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字的含义解析,晉字组词典故,晉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晉”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字,其本义为“进”,象征着前进、上升与进取的精神。从字形上看,“晉”由“日”和“臸”组成,其中“日”表示太阳,而“臸”意为到达或抵达,合起来寓意着太阳升起,万物随之生长、进步之意。这一含义在《周易·晋卦》中有明确体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意思是光明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着晋升与显达,君子应当以此启发自己彰显美德。
此外,“晉”还引申出多种用法:如“插”(王晋大圭)、“抑”(诸侯晋大夫驰)、“矛戟下铜鐏”(兵器部件名称),以及作为国名、姓氏和水名等。它不仅承载了丰富的语义层次,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礼仪文化和地理命名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中,“晉”常被简化为“晋”,用于表示山西省的简称,如“晋商”、“晋剧”等,延续了历史上的地域文化传承。
“晉”字读音和五行属性解析
根据提供的资料,“晉”字的拼音标注为 fǎnɡ,但此读音存在明显错误。实际上,“晉”的标准普通话读音应为 jìn,声调为第四声。该字在《康熙字典》中注音为“卽刃切”,对应中古音系中的精母震韵去声,演变为现代汉语的 jìn。
至于五行归属,在传统姓名学与汉字属性分析中,“晉”因含有“日”部,通常归类于 火 行。太阳属火,象征光明、温暖与能量,因此带有“日”字旁的字多与火行相关。“晉”所蕴含的“日出万物进也”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其与火行的关联——光明推动万物成长,正如火焰带来温暖与生机。
尽管资料中标注的拼音有误,但从字源、结构及文化象征来看,“晉”应正确读作 jìn,五行属火,代表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能量特质。
“晉”字用于起名的意义与象征
在中文起名文化中,“晉”字因其正面且富有进取精神的寓意,常被用于人名之中,寄托父母对孩子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使用“晉”字取名,主要传达以下几个层面的意义:
- 象征进步与晋升:源自《易经·晋卦》“晋,进也”,意味着事业顺利、步步高升,适合希望孩子学业有成、仕途顺畅的家庭选用。
- 体现光明正大之德:“明出地上”象征光明磊落,寓意人格高尚、品行端正,鼓励个体以清晰的目标和坦荡的心胸面对人生挑战。
- 承载家族荣耀与历史渊源:作为周代诸侯国“晋国”的国名,以及后世姓氏之一,“晉”也暗含对祖先功业的追忆与敬仰,适用于重视宗族传承的家庭。
- 五行补益作用:若按五行属火计算,则可用于八字命理中需要补充火元素者,增强整体气场平衡。
综上所述,“晉”字在命名中不仅具有强烈的正能量导向,还能体现文化底蕴与家族认同感,是一种兼具美学价值与哲学深意的选择。
“晉”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
根据《康熙字典》记载,“晉”收录于〈辰集上〉【日字部】,页码为494第31。其音韵来源包括《唐韵》《集韵》《韵会》,注音为“卽刃切”,即今音 jìn 的前身。释义部分详尽列举了多个方面的含义:
- 本义为“进”:引《说文解字》曰:“作㬜,進也,日出萬物進也。”说明“晉”原写作“㬜”,取日出东方、万物生长之意,强调发展与提升的过程。
- 通假与异体关系:《类篇》指出“隸省作晉”,表明“晉”是隶书简化后的写法。
- 经典引用:《周易·晋卦》云“晋,进也”,孔颖达疏曰“以今释古,古之晋字,即以进长为义”,确立其核心语义。
- 引申义项丰富:
- “插也”——见于《周礼·春官·典瑞》“王晉大圭”,指将玉圭插入衣襟或座中,表礼仪动作。
- “抑也”——《周礼·夏官·田仆》载“诸侯晉大夫驰”,郑玄注:“晋,犹抑也”,意为约束、压制。
- “鼓名”——《地官·鼓人》提到“以晉鼓鼓金奏”,晋鼓为一种特定长度(六尺六寸)的礼乐之鼓。
- “兵器部件”——《冬官考工记·庐人》云“凡为殳,去一以为晋围”,郑司农解释“晋谓矛戟下铜鐏也”,即安装在长柄武器底部的金属套筒。
- 地理与政治实体:据《诗·唐风谱》记载,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国号为“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
- 姓氏来源:《广韵》称“本自唐叔虞之后,以晋为氏”,战国时期魏国将领晋鄙即为此姓代表人物。
- 其他读音与用途:《集韵》另收“子贱切,音箭”,作水名用;又《释文》提及“晋围”可读作“箭”,显示一字多音现象。
由此可见,“晉”是一个多义、多音、多功能的汉字,涵盖哲学、政治、军事、礼仪、地理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汉字的高度综合性与历史文化深度。
“晉”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解说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晉”字频繁出现,并被赋予深刻的哲学与文化意义。以下从《说文解字》《周易》《周礼》及《诗经》等典籍出发,解析其古典内涵:
《说文解字》 中解释:“晉,进也。日出万物进也。”许慎将其本义归结为“前进”,并通过自然现象——太阳升起带来万物生长——来比喻进步的动力。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正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特征之一。
