悱字的含义解析,悱字组词典故,悱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悱”,读音为 fěi,是一个形声字,部首为“忄”(即“心”部),表示其意义与心理、情感状态密切相关。该字总笔画数为11画,结构左为“忄”,右为“非”,整体左右结构清晰,书写流畅。
“悱”的本义是形容一种内心有所思、有所感,却无法恰当地表达出来的状态。《论语·述而》中著名的句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是对这一心理状态的精辟描述——只有当学生内心困惑、急于表达却不得其言时,教师才予以启发。因此,“悱”不仅是一种语言上的阻滞,更是一种思想酝酿、情感积聚的前奏。
从哲学层面看,“悱”体现的是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启发式教学”理念,强调学习者内在思维的激活过程。它不是简单的沉默或木讷,而是思维活跃、情绪涌动却尚未找到出口的表现,具有深刻的认知和情感内涵。
“悱”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悱”字的普通话读音为 fěi,第三声,音近“斐”,在古音中亦有“敷尾切”、“妃尾切”的反切注音,说明其发音自古稳定,音韵清婉。
根据传统汉字五行理论,每一个汉字都可以依据其偏旁、字形或音义归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一。“悱”字以“忄”为部首,而“忄”为“心”的变形,心属火,但此处需注意:在姓名学与五格剖象法中,有时也依据笔画数来推算五行。然而,更多流派认为“心”及其相关部首(如忄、心)多与“火”行关联,因心主神明、属阳热之性。
但根据提供的信息,“悱”字的五行被标注为 水。这可能是基于其字义的情感流动、内敛沉郁之特性,类比于“水”的含蓄、深沉、润下之象。尤其“悱恻”一词常用来形容内心悲苦缠绵如水流不息,故以“水”行归类,亦合情理。因此,在命名学应用中,“悱”被视为五行属水之字,适用于命理中需补水之人。
“悱”字用于起名的意义解析
将“悱”字用于人名之中,较为罕见,因其含义偏向内心情感的压抑与难以言说,看似带有消极色彩。然而深入理解后可发现,此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哲思之美,适合用于表达文雅、内敛、富有思想深度的名字。
在名字中使用“悱”,往往寄托了父母希望孩子具备深思熟虑、情感细腻、善于内省的品质。它不像“明”、“亮”、“强”那样外向张扬,而是象征一种内在的力量——虽未发声,而已蓄势待发;虽未言表,而已情意绵长。
尤其对于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领域的人才培养而言,“悱”字寓意着灵感酝酿的过程、思想成熟的前夜。正如《论语》所言“不悱不发”,真正的表达源于内心的充分积淀。因此,用“悱”取名,实则是鼓励孩子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深度、情感丰富、不轻率发言的智者。
此外,“悱”常与“恻”连用为“悱恻”,构成“缠绵悱恻”这一极具美感的成语,形容情感真挚动人、哀婉悠长。若在名字中搭配其他正面字眼(如“文悱”、“思悱”、“怀悱”),则能中和其忧郁气质,赋予名字诗意与书卷气。
“悱”字字典详细解释
据现代汉语字典释义,“悱”为形容词,核心含义为:想说而说不出的样子。具体释义如下:
- 基本释义:心里有话想要表达,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准确说出,处于一种欲言又止的状态。
- 经典出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这是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重要论述,意指教育应把握时机:学生没有经过深刻思考之前不必开导;没有达到想说却说不出的焦虑状态时,也不必急于点破。
- 引申用法:“悱悱”形容内心抑郁、情感积聚却无法倾吐的模样;“悱发”则指因他人启发而终于得以表达的思想迸发。
- 相关词语:“悱恻”表示内心悲伤凄凉,情感深切难以排解。如《楚辞·九歌·湘君》中“隐思君兮悱恻”,描绘了女子思念爱人时那种隐忍而痛楚的心情。
此外,该字在工具书中还标注了以下信息:
- 郑码编码:UKC
- Unicode编码:U+60B1
- GB2312编码:E3AD
- 笔顺编号:44221112111(对应笔画顺序:点、点、竖、竖、横、横、横、竖、横、横、横)
这些技术性信息有助于查字、输入与书法练习,体现了汉字系统的严谨与完整。
“悱”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解说
