阺字的含义解析,阺字组词典故,阺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的文字系统之一。它不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哲学、审美和思维方式。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意义,字形结构中往往包含丰富的象形、会意、形声等造字法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观察与总结。汉字在使用中不仅用于日常交流,也广泛应用于书法、文学、命名、占卜、风水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
“阺”字的读音为 **dǐ**,音调为第三声。在五行属性中,由于其字形偏旁为“阝”(双耳旁),与“山”、“地势”相关,通常被归类为 **土** 行。五行中的土象征稳定、承载、厚重,与大地、山川密切相关,因此“阺”字在五行命理中常被用于增强地基、稳定性格或平衡五行配置。
“阺”字用于起名时,蕴含着一种与自然、土地、山川相连的意象。其基本含义为“陵阪、山坡”以及“山岸旁欲堕落的部分”,象征着稳固、承载与坚韧,也隐含一种潜在的力量与动态的平衡。用“阺”字取名,适合期望孩子具备坚定意志、踏实性格、能承重负、有担当的人格特质。此字虽不常见于现代名字中,却因其独特而富有内涵的意象,可成为寓意深刻、个性鲜明的名字组成部分。
根据《康熙字典》的详细解释,“阺”字属【阜字部】,页码为第1347页第19条。其读音有多种,包括“音邸”、“音池”、“音帝”,主要音调为 **dǐ**。字义方面,《说文解字》指出“秦谓陵阪曰阺”,即秦地对山坡、丘陵的称呼;《后汉书》中有“复助嚻拒隴阺”之句,说明“阺”也可指地形险要之地。此外,《扬雄·解嘲》中提到“嚮若阺隤”,注释中进一步指出“阺”为巴蜀地区对山旁堆土欲坠之称,形象生动,富有地域特色。从《玉篇》来看,“阺”还有“陵、阪、理、下”之意,说明其含义广泛,既指自然地形,又可引申为事物的底层、根基或发展趋势。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阺”字被多次提及。《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陵阪”,即山丘、坡地之意,属形声字,以“阝”为形旁,表示与地势有关;《集韵》和《韵会》则将其归入“丁禮切”、“典禮切”等音韵系统中,说明其在古代语音系统中有特定的发音方式;《扬雄·解嘲》中使用“阺隤”一词,表达事物将倾未倾、临界变化的状态,赋予“阺”以动态和变化的哲理意味;《玉篇》则进一步扩展了“阺”的词义,涵盖“陵、阪、理、下”等多个层面,显示其在古代汉语中的语义丰富性。
“阺”字虽在现代诗词中较为罕见,但其出现在古文典籍中时,常用来形容地形、山势,或比喻事物处于不稳定状态。例如在《扬雄·解嘲》中写道:“嚮若阺隤”,此处“阺隤”二字描绘了山体欲崩未崩的临界状态,形象而富有哲理。又如《后汉书》中“复助嚻拒隴阺”,则是将“阺”用作地名,表示地形险要之地,显示出其在历史地理中的实用价值。虽然“阺”字未见于著名诗人词作中,但其意象在描写自然、地形、局势时具有独特的文学表现力。
与“阺”字相关的成语并不多见,因其较为冷僻,但仍可找到一些与“阺”相关或意义相近的词语。例如“险阸阺”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陵阺”指丘陵之地,象征稳固与厚重;“阺障”则指山地屏障,具有保护与阻挡之意。其他如“阺峙”“阺险”等词语,也多用于形容地形之险峻或地貌之特殊,体现了“阺”字与自然地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以下是“阺”字的组词示例:
1. 阺地
2. 阺势
3. 阺形
4. 阺山
5. 阺岭
6. 阺道
7. 阺路
8. 阺坡
9. 阺丘
10. 阺险
11. 阺障
12. 阺峙
13. 阺崩
14. 阺塌
15. 阺土
16. 阺崖
17. 阺崖崩
18. 阺势险峻
19. 阺地难行
20. 阺地屏障
这些词语多用于描述山地、坡地、险要地形等,体现出“阺”字的基本含义与引申意义。
综上所述,“阺”字虽在现代汉语中不常使用,但其在古代文献、地理描述、命名文化中均具有独特的意义。它代表的是一种地形意象,也隐喻着力量、稳定与潜在的变化。无论是在诗词典籍中,还是在五行命理、姓名学中,该字都表现出一定的文化价值与象征意义。了解“阺”字的含义与用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在文学创作、起名用字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