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字的含义解析,枋字组词典故,枋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枋”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由“木”和“方”组成,属木部,共8画。其本义源于古代对一种树木的称呼——枋树,这种树木材质坚硬,适合用来制作车辆或船只,因此在《说文解字》中记载:“枋,枋木也。可作车,从木,方声。” 这说明“枋”最初是作为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木材而被命名的。
随着语言的发展,“枋”的含义不断扩展。除了指代树木本身外,它还引申为筑堤堰所用的大木桩,如《水经注》所述:“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这里的“枋”即指用于加固河堤的巨大木桩,体现出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枋”也可泛指一般的木棒或方柱形的木材,例如在现代文学作品《失去的黑金刚》中写道:“突然,他抓起一根短短的木枋,站起来,走到柜台边。” 此处的“枋”已脱离具体树种,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木质工具的代称。
更进一步,在建筑结构中,“枋”特指连接两根立柱之间的横向方木,比如门枋、梁枋等,这类构件在传统中式建筑中起到承重与装饰双重作用,是古建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枋”还有一个较少使用的读音“bǐng”,通“柄”,表示权柄、把子之意。例如《周礼·春官》提到:“内史掌王八枋之法”,此处“八枋”即“八柄”,指的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八种权力手段,包括爵、禄、予、夺、生、杀、废、置等。这表明“枋”在古代政治语境中亦承载着象征性的权力意义。
“枋”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枋”字的标准普通话读音为 fāng(第一声),拼音标注为 fānɡ。该字还有一个古音读作 bǐng,主要用于通假“柄”时使用,现多见于古典文献中,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
从汉字结构来看,“枋”属于左右结构,左部为“木”,右部为“方”。根据传统的五行分类法,凡以“木”为偏旁的字,通常归属于五行之‘木’。因此,“枋”字的五行属性为木,象征生长、发展、柔和、条达等特性。
在命理学与姓名学中,五行属“木”的字常被认为有助于增强个人的生命力、创造力与进取心,尤其适用于八字中缺木或喜木之人。若将“枋”用于人名之中,不仅能体现坚韧挺拔、根基稳固的寓意,还能借助“木”行的生机之力,寄托父母对孩子健康成长、事业有成的美好期望。
“枋”字在起名中的意义解析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名字不仅是个体身份的标识,更蕴含着家族的期许与人生的愿景。“枋”作为名字用字,虽不如“林”“森”“栋”等常见,但因其独特的意象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仍具备较高的命名价值。
首先,“枋”本义为优质木材,且能制车造船,象征实用之才、堪当大任。将其用于名字中,暗含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材,能够担当重任、建功立业的深意。
其次,“枋”作为建筑中的横梁或连接构件,起到支撑与联结的作用,象征团结协作、稳重可靠。以此命名,寓意此人性格沉稳,善于沟通协调,在团队中扮演关键角色。
再者,“枋”通“柄”,代表权柄与掌控力。虽然此义较为隐晦,但在特定语境下可引申为领导才能、执掌大局的能力。对于志向远大、欲从事管理或政界发展的孩子而言,这一层含义颇具激励作用。
同时,“枋”字五行属木,若结合生辰八字分析,可用于平衡五行缺失。例如,若某人命局中木弱或缺木,则选用“枋”字取名,有助于调和气场,增强生命力与运势。
综上所述,“枋”是一个集实用性、结构性与象征性于一体的名字用字,适合追求文化底蕴与个性表达的家庭选择。
“枋”字字典详细解释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及《康熙字典》等权威辞书,“枋”字具有多重释义,涵盖自然物、人工器物及抽象概念等多个层面。
基本释义:
- fāng:① 枋树,一种古书记载的树木,木材可用于制造车辆;② 方柱形的木材,常用于建筑结构中,如门枋、梁枋;③ 泛指木棒;④ 指筑堤用的大木桩;⑤ 【方言】棺材,又称“枋子”。
- bǐng:古同“柄”,指器物的手柄,引申为权力、执掌之意。
结构信息:“枋”为左右结构,部首为“木”,总笔画数8,笔顺编号12344153,书写顺序为:横、竖、撇、点、点、横、横折钩、撇。
字源演变:“枋”为形声字,左形右声。“木”表义类,说明其与植物或木材相关;“方”既表音(古音相近),也可能暗示其形状为方形,符合“方柱形木材”的特征。
