瓞字的含义解析,瓞字组词典故,瓞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独特的意义与美感,不仅具有表达语言的功能,更体现着古人的智慧与哲思。以“瓞”字为例,其结构巧妙,意义深远,展现了汉字造字法中的“形声”特征。
“瓞”字,拼音为 dié,属于瓜部,共十画,五行属性为“火”。该字由“瓜”作形旁,表示其与瓜类植物有关;以“失”为声旁,提示其读音。本义为“小瓜”,在古代文献中常用于描述瓜类植物的繁衍与生长状态,寓意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在起名中使用“瓞”字,象征着家族兴旺、子孙昌盛,寓意人生如瓜瓞般逐渐成长,从小到大,步步坚实。同时,“瓞”字的火属性也使其适合用于命理五行缺火者的名字中,有助于调和五行,增强运势。
《康熙字典》中记载:“瓞”字属《午集上》瓜字部,页码为746第09。其注音为“徒结切”,即现代拼音中的 dié。引《说文解字》称其为“㼎也”,意为小瓜。《诗经·大雅·绵》中有“绵绵瓜瓞”之句,描绘瓜类繁衍不息的景象,寓意家族绵延不绝。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进一步解释,指出瓜与瓞是瓜类植物的两个种类,大者为瓜,小者为瓞。潘岳在《在怀县作诗》中亦有“瓜瓞蔓长苞”之句,说明此字在古典诗词中亦具文学意象。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瓞”字多用于比喻生命的延续与家族的繁衍。《诗经·大雅·生民》中写道:“麻麦幪幪,瓜瓞唪唪。”描写的是田野中五谷丰登、瓜瓞累累的丰收景象,象征着大地的丰饶与人民的富足。《说文解字》中解释“瓞”为“小瓜”,而《集韵》则指出其也可写作“𤫰”或“𤫼”。这些古籍资料共同构建了“瓞”字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汉字。
“瓞”字出现在多首古典诗歌中,如《诗经·大雅·绵》的“绵绵瓜瓞”,用以比喻周民族的发展壮大,象征国家根基稳固、后代昌盛。在《大雅·生民》中,也以“瓜瓞唪唪”来描绘农业丰收的景象,体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对生命延续的渴望。潘岳的诗句“瓜瓞蔓长苞”则从植物生长的角度出发,赋予“瓞”字更多自然与生命的寓意。
与“瓞”字相关的成语虽然不多,但“绵绵瓜瓞”是最具代表性的表达,常用来形容家族繁荣、子孙兴旺,寓意福泽绵长、代代传承。
由“瓞”字组成的词语包括:瓜瓞、瓞绵、瓞蔓、瓞瓞、瓞绵绵、瓞绵不断、瓞生瓜、瓞瓞不断、瓞绵不绝、瓞绵之庆、瓞生不息、瓞类、瓞果、瓞种、瓞实、瓞藤、瓞香、瓞影、瓞音、瓞花等。这些词语大多与瓜类植物的生长、延续有关,常用于形容家族繁衍、子孙昌盛等寓意。
综上所述,“瓞”字是一个富有文化意涵的汉字,它不仅是自然物象的反映,更是中华传统观念中“家族绵延”、“生命延续”的象征。在起名中使用此字,既具有文学美感,也蕴含深厚寓意,适用于寄托对家庭兴旺、后代昌盛的美好祝愿。同时,其五行属火,亦可作为五行调和之用。无论是从字形、字义,还是文化背景来看,“瓞”字都展现出汉字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