雚字的含义解析,雚字组词典故,雚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石,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历史。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独特的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较为冷僻但意义深远的汉字——“雚”。“雚”,读音为 dènɡ,总笔画为12画,其结构与释义均显示出古人造字时的深意与巧思。在日常使用中虽然少见,但其文化价值不容忽视,尤其在姓名学中也具有特殊的寓意。
“雚”字的读音为 dènɡ,在五行属性中并无明确记载,从其形体结构来看,与“隹”有关,而“隹”在五行中属金,因此可以推测“雚”字在起名时也可能具有金的属性。从字义上来看,“雚”指代阶梯、石级,也象征险峻的山坡或斜坡,具有向上攀登、坚韧不拔之意。在起名时,寓意着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气质,非常适合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其人生道路虽有挑战,但终将攀登高峰。
在起名学中,“雚”字虽然不常见,但它的独特性使其具有较高的辨识度。用于人名时,它常被赋予坚韧、奋进、登高望远的寓意。例如“雚宇”、“雚峰”、“雚然”等名字,都体现出一种奋发图强、志存高远的人格特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个性与文化素养并重的时代,“雚”字的使用可以彰显家庭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许和厚望。
根据《康熙字典》对“雚”字的解释,它在古代有多种含义:一是指一种小爵(古代酒器);二是水鸟的名称;三是指一种草,名为“雚兰”或“芃兰”,是一种蔓生植物,折断后有白色汁液可食用;此外,它还有音读为“官”、“桓”等不同读法,分别对应不同的语义环境。从这些释义中可以看出,“雚”字在古代的使用范围较广,既有器物,也有动植物,体现了汉字一词多义、音义结合的特点。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雚”字也有一定的典籍记载。《说文解字》中说:“雚,小爵也,从萑吅声。”说明其本义为一种酒器,形状可能与鸟类有关。《玉篇》称其为“水鸟”,而在《诗经·豳风》中则有“雚鸣于垤”的句子,描绘了雚鸟在土丘上鸣叫的情景,富有诗意。《尔雅·释草》中又将“雚”解释为一种草,即“芃兰”,说明其在植物学中也有其位置。从这些古代典籍中可以看出,“雚”字在古代文化中具有多方面的应用和象征意义。
在诗词内容方面,“雚”字虽不常见于唐诗宋词之中,但在《诗经》中有直接的描述。如《豳风·七月》中写道:“五月鸣蜩,六月振鹭。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食我农夫。十月陨萚,雚鸣于垤。”这里的“雚鸣于垤”描绘了雚鸟在土丘上鸣叫的自然景象,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生态的细致观察与诗意表达。
与“雚”相关的成语并不多见,因为该字较为生僻,但仍可查找一些与其意义相近或相关的成语。如“登高望远”虽不直接包含“雚”字,但其意与“雚”所象征的阶梯、登高之意相符;“百折不挠”也可与“雚”字所代表的险峻山坡、攀登之意相呼应;“步步为营”则与“雚”字所体现的谨慎、稳健之意相契合。此外,在一些古籍中可能还有与“雚”有关的典故成语,有待进一步挖掘与研究。
以下是一些以“雚”字为基础的词语组合,帮助理解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与搭配:
1. 雚峰
2. 雚宇
3. 雚然
4. 雚阶
5. 雚道
6. 雚岗
7. 雚岭
8. 雚石
9. 雚路
10. 雚坡
11. 雚峦
12. 雚岩
13. 雚途
14. 雚程
15. 雚途
16. 雚志
17. 雚途未已
18. 雚阶之上
19. 雚鸟高飞
20. 雚兰草生
综合来看,“雚”字不仅在字形结构上体现出古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致观察,更在意义层面蕴含了攀登、坚韧、奋发的寓意。它在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现,具有多重释义,涵盖器物、动物、植物等多个方面,展现出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起名学中,“雚”字虽不常见,但其独特性与深厚寓意使其成为一个极具文化内涵的选择。无论是用于诗词创作、姓名取意,还是文化研究,“雚”字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