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字的含义解析,氐字组词典故,氐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智慧,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将聚焦于一个独特而多义的汉字——“氐”。从字义、读音、五行属性到其在诗词、起名、成语和组词中的应用,我们将全面解析这个字的内涵。
**中国文字意义**
“氐”是一个形声字,从“氏”部,下加一点,象征着“地”,其本义为“至”或“到达”。根据《说文解字》,“氐”表示“至也”,即万物归于一处的意思。从这个基础引申出多种含义,包括“低下”“少数民族”“星宿名”“根本”等。这个字在《康熙字典》《诗经》《汉书》等典籍中均有详细记载,展现了其在古代汉语中的多重用法。从字形来看,“氐”由“氏”加上一点构成,表示一种根基或向下的力量,体现了汉字结构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氐”字读音和五行**
“氐”有两个主要读音:dī 和 dǐ。读作 dī 时,表示“低下”“少数民族”或“星宿名”;读作 dǐ 时,则表示“根本”或“到达”。在五行属性上,“氐”属“火”,这与其象征根基、向上的发展力量有关,寓意着生命力与热情。五行中的“火”代表光明、上升、活力,与“氐”字所含的“根本”“至”之意相呼应,象征着从根基出发,不断向上发展的过程。
**“氐”字用于起名的意义**
“氐”字在起名中并不常见,但其含义独特,适合用于有文化底蕴的家庭取名。用“氐”字起名,可寓意孩子为人根基稳固、性格谦逊、志向高远。由于其含有“根本”之意,可象征孩子将来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同时,“氐”也有“至”“归”之意,寓意人生旅途顺利,最终能到达理想之境。此外,“氐”字也蕴含着低调、内敛的气质,适合希望孩子低调做人、踏实做事的家庭。
**“氐”字字典说明**
在《说文解字》中,“氐”被解释为“至也”,即抵达、到达之意。《康熙字典》则进一步指出,“氐”有“本”“归”“根本”的意思,也指少数民族,如“氐羌”;同时,“氐”也是二十八宿之一的“天根”星宿。从部首“氏”来看,“氐”字与“家族”“祖先”“根基”有关,体现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在《诗经·小雅》中,“维周之氐”被解释为“周朝的根本之臣”,显示其政治含义;在《汉书·食货志》中,“封君皆氐首仰给”则描述了“低头敬仰”的姿态,显示其礼仪意义。
**“氐”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解说**
在《说文解字》中,“氐”字被解释为“至也”,表示万物归于一处,强调其“归本”的意义。《尔雅》提到“天根,氐也”,说明“氐”在星宿中代表“天根”,象征万物之始。《史记·天官书》进一步说明,“氐四星,东方之宿”,表明其天文地位。《孝经·钩命决》中,“孝道者,万世之桎鎋”,将“氐”引申为“根本”之意,说明其在伦理道德中的地位。《前汉·地理志》记载“氐羌”为古代少数民族,显示其在民族史中的意义。
**“氐”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氐”字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率不高,但意义深远。《诗经·商颂·殷武》有句:“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此句描写的是古代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臣服,展现出“氐”作为民族称谓的历史背景。在《汉书·食货志下》中,“封君皆氐首仰给焉”,用“氐首”表达臣服与敬仰之意,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政治氛围。此外,《礼记·月令》提到“季冬之月旦氐中”,表明“氐”也作为天象星宿之名,出现在古人对天象的观察之中。
**“氐”字相关的成语**
“氐”字在成语中使用较少,常见的有:
1. 氐首仰给:表示低头敬仰,依赖他人。
2. 氐羌来王:出自《诗经》,形容少数民族臣服于中原。
3. 天根氐宿:表示东方苍龙星座的第三宿。
4. 万物皆至:表示“氐”象征万物归于一处。
5. 根本之臣:出自《诗经》,比喻国家的重要支柱。
6. 氐道归本:表示归于根本。
7. 星宿归氐:形容天象运行至“氐”位。
8. 氐人来朝:形容少数民族来朝拜。
9. 氐贱如尘:表示低贱如尘埃。
10. 氐族归心:表示少数民族归顺中原。
此外,还有一些衍生词如“氐人”“氐道”“氐宿”等,在古代文化中都有其特定意义。
**“氐”字组词(20个)**
1. 氐人
2. 氐族
3. 氐道
4. 氐宿
5. 氐羌
6. 氐贱
7. 氐首
8. 氐宿星
9. 氐族文化
10. 氐族语言
11. 氐族部落
12. 氐族传统
13. 氐族服饰
14. 氐族图腾
15. 氐族图腾
16. 氐族历史
17. 氐族迁徙
18. 氐族风俗
19. 氐族音乐
20. 氐族节日
**总结**
“氐”字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其内涵丰富,历史深远。从最初的“至”意,发展为“根本”“民族”“星宿”等多种意义,展现了汉字演变的智慧与文化积淀。在诗词、起名、成语、组词等方面,“氐”字都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无论是作为文化符号还是起名用字,它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历史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