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唪字的含义解析,唪字组词典故,唪字诗词解读

唪字的含义解析,唪字组词典故,唪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10 更新日期: 2025-11-25 05:58

中国文字意义

“唪”字,读作 fěnɡ(另有异读 běng),属左右结构汉字,部首为“口”,总笔画11画。从字形上看,“唪”由“口”与“奉”组成,左部“口”表明其意义与声音、言语相关;右部“奉”既表音又暗含恭敬之意,体现该字所承载的庄重语境。

在基本释义中,“唪”作为动词,主要表示佛教徒或道教徒高声吟诵经文的行为。如清代褚人获《坚瓠八集》所载:“梵策无须唪,公案何劳颂。”此处“唪”即指僧道之士诵读佛经或道藏典籍。由此引申出“唪经”“唪诵”等常用词语,皆强调以清晰、洪亮的声音进行宗教性诵读,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和精神专注意味。

此外,“唪”还有另一层含义——大笑。据《说文解字》及《康熙字典》记载,“唪”可训为“大笑也”,并见于古诗《诗经·大雅》中的“唪唪然多实也”,形容果实累累、丰收繁盛之貌。这一用法虽已少见于现代汉语,但在古典文献中仍具重要意义,展现出汉字多义并存的语言特性。

“唪”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唪”字的标准普通话读音为 fěnɡ,属上声调(第三声)。在特定古籍或方言中亦有读作 běng 的情况,主要用于“唪唪”一词,表达大笑或丰盛之意。

从汉字五行归属来看,“唪”字被归为行。此分类依据主要来自其部首“口”与整体笔画结构的数理分析。在传统姓名学中,五行属“水”的字通常象征智慧、流动、沟通与灵性,适用于追求内敛深邃、思维敏捷、善于表达之人。尤其“唪”字带有口部动作,且用于诵经等精神性活动,正契合“水主智”“润下为德”的哲学意涵。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唪”字五行属水,但因其含有“奉”这一带有敬献、奉献意味的构件,亦隐含土之敦厚与金之肃穆,体现出多重文化象征的交融。

“唪”字用于起名的意义解析

在现代取名实践中,“唪”字较为罕见,但由于其独特而富有文化底蕴的内涵,若合理使用,能赋予名字深远的精神气质与文学意境。

首先,“唪”字与宗教修行、经典诵读密切相关,常用于表现对信仰的虔诚、对知识的尊崇以及内心的宁静与专注。因此,若用于人名,可寓意孩子将来具备良好的修养、深厚的学识,尤其适合希望子女从事文化、教育、哲学、宗教等领域发展的家庭。

其次,由于“唪”有“大声朗诵”之义,象征表达力强、声音洪亮、言辞有力,可用于寄托父母对孩子口才出众、善于沟通、能在公众场合自信发言的美好期望。

再者,“唪”字古义中有“大笑”“丰硕”之意,如《诗经》“唪唪然多实也”,可引申为生活富足、子孙昌盛、事业兴旺。以此入名,也可寄寓吉祥如意、福泽绵长的愿望。

然而需注意的是,“唪”字因专用于宗教语境较多,日常使用频率低,且字形略显复杂,可能影响辨识度。因此,在命名时应结合姓氏搭配、音韵协调及整体命理平衡综合考量,避免生僻拗口。

“唪”字字典详细说明

根据权威字典资料,“唪”字的基本信息如下:

  • 汉字:唪
  • 部首:口(第3画)
  • 总笔画数:11
  • 结构类型:左右结构
  • 五笔输入码:kawy(部分输入法支持)
  • 郑码:jcbi
  • Unicode编码:U+552A
  • GBK编码:DFF4
  • 笔顺编号:25111134112

书写要点:先写左侧“口”部,三画完成;再写右侧“奉”部,依次为撇、横、横、横、撇、捺、横、横、竖,共八画。整体结构左窄右宽,重心平稳,末笔竖画垂直收尾,显得端庄稳重。

详细释义方面:

  1. 动词 fěnɡ:指佛教徒或道教徒高声诵读经文。例句:“梵策无须唪,公案何劳颂。”(清·褚人获)
  2. 引申义:如“唪经”“唪诵”“唱偈”,均指宗教仪式中的诵经行为,强调声音洪亮、心无杂念。
  3. 另读 běng:见于“唪唪”,表示大笑或果实繁盛之貌。如《诗经·大雅》:“瓜瓞唪唪”,传云:“唪唪然多实也。”

现代汉语中,“唪”字主要保留在“唪经”这一固定搭配中,口语中极少单独使用,属于较书面化、专业化用字。

“唪”字在中国古典解说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唪”字有多重解释,尤以《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广韵》《集韵》等为代表,展现了其丰富的语义演变过程。

《说文解字》曰:“唪,大笑也。读若诗‘瓜瓞菶菶’之‘菶’。”许慎将其本义定为“大笑”,并指出其音近“菶”,暗示其叠音形式“唪唪”原用于描绘笑声喧腾或物产丰饶之景。

