垤字的含义解析,垤字组词典故,垤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刻的哲理内涵。每一个汉字不仅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和自然观察的总结。其中,“垤”字虽然不常见于日常用语,但在古代文献和典籍中却有着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垤”字拼音为 **dié**,属于 **土** 五行,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其字形结构为形声字,由“土”作为形旁,“至”作为声旁,表示与土地、地形有关的发音和意义。该字的本义是指蚂蚁在筑巢时在穴口堆积的小土堆,引申为自然界中的小型土丘或土堆,象征着微小但有序、自然却充满生命力的事物。
在起名学中,“垤”字虽然较为少见,但其寓意却颇具深意。由于其五行属土,土在五行中象征稳重、包容、滋养和承载万物。因此,用“垤”字取名,可寓意孩子具有踏实的性格、稳健的步伐、不屈不挠的精神。尤其适合用于男孩名字中,象征脚踏实地、厚德载物。
《康熙字典》中对“垤”的解释更为详尽,指出其有“土之高也”的意思,同时也有“蟻封也”的解释,即蚂蚁的窝口土堆。此外,引《诗经·豳风·东山》中的“鸛鳴于垤,婦嘆于室”,说明“垤”字在古代文学中也有其诗意表达。而《孟子》中“泰山之於丘垤”的比喻,也表明“垤”字常被用来与高山对比,强调其小而具体、朴实无华的特质。
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看,“垤”为形声字,从“土”,至声,表示与土地有关的事物。《方言》中称蚂蚁所堆之土为“坻”或“垤”,说明此字早在汉代已有明确的词义和使用场景。这种从自然现象中提炼出的文字,体现了古人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和语言表达的高度精准。
在诗词中,“垤”字虽不常单独出现,但如《诗经·豳风·东山》中“鹳鸣于垤,妇叹于室”这样的句子,使“垤”字具有了文学的意象美,成为一种情感与自然结合的象征。宋代黄庭坚在《次韵子瞻赠王定国》中写道:“百年炊未熟,一垤蚁追奔”,用“垤”字来形容微小的事物在宏大时间背景下的存在感,表达了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哲理。
在成语方面,与“垤”相关的词语较为稀少,主要是因为该字较为冷僻。但如“丘垤”一词,用于比喻微小的土丘,常与高山对比,表达“微小但存在”的含义;此外,“垤堄”则形容积土成堆的状态,用于描绘土堆层层叠叠、逐渐累积的景象。
以下为“垤”字组词(共20个):
1. 蚁垤
2. 丘垤
3. 垅垤
4. 垤堄
5. 垤土
6. 垤堆
7. 蟻垤封
8. 垤丘
9. 土垤
10. 垤封
11. 垤壤
12. 垤穴
13. 垤口
14. 垤上
15. 垤间
16. 垤旁
17. 垤中
18. 垤外
19. 垤影
20. 垤形
总结来看,“垤”字虽然不常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但其在古籍、诗词和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不仅是一个描绘自然微景的文字,也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秩序的思考。用于人名中,则象征着坚韧不拔、稳重内敛的性格特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