趤字的含义解析,趤字组词典故,趤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它不仅承载着千年的文明与智慧,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特的符号,凝聚了古人对世界的观察、认知与表达。而今天我们介绍的“趤”字,虽然不常见于现代日常用语,却依然在古籍与古典文化中保有其独特地位。
“趤”字读音为 **dàng**,属去声,音调铿锵有力,听来如行走之态,颇有动感。关于其五行属性,由于该字偏旁部首为“走”,象征与行路、行动相关,从五行而言,“走”属于火象,因此“趤”字也可归入五行属火的范畴。火性代表热情、活力与进取,适合用于名字中寓意积极向上的性格或人生方向。
将“趤”字用于起名,虽不常见,但正因为其罕见,反而具有一定的个性与独特性。根据《康熙字典》记载:“趤”字释义为“行貌”,即行走的样子,引申为行动迅速、步伐稳健之意。用于人名之中,可寓意此人行动力强、果断果敢,富有前进的力量。同时,因“趤”字带有“逸遊”之意,也隐含一种洒脱不羁、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可用于寄托对孩子将来生活顺遂、身心自由的美好祝愿。
查阅字典,“趤”字的具体解释如下:拼音为 **dàng**,总笔画为9画,部首为“走”。本义为“行貌”,即走路的样子。在古代文献中,“趤”常与其他字组合使用,表示行走、游历、放逸等含义。如《集韵》中有言:“大浪切,音宕。”说明其发音来源,并指出“𧻴趤”一词意为“逸遊”,即出游、漫游之意。这些资料为我们理解“趤”字提供了历史语言学上的依据。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趤”字最早见于《康熙字典》,并被收录于“走”部第九画之中。其描述引用《集韵》曰:“大浪切,音宕。”这说明“趤”字属于多音字系统中的“宕”韵。又因其与“走”部相关,故多用于形容动作状态。从说文解字的角度看,“走”原意为跑、疾行,而“趤”则更具体地描述了行走的方式与姿态,强调动作的连续性与节奏感。
至于诗词方面,由于“趤”字较为冷僻,历代诗文中直接使用此字者极为少见。但在古体诗或辞赋中,偶尔可以见到与“趤”意境相近的描写,例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轻舟已过万重山”,就展现出一种迅捷、自由前行的画面感,与“趤”的“行貌”之意遥相呼应。若以“趤”字为灵感创作诗句,亦可写出“步趤云间影,心随风共远”之类的句子,既展现行走之美,又寄托心境之悠远。
与“趤”相关的成语极少,主要因其为生僻字,使用频率较低。不过,在一些古代典籍或地方志中,仍有少量与“趤”字有关的词语组合出现。比如:
1. 趢趤
2. 走趤
3. 逸趤
4. 徐趤
5. 狂趤
6. 行趤
7. 步趤
8. 游趤
9. 疾趤
10. 漫趤
11. 飘趤
12. 轻趤
13. 急趤
14. 飞趤
15. 疾趤
16. 奔趤
17. 蹒趤
18. 逍趤
19. 放趤
20. 安趤
这些词汇大多结合“趤”字所表达的动作特性,描绘不同的行走、奔跑或游历状态,体现出汉语构词的灵活性与丰富性。
综上所述,“趤”字虽为冷僻字,却拥有清晰的字义结构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作为人名使用时,可赋予孩子行动敏捷、步伐坚定、性格洒脱的寓意;而在语言学层面,它也是研究古代汉语演变、字形构造与词义延伸的重要对象。“趤”字虽不常见,但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