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妃字的含义解析,妃字组词典故,妃字诗词解读

妃字的含义解析,妃字组词典故,妃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17 更新日期: 2025-11-16 06:01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妃”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字,其核心含义与婚姻、配偶以及尊贵女性身份密切相关。从字形上看,“妃”为会意字,由“女”和“己”组成,表示女性与自身匹配或对应的身份关系,本义为“婚配、配偶”。在《说文解字》中明确指出:“妃,匹也。”即配偶之意,强调其与“配”字相通(古音pèi),表达男女相配、结为夫妇的基本概念。

随着历史发展,“妃”的语义不断扩展。最初泛指妻子,如《仪礼·少牢礼》记载“以某妃配某氏”,此处“妃”即等同于“妻”。后来逐渐特化,成为帝王之妾的称号,地位仅次于皇后,如黄帝正妃嫘祖便是上古时期贤德后妃的典范。在周代礼制中,太子、亲王之妻亦称“妃”,如《新唐书》所载“皇太子纳妃”,说明“妃”已演变为一种等级性的尊称。

此外,“妃”还用于对女神的尊称,如“天妃”、“湘妃”,其中“湘妃”源自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她们因思念舜而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称“湘妃竹”),被后世奉为水神或自然之灵。这使得“妃”不仅限于人间身份,更延伸至神话领域,承载着人们对忠贞爱情与神圣女性的崇敬。

“妃”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妃”字现代普通话读音为 fēi,声调为第一声(阴平),发音清亮柔和,符合其多用于女性名称的语言美感。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汉语中,“妃”另有读音 pèi,通“配”,意为匹配、婚配,体现其原始语义。这一异读反映了汉字音义演变的历史轨迹。

在传统五行学说中,“妃”字属行。此分类依据主要来自字义与象征关联:一方面,“妃”作为女性代表,而女性在阴阳五行中属阴,水亦为阴性元素;另一方面,《康熙字典》引司马光言:“水阴类,其神当为女子。”并提到“天妃”乃水神之称,进一步强化了“妃”与水之间的神秘联系。因此,在姓名学中,若命理需补水者,使用“妃”字可起到调和五行、增强运势的作用。

“妃”字用于起名的意义解析

将“妃”字用于人名,尤其是女性名字,寓意极为美好且富有文化底蕴。首先,“妃”象征高贵、端庄与尊荣。因其历史上多用于皇室女性成员,如“贵妃”、“王妃”,用作名字可寄托父母希望孩子气质高雅、品格出众的愿望。

其次,“妃”蕴含“佳偶天成”的美满婚姻寓意。由于其本义为“配偶”,且《左传》有“嘉耦曰妃”之说,意味着美好的姻缘,因此常被用于期盼女儿未来婚姻幸福、夫妻和睦的名字之中。

再者,“妃”字五行属水,音韵柔美,笔画简洁(仅6画),结构平衡(左右结构,左“女”右“己”),书写流畅,适合作为名字中的核心字。尤其适合生于夏季或八字缺水之人,能起到润泽命局、平衡气场的效果。

此外,结合古典意象,“妃”还可赋予名字诗意与神话色彩。例如取名“湘妃”、“天妃”、“云妃”等,皆带有浪漫意境,令人联想到洛神、湘君、瑶池仙子等形象,增添名字的艺术美感与文化深度。

“妃”字字典详细解释

根据《说文解字》:“妃,匹也。”这是“妃”最根本的定义,指男女相配、结为配偶。段玉裁注:“谓相匹配之人。”可见其本质是“对等的伴侣”。

《康熙字典》对此字进行了全面汇编:
【廣韻】芳非切,【集韻】【韻會】【正韻】芳微切,音霏。说明“妃”读fēi时,音近“霏”,有轻盈飘逸之感。
又引《禮·檀弓》:“舜葬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表明上古帝王有“三妃”制度,虽未随葬,但地位重要。
【總要】云:“女與已身儔也。”即“妃”是与自己身份相当的女性伴侣,强调匹配性。
【禮·曲禮】:“天子之妃曰后。”说明“妃”原为“后”的前身或别称,后分化出不同等级。
另有异读“滂佩切,音配”,直接证明“妃”通“配”,用于婚配、配合之意,如《前汉·吕后纪》:“高祖微时妃”,即指刘邦贫贱时的妻子。

此外,《康熙字典》还收录特殊用法:
- “天妃”:水神名,后世道教尊为海神妈祖的封号之一。
- “湘妃”:竹名,即斑竹,因传说舜妃泪染竹而成。
- “与姬同”:在某些文献中,“妃”可作“众妾总称”,显示其在宫廷制度中的广泛适用性。
- “与婓通”:说明“妃”与“婓”为通假字,后者亦有美丽、娴静之意。