引申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枋”主要用于专业领域,如古建筑术语、林业名词或文学描写中。日常口语中较少单独使用,但保留在复合词如“门枋”“梁枋”“苏枋”(一种染料木材)中。
中国古典文献中的“枋”字解说
“枋”字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丰富记载,体现了其在哲学、历史、科技与礼仪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最早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枋,枋木也。可作车,从木,方声。” 这是对“枋”字最原始的定义,强调其作为建筑材料的功能性。
在道家经典《庄子·逍遥游》中出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 此句描述小鸟奋力起飞,撞到榆树和枋树之间的情景,借以比喻小智无法理解大境界。这里的“枋”作为自然界的树木之一,参与构建了庄子寓言的生态背景,具有象征渺小与局限的意义。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 描述的是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中使用大型木桩加固堤坝的情形,“枋”在此处指防洪用的巨型木桩,反映出古人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治水的智慧。
而在《周礼·春官》中,“内史掌王八枋之法”,郑玄注:“枋,读为柄,谓八柄以驭群臣。” 这里的“枋”通“柄”,指君主治国的八种权术,即爵、禄、予、夺、生、杀、废、置,赋予“枋”以政治权力的抽象含义。
此外,《仪礼·士昏礼》云:“酌醴加柶面叶,受醴面枋。” 郑玄疏曰:“柶,朼类。枋,柶柄也。” 说明“枋”也可指祭祀器具上的手柄部分,体现了其在礼制文化中的细微应用。
这些文献共同揭示了“枋”字从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多层次文化积淀。
与“枋”相关的诗词内容
尽管“枋”并非诗歌中高频出现的意象,但在部分古典诗文中仍有踪迹可寻,往往借其自然属性或建筑功能营造意境。
例如,《庄子·逍遥游》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词,但其文辞极具诗意:“我决起而飞,枪榆枋。” 这一画面感极强的句子常被后世诗人引用或化用,表达人生受限、志向难伸的情感。
唐代以后,随着园林建筑的发展,“枋”作为亭台楼阁的重要构件,偶见于题咏建筑的诗作中。虽无直接以“枋”为主题的名篇,但在描写古庙、书院、桥梁等场景时,常隐含“梁枋交错”“雕甍画枋”之类的表述,展现建筑之美。
另有一类与“苏枋”相关的诗句,苏枋是一种可提取红色染料的热带树木,古称“苏方木”。宋代以后,随着南方物产传入中原,有诗人写及:“南国胭脂凝晓露,苏枋染就石榴裙。” 虽未直书“枋”字,但其所指正是此类木材的用途延伸。
总体而言,“枋”在诗词中多以背景元素出现,服务于整体意境的营造,而非独立抒情对象,显示出其低调而实用的文化品格。
与“枋”字相关的成语
目前汉语成语库中,并没有以“枋”字为核心的固定成语。这主要因为“枋”属于较专业的术语性词汇,使用范围相对狭窄,未能广泛进入日常成语系统。
然而,在一些拟古或修辞性表达中,可能出现类似“栋梁之枋”这样的组合,虽非正式成语,但可用于比喻人才或重要支柱。此类表达借鉴了“栋”与“枋”同为建筑构件的特点,强化其支撑作用的象征意义。
另外,由于“枋”通“柄”,故可间接关联到含“柄”字的成语,如:
- 授人以柄:比喻给予他人控制自己的把柄,与“枋”作“柄”解时意义相通。
- 执权固柄:掌握权力,巩固地位,呼应“八枋之法”中的治国理念。
- 倒持手枋(仿古造语):可借喻放弃主导权,类似于“倒持太阿”。
虽然这些并非真正包含“枋”字的成语,但在特定语境下可通过训诂知识实现语义联想。
“枋”字组词(20个)
- 枋子
- 门枋
- 梁枋
- 柱枋
- 额枋
- 檐枋
- 金枋
- 脊枋
- 平枋
- 穿枋
- 苏枋
- 枋木
- 枋材
- 木枋
- 石枋
- 牌枋
- 坊枋
- 地枋
- 天枋
- 权枋
以上词语涵盖了建筑、材料、古文通假等多个领域,展示了“枋”字较强的构词能力与文化延展性。
文章总结
“枋”字虽不常出现在现代日常用语中,却是一个承载深厚文化内涵的汉字。它既是自然界中一种可造车舟的良木,又是建筑工程中维系结构稳定的关键部件;既出现在哲理寓言中象征微小的存在,又在政治典籍里化身权力的代名词。
通过对其字形、读音、五行属性、古典出处及命名意义的全面解析,我们可以看到,“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形声字,更是中华文化中实用主义与象征思维交融的缩影。它提醒我们:即便是看似平凡的木材,也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起名实践中,“枋”字以其坚实的质感、正直的形象和潜在的权力寓意,为追求独特而又不失庄重的家庭提供了新的选择。而对于热爱汉字文化的读者来说,“枋”是一扇通往古代建筑、哲学与礼制世界的窗口,值得细细品味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