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靮字的含义解析,靮字组词典故,靮字诗词解读

靮字的含义解析,靮字组词典故,靮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19 更新日期: 2025-08-04 05:46

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形音义的结合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结晶。每一个汉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的载体。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许多字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古代生活的影子。今天我们将深入解析“靮”字的内涵,探索其在语言、文化以及命名中的意义。

“靮”字读音为 **dí**,其拼音为“dí”,总笔画为 **7** 画。在汉字结构中,它属于“革”部,与皮革、缰绳等概念相关。从字形上来看,“靮”字由“革”和“的”组成,寓意着与皮革有关的牵制工具。五行方面,“靮”字属于 **金** 行,因为“革”与金属制品在古代常常联系在一起,象征坚固与控制力。

在命名中使用“靮”字,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由于其本义为马缰绳,引申为牵制、控制之意,因此此字适合用于表达“自律、驾驭、管理”等含义的名字。例如,若将“靮”用于男孩名字中,可以寓意其将来具备领导能力、能够掌控局势;用于女孩名字,则象征聪慧理智、能自持自守。在姓名学中,这种带有控制与约束意味的字往往被赋予正向的引导意义。

从《康熙字典》来看,“靮”字收录于《戌集中》【革字部】,页码为1385第09。其注音为【唐韻】都歷切,【集韻】【韻會】丁歷切,音“的”。其释义包括:《说文解字》称“马羁也”,即控制马的工具;《玉篇》解释为“所以繫制馬”,进一步说明其为一种缰绳;《集韵》则称为“繮也”,指马缰绳。《礼·檀弓》中有“執羈靮而從”的记载,注释中也指出“靮”即是“靷”,为古代拉车时系在马胸前的皮带,也用于控制马匹行动。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靮”字不仅出现在《说文解字》和《玉篇》中,也在《礼记·檀弓》中被引用。这些典籍中的解释,都强调了“靮”作为控制工具的功能。从《说文解字》的“马羁也”可以看出,它最初是古人驯马、骑马的重要工具,象征着驾驭和控制的力量。而《礼记》中的用法则显示其在礼仪制度中的重要性,说明“靮”不仅是一种物理上的控制手段,更是一种行为规范的象征。

虽然“靮”字在古诗词中并未广泛出现,但它作为古代出行、礼仪、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常常隐含在描写战马、出行或骑射的诗句之中。例如,唐代边塞诗中常见“马缰”、“缰绳”等意象,虽然不直接使用“靮”字,但其意涵却与此字相通。它象征着古人对力量的掌控与对秩序的追求。

在成语方面,“靮”字虽然较为冷僻,但其与缰绳、控制有关的含义,使其与一些成语或词组形成关联。例如:**执靮从马**、**靮辔之术**、**牵靮而行**等。这些成语或词组多用于形容驾驭、控制的能力,或比喻引导、领导的方式。在成语接龙中,以“靮”开头的情况较为罕见,但由于其音为“dí”,可接“地久天长”、“滴水穿石”、“敌众我寡”等词语。

“靮”字的常见组词包括:靮绳、靮辔、靮带、执靮、牵靮、控靮、马靮、靮勒、靮索、靮制、靮控、靮御、靮鞅、靮衔、靮马、靮驾、靮车、靮牵、靮引、靮制。这些词汇大多与马匹控制、缰绳使用有关,展现了“靮”字在古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综上所述,“靮”字虽不常见,但其文化内涵丰富,承载着古人对控制、驾驭、规范的理解。无论是在语言、礼仪、命名,还是在古典文学中,它都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了解“靮”字,不仅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汉字的魅力,也能更好地体会中华文化中“以缰制马、以礼制人”的深远智慧。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