《广韵》载:“扶隴切,奉上声”,注音为 fěng,强调其发音部位与“奉”相近,且用于描述“口高貌”,即开口发声、姿态高昂的样子,符合诵经时庄严发声的状态。

《集韵》进一步补充:“一曰大笑”,说明“唪”兼具动作与情感双重含义;同时收录“蒲𡁏切”“父勇切”等多种反切读音,反映其在不同地域与时代的语音差异。

《康熙字典》综合前代诸书,引述:“【玉篇】大声也;【集韵】大笑也;【正韵】方孔切,音菶。”并特别指出:“今本《诗经》作‘唪唪’,传云:‘唪唪然多实也。’”这表明至少在明清时期,“唪唪”已被广泛接受为形容丰收的形容词,尽管《说文》仅训为“大笑”,可见语义随时代扩展。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字典》还提到“口高貌,出𡌨蒼”,引用古代字书《苍颉篇》,说明“唪”也曾用来描写人张口高声说话的姿态,进一步印证其与声音、语言行为的密切关联。

与“唪”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尽管“唪”字本身在历代诗词中出现频率不高,但仍可在一些宗教题材或古典文献中觅得踪迹。

最著名的诗句出自《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绵》:“瓜瓞唪唪。”毛传解释:“唪唪然,多实之貌。”这里“唪唪”形容小瓜逐渐长大、果实累累的情景,象征周民族繁衍兴盛、国祚绵延。虽此处“唪”不读 fěnɡ 而读 běng,但正是此诗奠定了“唪唪”作为“丰盛”“繁荣”象征的文化基础。

清代文人褚人获在《坚瓠八集》中写道:“梵策无须唪,公案何劳颂。”此句采用对仗手法,批评当时僧侣过度执着于诵经形式,忽视禅宗“不立文字”的真谛。“唪”在此处特指机械式地高声念经,带有一定讽刺意味,反映出作者对宗教仪轨与内心觉悟关系的深刻思考。

此外,在佛教偈颂与禅门语录中,常见“唪经”“讽诵”并提,如“晨钟暮鼓唪真言,贝叶翻残月半弯”,虽未直接使用“唪”字入诗,但其所代表的诵经场景频繁出现在宗教诗歌中,成为一种典型的文化意象。

与“唪”字相关的成语

目前汉语成语体系中,并无以“唪”字为核心的固定四字成语。这是因为“唪”属于专用动词,使用范围狭窄,多限于宗教语境或古文表达,未能进入大众常用成语系统。

然而,存在若干与“唪”意义相近或语境相通的成语,可辅助理解其文化内涵:

  • 唪经念佛:虽非严格成语,却是民间常用短语,泛指僧尼或信众诵读佛经、持念佛号,体现修行日常。
  • 口诵心惟:强调诵读时不仅要口中念出,更要心中领会,正合“唪经”应有的态度。
  • 琅琅上口:形容文字流畅易读,声音悦耳,与“唪诵”时声音洪亮的特点相呼应。
  • 聚精会神:描述专注状态,契合唪经所需的心无旁骛。
  • 声震屋瓦:比喻声音极大,可用于夸张形容唪经时气势恢宏。

由此可见,“唪”虽未成成语主角,但其所承载的行为模式与精神境界,早已融入中华语言文化的深层肌理之中。

“唪”字组词(20个)

以下是与“唪”字相关的常见词语与搭配,共计二十个,涵盖宗教、古语、叠词等形式:

  1. 唪经
  2. 唪诵
  3. 唪念
  4. 唪读
  5. 唪呗
  6. 唪真言
  7. 唪咒
  8. 唪佛号
  9. 唪道藏
  10. 唪法华
  11. 唪弥陀
  12. 唪楞严
  13. 唪地藏
  14. 唪金刚
  15. 唪心经
  16. 唪密咒
  17. 唪遗教
  18. 唪宝忏
  19. 唪礼
  20. 唪唪

其中,“唪经”最为常见;“唪唪”为叠音词,多用于古文或文学描写;其余词汇多见于佛教文献或宗教仪式记录中,体现出较强的领域专属性。

文章总结

“唪”是一个兼具宗教神圣性与古典诗意的汉字。它以“口”为形旁,以“奉”为声旁,构形严谨,音义兼备。其核心含义为“高声诵经”,广泛应用于佛教与道教语境中,象征着信徒对经典的敬畏与精神的升华。

同时,“唪”在古籍中另有“大笑”“丰硕”之义,尤以《诗经》“瓜瓞唪唪”最为著名,赋予该字温暖的生命力与吉祥寓意。尽管现代使用较少,但它在传统文化、宗教仪式与姓名学中仍保有独特价值。

从五行角度看,“唪”属水,象征智慧与流动,适合追求内在修养与表达能力的人士选用。而在起名应用中,虽因生僻而需谨慎,但一旦恰当运用,便能传递出沉静、博学、虔诚的美好品格。

总而言之,“唪”不仅是一个字,更是一扇通往中华文化深处的门扉——那里有晨钟暮鼓中的诵经之声,也有瓜果飘香里的丰收喜悦。读懂“唪”,便是聆听千年文明的回响。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