偒字的含义解析,偒字组词典故,偒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形、音、义皆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汉字不仅记录语言,更承载思想与哲理,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结构与意义,“偒”字亦不例外。此字虽不常用,但其背后的文化信息丰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偒”字读音为 **dàng**,在汉语中意为“放纵”,即无拘束、自由自在之意。从五行学说来看,由于该字属于人部六画之字,整体偏柔和而趋向于木性,但因“放纵”之义带有流动、扩展之意,也常被归入水的范畴,寓意通达、舒展。然而,在起名学中,并未有明确关于“偒”字所属五行的统一说法,因此主要依据个人命理所需来选择是否使用此字。
以“偒”字用于起名,寓意较为独特。因其含义偏向“放达”、“自由”,若用于姓名之中,往往寄寓了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洒脱自然、心胸开阔、不受世俗束缚的愿望。尤其适合性格活泼、志向高远之人所用。但同时也需注意,“放纵”亦有过度之嫌,因此取名时宜搭配其他平衡之字,使名字整体达到和谐状态。
《康熙字典》对“偒”的解释为:“〈子集中〉【人字部】頁110第20 【廣韻】他朗切,音倘。長貌。又與蕩通。”此句出自古籍文献,说明“偒”原意指身形修长、舒展的样子,后与“荡”字通用,表示行为上的豪放、不拘小节。扬雄《法言·重黎篇》中记载:“魯仲連偒而不剬,藺相如剬而不偒。”注释指出“偒”即古“荡”字,“剬”为古“制”字,意为鲁仲连为人放达却能不失节制,蔺相如虽严守礼法却不失刚柔并济。这说明“偒”虽有放逸之意,但也强调适度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典文辞中,“偒”字并不常见,但作为古字,在集韵、说文等工具书中均有提及。《广韵》将其注音为“他朗切”,即今普通话中“tǎng”音,表明此字在古代语音系统中曾有不同的发音演变过程。《说文解字》虽未收录“偒”字本身,但从“人”旁推测,其义多与人的行为、状态有关,体现古人对人性、情感表达的关注。
“偒”字虽然少见于诗词之中,但在一些古典作品中偶有引用。如上文提到的扬雄《法言》中“魯仲連偒而不剬”一句,便将“偒”字用于描述人物的性格特征,表达了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既不过分约束,也不过分放任,而是恰到好处地展现自我。
目前与“偒”字相关的成语较少见,甚至尚未形成广泛使用的固定成语。但在文学和语言发展中,新词与成语的产生往往基于旧字的新用。“偒”字虽未形成特定成语,但仍可引申出诸如“偒然自得”、“偒逸风流”等仿古造词,表达一种超脱世俗、洒脱自如的精神状态。
以下是与“偒”字相关的词语组合,供进一步理解:
1. 偒态
2. 偒姿
3. 偒行
4. 偒语
5. 偒笑
6. 偒步
7. 偒影
8. 偒神
9. 偒容
10. 偒梦
11. 偒怀
12. 偒心
13. 偒思
14. 偒情
15. 偒意
16. 偒气
17. 偒魂
18. 偒魄
19. 偒灵
20. 偒光
综上所述,“偒”字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汉字,虽然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其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不容忽视。从字义上看,它代表了一种自由洒脱的人生态度;从起名角度看,它可以传达家长对孩子未来人格发展的美好期许。同时,《康熙字典》与古籍文献中的解读也为这个字赋予了更多的学术与文化深度。尽管与“偒”相关的成语不多,但其组词形式灵活,具备较强的表达力。可以说,“偒”字虽少用,却自有其独特魅力与精神意蕴,值得我们在研究汉字文化时加以重视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