予“涷”字更多细腻的情感表达。而《本草》中的“顆涷”则是药用植物名称,体现出“涷”字在古代医学中的使用。
关于“涷”字的诗词内容虽不多见,但因其与“暴雨”“水名”相关,常被用于描绘自然景观或表达情感。例如古代诗文中描写暴雨的场景时,可能以“涷雨”代指,既有形象的视觉冲击,也有情感的渲染作用。例如有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涷雨初歇暮云开。”虽非原句,但可借此联想其诗意表达。
与“涷”字相关的成语并不多见,因该字较为生僻,常见成语中并未广泛使用。但根据其义,可推测与“暴雨”相关的成语如“暴雨如涷”、“涷雨狂风”等虽非正式成语,但可用于形容天气恶劣或比喻人生的动荡时期。此外,尚无以“涷”字开头的成语接龙,这也说明该字在现代语言中使用频率较低。
“涷”字组词包括但不限于:
1. 涷水
2. 涷雨
3. 涷泷
4. 涷露
5. 涷泽
6. 涷潮
7. 涷波
8. 涷风
9. 涷云
10. 涷寒
11. 涷冷
12. 涷意
13. 涷情
14. 涷心
15. 涷影
16. 涷影婆娑
17. 涷雾
18. 涷霜
19. 涷雪
20. 涷月
综上所述,“涷”字虽然在现代使用频率不高,但其在古代文献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意义延伸。它不仅描绘自然现象,还承载地理、植物、药用等多重信息。在起名中使用“涷”字,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寓意着灵动、坚韧与智慧。尽管其在成语、诗词中的直接表现不多,但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却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