在古代典籍中,“悱”字多见于儒家与文学类文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语境。
《康熙字典》记载:“〈卯集上〉【心字部】頁388第36 【廣韻】【正韻】敷尾切【集韻】【韻會】妃尾切,𠀤音斐。”说明其古音与“斐”相同,而“斐”有文采绚丽之意,暗示“悱”虽未能言,然其内蕴已具文采之基。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极为精准地刻画出“悱”的状态——并非无话可说,而是千言万语堵在心头,只待一线灵光将其串联成句。
《集韵》还提到:“或作㥱”,说明“悱”在传抄过程中存在异体写法,反映出古人对此类心理状态的关注与记录。
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分析,虽未直接收录“悱”字,但“忄”部诸字多与情绪、意识相关,如“愁”、“恨”、“忆”、“懂”等,皆属内心活动范畴。“非”作为声旁兼表意,含有“相背”、“否定”之意,组合而成“悱”,可理解为内心所想与口头表达之间存在断裂或矛盾,进一步强化了“言不尽意”的意味。
“悱”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悱”字虽不常用,但在古典诗词中仍可见其身影,尤以表现哀怨、思念、惆怅之情的作品最为典型。
最著名的诗句出自《楚辞·九歌·湘君》:“隐思君兮悱恻”。此句描写湘水女神对湘君深切而隐秘的思念之情,一个“悱恻”道尽了那种欲诉无门、肝肠寸断的心理状态,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缠绵哀情的经典词汇。
后世诗人亦常借用“悱恻”来形容复杂难言的情感。例如:
- 唐代李贺《洛姝真珠》诗中有“风情袅娜实娉婷,泣雨伤春满镜屏。佯羞不起惯偎人,百啭千声不成曲。”虽未直用“悱”字,但意境相通,皆属“欲唱还休”的悱然之态。
- 清代纳兰性德词云:“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其情感深处的无奈与压抑,正是一种“悱”的体现——明知心意,却无法挽回。
可以说,“悱”虽一字,却开启了一扇通往古典情感世界的门扉,让读者体会到汉语在表达微妙心理方面的无穷魅力。
与“悱”字相关的成语
虽然“悱”本身不是一个高频使用的字,但它参与构成了一些极具文学美感的成语,其中最著名者莫过于:
- 不悱不发:源自《论语》,指不到学生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就不去启发他。比喻教育要把握时机,注重启发而非灌输。
- 缠绵悱恻:形容感情缠绕不断,内心哀伤痛苦,难以排解。常用于描写爱情悲剧或深切怀念之情。
- 悱恻动人:指情感真挚、哀婉感人,令人动容。
- 悱然兴叹:心中感慨万千,却只能叹息,无法言尽。
- 含悲悱恻:含着悲伤的情绪,内心极度哀痛。
这些成语大多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常见于文学评论、诗歌赏析与情感描写中,展现了“悱”字在构建汉语情感语汇中的独特地位。
“悱”字组词(20个)
以下是“悱”字常见的组词,主要用于书面语和文学表达:
- 悱恻
- 缠绵悱恻
- 不悱不发
- 悱发
- 悱悱
- 悱然
- 悱叹
- 悱结
- 悱郁
- 悱怅
- 哀悱
- 悲悱
- 酸悱
- 隐悱
- 情悱
- 心悱
- 内悱
- 忧悱
- 思悱
- 悱恻难言
这些词语大多用于描述复杂、深沉、难以言说的情感状态,常见于诗词、散文、小说及学术论述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文章总结
“悱”是一个充满哲思与情感张力的汉字。它不仅仅是一个表示“说不出话”的形容词,更是一种思维与情感高度酝酿的状态象征。从《论语》的教育智慧到《楚辞》的深情吟咏,“悱”贯穿于中国文化的理性与感性两条脉络之中。
其读音为 fěi,五行属水,虽在日常生活中少见,但在文学、哲学与命名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用于人名时,它传递出内敛、深沉、富于思想的性格期待;在成语与诗词中,它又化身为情感浓烈、哀婉动人的语言符号。
通过了解“悱”的字形、字义、古典出处、诗词运用与组词规律,我们不仅能掌握一个汉字的知识,更能窥见中华语言如何以极简之形,承载极丰之意。它是汉语精微之处的缩影,也是中华文化重视内心修养与表达艺术的体现。
正如“不悱不发”所启示的那样,真正的表达,始于内心的沉淀与挣扎。而“悱”字本身,正是这种思想孕育过程的最佳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