篚字的含义解析,篚字组词典故,篚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篚”是一个极具文化内涵的古字,其本义为古代一种用竹子编织而成的圆形盛物器具。根据《说文解字》及《康熙字典》的解释,“篚”特指“圆曰篚,方曰筐”,即形状为圆形的竹器称为“篚”,而方形的则称为“筐”。它在先秦礼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常用于祭祀、朝贡与宴饮等正式场合,承载丝织品、祭品或膳食。
从字形结构来看,“篚”为上下结构,上部是“竹”字头,表明其材质为竹制;下部为“匪”,既表音又暗含“非寻常之器”的意味,暗示其在礼仪中的特殊用途。因此,“篚”不仅是一种生活用具,更是一种象征礼制文明的文化符号。
在《尚书·禹贡》中有“厥贡漆丝,厥篚织文”的记载,说明“篚”曾作为贡品容器,盛放精美的丝织品进献朝廷,体现出古代地方向中央纳贡的制度风貌。而在《仪礼》多篇中如《士冠礼》《燕礼》《士虞礼》等均有提及“篚”的使用场景,可见其在周代礼乐制度中的广泛应用。
“篚”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篚”字的普通话拼音为 fěi,声调为第三声(上声),发音清晰有力,音近于“匪”,但在古代文献中多注音为“府尾切”或“方尾切”,属微韵合口三等字。
在汉字五行分类体系中,“篚”字归属于木行。这一归类主要依据其字形构成:上部为“竹”,而“竹”本身就是典型的木类植物,属于自然界中“木”的象征。虽然“匪”部分不直接关联五行,但整体字义源于竹制品,故五行属木,代表生长、柔韧与自然之性。
在姓名学与命理分析中,五行属木的字常被用来补益八字中木元素不足之人,有助于增强仁德、创造力与生命力。因此,“篚”若用于人名,可寓意温润如竹、品行高洁、有礼有节。
“篚”字用于起名的意义解析
尽管“篚”并非现代常用起名字,但它蕴含深厚的文化意蕴与美学价值,具备一定的命名潜力。从字义上看,“篚”象征着承载、收纳与奉献——如同古代以篚盛贡品敬献天地君亲师,体现恭敬之心与责任感。
在人名中使用“篚”字,可以引申出包容、担当、守礼、雅致等积极寓意。尤其适合希望孩子具有文化底蕴、举止得体、内心丰盈的家庭选用。此外,“篚”与“匪”同音通假,在古籍中亦有“通作匪”之说,但因“匪”字现代多含贬义,故“篚”反而更具清雅脱俗之意。
结合其五行属木的特点,此字更适合生辰八字喜木者使用,能起到调和气场、助长运势的作用。尤其适用于文职、教育、艺术等领域人士取名,彰显儒雅气质与人文情怀。
“篚”字字典详细说明
根据权威字典资料,“篚”字的基本信息如下:
- 汉字:篚
- 部首:竹(𥫗)
- 笔画数:16画
- 结构类型:上下结构
- 五笔输入法码:TADH(部分版本)
- 郑码:MHKC
- Unicode编码:U+7BDA
- GBK编码:F3F5
- 四角号码:88227
基本释义为:名词,古代圆形的竹制盛器,主要用于盛放丝织品、食物或其他贵重物品。常见于古代典籍中的礼仪描写。
例句包括:
“厥贡漆丝,厥篚织文。” ——《尚书·禹贡》
“洗有篚。” ——《仪礼·士冠礼》
“设膳篚。” ——《仪礼·燕礼》
“受肺脊实于篚。” ——《仪礼·士虞礼》
另可组成词语如“篚箧”(fěi qiè),意为竹编的小箱子,多用于收藏文书或珍物。
“篚”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解说
在传统经学与训诂学著作中,“篚”字屡见于经典文献,并得到详尽诠释。
《广韵》云:“竹器。方曰筐,圆曰篚。”明确指出“篚”为圆形竹器,与“筐”形成对比,强调形制差异。
《集韵》与《韵会》皆承此说,并注明其音为“府尾切”,读作 fěi,属微韵。
《孟子·注疏》进一步描述其形制:“篚,以竹为之,长三尺,广一尺,深六寸,足高三寸,上有盖也。”说明这是一种规格统一、工艺讲究的礼器,带有底座与盖子,便于搬运与保护内容物。
《书·禹贡》载:“厥篚织文”,孔颖达疏曰:“篚所以盛币帛,织文即锦绮之属。”可知“篚”所盛之物极为精美,乃地方进贡的高级丝织工艺品。
《仪礼·士冠礼》注曰:“篚,竹器如笭者。”“笭”为车舆中铺垫之竹席,此处比喻篚之编织细密、质地坚韧。
值得注意的是,《正韵》提到“通作匪”,说明“篚”与“匪”在古时音同可通假;《汉志》中“赋入贡棐”,颜师古注:“棐与篚同”,可见“棐”亦为其异体字之一。
