艓字的含义解析,艓字组词典故,艓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历史记忆。每一个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造字智慧。以“艓”字为例,它不仅在字形构造上体现了古人对舟船的直观认知,也通过其字义与用法折射出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与审美情趣。
艓,拼音为 **dié**,音调为阳平,属二声调。在《康熙字典》中,艓的注音为“达协切”,音牒,即取“达”之声母与“协”之韵母合成,说明其发音在古汉语中属于入声韵部,后演化为今音的阳平声调。在汉字的五行属性中,艓字属“木”,因其部首为“舟”,而“舟”象征水上交通工具,与水息息相关,而水生木,因此艓字五行属木,寓意灵动、柔顺与生命力。
在起名学中,艓字因其寓意“舟”而象征“航行”、“前进”之意,适合用于希望孩子人生顺利、前程似锦的家庭。艓作为名字中的用字,通常与水或舟船有关,象征着稳重、踏实、有依靠。古人认为名字不仅是称呼,更具有影响人生运势的作用,因此在起名时往往注重字义与五行的搭配。艓字属木,若命主五行喜木,或命局中缺乏水木之气,用此字取名则有补益之效,象征乘风破浪、顺势而行。
从字典的详细解释来看,艓的基本含义是一种小船,常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表达轻盈、灵活的舟船意象。例如《杜甫诗》中“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耴给行艓子”,便是以“艓子”指代贫苦人家所用的小船,与“大舸”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差异。艓字在《集韵》中亦被注为“舟名”,说明其为古代特定类型的船只的称谓。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艓字最早见于《康熙字典》中的引用文献。其释义引用了《集韵》和《戴暠钓竿篇》:“翠羽饰长纶,蕖花装小艓。”这里描绘的是一种装饰精美的小船,用于垂钓或游赏,体现出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此外,杜甫诗中使用“艓子”来描述贫苦百姓所用的小船,不仅具有文学美感,也富有社会现实意义。
关于艓字的诗词内容,除了杜甫与戴暠的作品外,古代诗文中较少直接使用“艓”字,但其代表的小舟意象却在诗词中广泛存在。如李白的“孤舟蓑笠翁”,苏轼的“一叶扁舟”,都与艓字所代表的轻舟意象相呼应,象征着自由、漂泊、人生如舟的哲理。艓字虽不常见于诗词,但其象征意义却与古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密不可分。
至于与“艓”字相关的成语,由于该字较为冷僻,现代成语中较少出现。不过根据其意象,我们可以推测一些与其含义相近或相关的成语,如“一叶扁舟”、“逆水行舟”、“同舟共济”等,虽未直接包含“艓”字,但其意境与艓字所代表的舟船意象相通。至于以“艓”字打头的成语接龙,目前在常用成语中尚无明确对应内容,但可根据其发音“dié”进行延伸接龙,如“艓舟 → 舟车劳顿 → 顿足捶胸 → 胸有成竹 → 竹篮打水 → 水到渠成”等。
艓字组词示例如下:
1. 艓子
2. 小艓
3. 扁艓
4. 渔艓
5. 轻艓
6. 艓船
7. 木艓
8. 艓舟
9. 船艓
10. 艓艇
11. 竹艓
12. 水艓
13. 艓形
14. 艓影
15. 渡艓
16. 摇艓
17. 行艓
18. 停艓
19. 画艓
20. 翠艓
综上所述,艓字虽然不是现代常用字,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却不容忽视。从字义到起名解析,从字典释义到古典文献引用,从诗词意象到组词搭配,艓字展现了汉字文化中关于“舟”的独特表达。在起名中使用此字,既能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能赋予名字以诗意与深意。它象征着人生如舟,乘风破浪,顺流而行,寓意吉祥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