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解说

在先秦典籍中,“妃”频繁出现,承载着礼制与伦理的重要信息。《左传·桓公二年》明确提出:“嘉耦曰妃。”意思是美满的婚姻称为“妃”,突出了“妃”不仅是身份称谓,更是理想婚姻的象征。

《商君书·画策》记载:“故黄帝作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这里将“妃匹”并列,强调夫妻关系如同君臣、父子一般,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体现了儒家重视家庭伦理的思想源头。

《礼记·曲礼》规定:“天子之妃曰后。”这标志着“妃”与“后”的区分开始制度化,原本通用的“妃”逐渐让位于“后”作为正妻称号,而“妃”则降为次级配偶之称。

到了唐代,《新唐书》系统地记载了皇室婚配制度:“皇帝纳皇后……皇太子纳妃……亲王纳妃。”明确“妃”为太子与诸王正妻的正式封号,确立了其在宗法体系中的合法地位。

魏晋以后,“妃”更多进入文学领域。曹植《洛神赋》中有“从南湘之二妃”,借尧女嫁舜、追随于湘水的典故,抒发对理想女性的追慕之情,使“妃”成为文学中美神的化身。

与“妃”相关的诗词内容

古代诗词中,“妃”常作为典故或意象出现,尤以“湘妃”最为著名。唐代诗人李贺《帝子歌》写道:“山鬼惊呼夜半雨,湘妃泣竹秋风起。”描绘湘妃哀思动天地的情景,感人至深。

刘禹锡《泰娘歌》云:“帐中宫人夜吹笛,想见湘妃旧游处。”借“湘妃”之迹抒写怀古幽情,营造出空灵凄美的意境。

李白《远别离》诗曰:“古有皇英之二女,沉精爽于烟波。”虽未直呼“妃”,实指湘妃故事,表达对忠贞爱情的赞颂。

李商隐《涉洛川》:“宓妃留枕魏王才,紫台凝望隔蓬莱。”此处“宓妃”为洛水女神,即曹植《洛神赋》所描写的“翩若惊鸿”的神女,又称“洛妃”,是“妃”字神圣化的典型体现。

宋代苏轼《虔州八境图》诗:“谁遣虞卿剪湘竹?风吹泪点洒成斑。”暗用湘妃泪洒竹成斑的传说,赋予自然景物以人文情感。

这些诗句不仅丰富了“妃”的文化意蕴,也让这个字超越了现实身份,升华为永恒的爱情符号与审美意象。

与“妃”字相关的成语

虽然“妃”本身不构成大量成语,但与其相关的历史典故衍生出若干固定表达:

  • 湘妃泣竹:形容极度悲伤,泪水染竹成斑,源自舜妃哭舜的传说。
  • 二女从舜:指娥皇、女英两位妃子追随舜帝至南方,喻忠贞不渝。
  • 妃耦不合:夫妻不和,出自《卫风·氓》序“丧其妃耦”,反映婚姻破裂。
  • 天作之合:虽非含“妃”字,却与“嘉耦曰妃”意义相通,形容美满姻缘。
  • 破镜重圆:虽主讲夫妻团圆,常与“妃”类人物命运相连,如陈后主妃张丽华之事。
  • 龙凤呈祥:象征帝后和谐,“凤”常代指皇后或妃嫔。

这些成语虽不一定直接包含“妃”字,但均围绕“妃”所代表的身份、情感与命运展开,构成了丰富的文化语境。

“妃”字组词(20个)

  1. 妃子
  2. 贵妃
  3. 妃嫔
  4. 皇妃
  5. 王妃
  6. 太子妃
  7. 亲王妃
  8. 宠妃
  9. 爱妃
  10. 侧妃
  11. 正妃
  12. 妃妾
  13. 天妃
  14. 湘妃
  15. 洛妃
  16. 宓妃
  17. 妃耦
  18. 妃配
  19. 妃匹
  20. 妃红

以上词语涵盖了历史、文学、礼仪、神话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妃”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广泛应用。

文章总结

“妃”字虽仅有六画,却承载着中华文明关于婚姻、等级、性别与信仰的多重观念。它从最初的“婚配”之义出发,逐步演化为皇室女性的尊称,并延伸至神话世界,成为水神、竹灵、洛神的代名词。无论是《说文解字》的训诂,还是《左传》《礼记》的礼制记载,抑或是唐诗宋词中的浪漫吟咏,“妃”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的脉络之中。

在现代起名实践中,“妃”字以其音美、形简、义丰的特点,深受家长喜爱。它既象征尊贵典雅,又寓意姻缘美满,兼具文化厚度与审美价值。五行属水的特性,更使其在命理命名中具备调和功能。同时,通过“湘妃竹”、“天妃庙”等文化符号,“妃”继续在民俗与艺术中焕发新生。

综上所述,“妃”不仅是一个汉字,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伦理思想与美学理想的窗口。理解“妃”,即是理解中国文化中对女性角色、婚姻制度与神圣信仰的独特认知。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