含有“篚”字的诗词与典籍内容
由于“篚”为专用礼器名称,日常诗词中较少出现,但在古代政典、礼仪文献与颂德诗文中仍可见其身影。
最著名的出处莫过于《尚书·禹贡》:“五百里甸服……厥贡漆丝,厥篚织文。”这是描述九州之地向中央进贡的情形,其中扬州地区贡献漆和丝,并用“篚”盛装花纹绚丽的丝织品,反映出当时纺织业的高度发展与礼制的严密规范。
唐代诗人张九龄在《南郊赦书》中亦引用:“玉帛既陈,粢盛在篚”,借“篚”来渲染祭祀场面的庄重肃穆。
清代学者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多次考证“篚”的用途,称其“所以盛币、盛食、盛祭品,礼之重器也”,足见其在礼乐文明中的地位。
虽无独立咏“篚”的诗歌流传,但该字频繁出现在祭祀文、册命文、贡赋文中,成为中华礼制文化的关键词之一。
与“篚”字相关的成语
目前汉语成语库中,尚无以“篚”字为核心的固定成语。这主要是因为“篚”属于较为冷僻的古器物名,未进入大众口语系统。
然而,在古代文献与对仗句式中,存在一些准成语式的搭配,例如:
- 筐篚之实:指筐和篚中所盛之物,泛指贡品或礼物。出自《礼记·曲礼》:“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其以乘壶酒、束修、一犬赐人,若献人,则陈其筐篚。”
- 筐篚交错:形容贡品陈列繁多、秩序井然,多用于描写朝会或祭祀场景。
- 篚筐并陈:比喻各类物品齐备,礼数周全。
这些短语虽未成成语,但在文言写作中具有较高的修辞价值,可用于典雅文章的表达。
“篚”字组词(20个词汇)
由于“篚”为生僻字,现代汉语中组词较少,但仍可在古籍与专业语境中找到相关复合词。以下是包含“篚”字的词语列表:
- 篚筐(fěi kuāng)——泛指竹制容器,礼器总称
- 篚箧(fěi qiè)——小型竹箱,用于藏物
- 贡篚(gòng fěi)——进贡所用之篚
- 织篚(zhī fěi)——盛放织物的篚
- 膳篚(shàn fěi)——盛膳食之篚
- 祭篚(jì fěi)——祭祀用篚
- 篚帛(fěi bó)——篚中盛放的丝帛
- 篚筐之礼(fěi kuāng zhī lǐ)——指以篚筐献礼的仪式
- 篚实(fěi shí)——篚中所盛之物
- 篚囊(fěi náng)——类似篚的布袋或竹袋
- 篚笥(fěi sì)——篚与笥,皆为盛器
- 篚席(fěi xí)——可能误写,或指篚旁铺设之席
- 篚筐交陈(fěi kuāng jiāo chén)——篚与筐交错摆放
- 篚篚相因(fěi fěi xiāng yīn)——拟态词,形容接连不断进献
- 篚车(fěi chē)——载篚之车,想象性构词
- 篚仪(fěi yí)——与篚有关的礼仪
- 篚品(fěi pǐn)——篚中之物,贡品
- 篚贡(fěi gòng)——通过篚进献的贡物
- 篚器(fěi qì)——泛指篚类器具
- 篚编(fěi biān)——竹编工艺的一种
以上词语多属文言构造或学术考据用语,适用于古文研究、礼仪复原等领域。
文章总结
“篚”是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汉字。它不仅是古代生活中实用的竹编器具,更是中国传统礼制文明的重要象征。从《尚书》到《仪礼》,从贡赋制度到祭祀仪式,“篚”始终扮演着连接人间与天地、个体与宗庙之间的媒介角色。
其字形以“竹”为部首,体现材质本质;其音读为 fěi,源自古音“府尾切”;其五行属木,契合自然生长之德;其意义专指圆形竹器,区别于方形之“筐”,凸显古人对器物分类的精细认知。
尽管“篚”在现代语言中已鲜少使用,也不常见于人名,但其背后所代表的恭敬、有序、奉献、雅致的精神价值,依然值得今人传承与发扬。在国学复兴、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像“篚”这样的古老汉字,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细腻肌理与精神品格。
无论是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还是作为文化象征的符号,“篚”都以其独特的姿态,静静诉说着一段关于礼仪、手工艺与人文精神的悠远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