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文字意义

是一个与食物相关的汉字,其拼音为 chǎo,笔画数为 7。根据字典解释,“粆”指以米、麦等炒熟后磨成粉制成的干粮。这一定义反映出“粆”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

从汉字构造来看,“粆”属于米字部,体现了它与粮食加工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古代,人们将稻谷或小麦炒熟后研磨成粉末,形成便于携带和储存的干粮。这种形式的食物在长途旅行、战争或其他特殊场合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2. “粆”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粆”的拼音是chǎo,读音较为独特,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关于五行属性,目前尚未有明确记载表明“粆”与五行之间存在直接关联。

然而,从字义角度来看,“粆”作为粮食加工产物,可被视为与土元素相关联,因为土代表土地及农作物生长的基础条件。

3. “粆”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虽然“粆”本身含义贴近生活且富有实用性,但因其使用频率较低,在现代名字中并不常见。若选择此字用于命名,可以传达一种朴实无华、注重实际的价值观。

例如,取名为“粆安”,寓意平安健康;或者“粆丰”,象征丰收富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字较为冷僻,可能给他人带来辨识困难。

4. “粆”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基本解释

根据提供的资料,“粆”的基本释义如下:

  • 粆chǎo:以米麦等炒熟后磨成粉的干粮。

康熙字典释义

《康熙字典》对“粆”给出了更详细的描述:

《康熙字典》〈未集上〉【米字部】頁907第12 【集韻】師加切,音沙。蔗飴。通作沙。今謂之沙糖。
【字彙】擣蔗汁熬成飴。

由此可以看出,“粆”除了指代干粮外,还曾被用来表示蔗糖的一种形态——即通过榨取甘蔗汁并熬煮而成的甜味物质。

5. “粆”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集韵》中提到,“粆”师加切,音沙。这表明了其发音特征以及与其他同音字的区别方式。

遗憾的是,《说文解字》并未收录“粆”字,因此无法从许慎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其起源与发展过程。

6. “粆”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目前尚未发现大量以“粆”为核心的古典诗词作品。这可能是因为该字应用范围较窄,更多时候作为功能性词汇出现而非文学创作素材。

然而,在一些描写民间生活场景或农耕文化的诗句中,或许能找到间接提及“粆”及其制作过程的内容。例如描绘农民辛勤劳作场景时,可能会涉及到类似“炒米粆”这样的细节。

7. 和“粆”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经过查询,并没有找到明确包含“粆”字的成语。这也反映了该字在成语领域内的稀少程度。

尽管如此,我们可以尝试创造一些新式表达来丰富语言资源。比如:

  • 粆香四溢:形容某种食物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 粆囊羞涩:比喻经济状况不佳,连购买基本生活必需品都感到吃力。

8. “粆”字组词(20个词)

以下是围绕“粆”所组成的词语列表:

  1. 粆粉
  2. 粆食
  3. 粆米
  4. 粆麦
  5. 粆粒
  6. 粆团
  7. 粆块
  8. 粆片
  9. 粆屑
  10. 粆糊
  11. 粆浆
  12. 粆泥
  13. 粆膏
  14. 粆酱
  15. 粆粥
  16. 粆茶
  17. 粆酒
  18. 粆糕
  19. 粆饼
  20. 粆点

9. 最后的文章总结

“粆”作为一个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紧密相连的汉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人文内涵。尽管在现代社会中它的使用频率有所降低,但我们仍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其字形、字音、字义等方面,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无论是作为学术研究对象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趣味知识,“粆”都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与重视。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人认识到这个小小汉字背后所蕴含的巨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