《周易·晋卦》 是六十四卦之一,卦象为“离下坤上”,即火在地上,象征光明逐渐扩展,权威日益彰显。彖辞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劝勉,也是对君主治国之道的隐喻:统治者应如旭日东升,以德化民,赢得民心。
《周礼》 多次使用“晋”字,分别表达不同动作意义。例如,《春官·典瑞》中“王晋大圭”之“晋”为“插”义,反映古代祭祀礼仪中的具体行为规范;《夏官·田仆》中“晋大夫驰”之“晋”训为“抑”,体现等级秩序中的节制原则;《地官·鼓人》中“晋鼓”则专指某种礼乐器具,展现礼乐制度的细致分工。
《诗经·唐风》 谱序提到晋国起源:“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这段记载揭示了“晋”从地理名称演化为国家称号的历史轨迹,也为后世“三晋文化”奠定了基础。
综合来看,“晉”不仅是一个普通汉字,更是一个浓缩了礼制、政治、哲学与天文观念的文化符号,在古典文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晉”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虽然“晉”字在唐宋诗词中不如常见字那样高频出现,但在一些赋体文学与颂赞作品中仍可见其身影。最著名的例子出自西晋文学家陆云的《登台赋》:
“長發其祥,天鑑在晉。肅有命而龍飛兮,跚重斯而肇建。”
此句表达了对晋朝受命于天、建立基业的歌颂。“天鉴在晋”意味着上天眷顾晋室,赋予其统治合法性;“龙飞”象征帝王崛起,“肇建”则指开创王朝伟业。这类语言常见于宫廷文学,旨在强化政权的神圣性与正当性。
此外,在描写山西风物或追溯春秋历史的诗文中,“晋”亦常作为地名或典故出现。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诸将五首》中写道:“稍喜临边无狗盗,时闻击柝似龟城。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渭清。”其中“晋阳”即今太原,曾为晋国重镇,诗句借古讽今,抒发边防忧思。
另如李商隐《贾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虽未直接使用“晉”字,但“访”字与资料中所谓“晉同访”形成呼应,暗示某些古籍中可能存在通假用法(尽管此说存疑)。总体而言,“晉”在诗歌中多以历史意象出现,承载着对盛世、英主与文明传承的追忆。
与“晉”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由于“晉”为较古老汉字,现代常用成语中直接包含“晉”字者较少,但仍有若干源自历史典故的重要成语与之密切相关:
- 三晋之地: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原为晋国分裂而成,泛指今山西、河南一带。
- 晋阳之甲:出自《公羊传》,指晋国军队发动叛乱,后泛指地方武装反抗中央。
- 秦晋之好: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多次联姻,后成为形容两姓结亲的美谈。
- 晋用楚材:比喻任用他国人才,类似于“楚材晋用”,但语序变化后亦可成立。
- 楚材晋用:原指楚国人才被晋国所用,今喻人才外流或善用外来贤能。
- 晋文复国:指晋文公重耳流亡多年后回国即位,成就霸业,象征逆境奋起。
- 退避三舍:源于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信守诺言,退军九十里,终获胜,体现诚信与谋略。
- 挟天子以令诸侯:虽非直涉“晋”,但东汉末曹操仿效晋国执政卿专权模式,故常被联系讨论。
- 问鼎中原:虽属楚庄王故事,然晋楚争霸背景使其常与晋国并提。
-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虞国助晋灭虢,最终自身亦亡,警示邻国利害相连。
这些成语大多根植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历史,反映出“晉”作为强国象征在中华文化记忆中的深远影响。
“晉”字组词(20个词语)
以下是包含“晉”字的常见词语,涵盖历史、地理、姓氏、文化等方面:
- 晉国
- 晉侯
- 晉水
- 晉阳
- 晉祠
- 晉商
- 晉剧
- 晉菜
- 晉语
- 晉人
- 晉风
- 晉都
- 晉室
- 晉朝
- 晉帝
- 晉王
- 晉史
- 晉字
- 晉姓
- 晉地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词汇中多数使用的是简体“晋”,但在古籍或书法作品中仍保留“晉”之繁体形态。这些词语广泛应用于历史研究、地域文化、语言学等领域,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总结
通过对“晉”字的全面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汉字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中华文化深层结构的一个缩影。从其本义“进”出发,延伸出“日出万物进也”的宇宙观、“明出地上”的哲学隐喻,再到《周礼》中的礼仪动作、《诗经》中的国名演变,无不体现出古人对自然规律与社会秩序的深刻理解。
在姓名学中,“晉”字以其积极向上的寓意、五行属火的能量属性,成为寄托理想与期许的理想选择。尽管其现代读音为 jìn,而非资料中标注的 fǎnɡ,但这一误差不影响其文化价值的传播与继承。
无论是作为春秋强国“晋国”的象征,还是作为山西文化的代名词,“晉”始终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它出现在经典文献、诗词歌赋、成语典故之中,融入民族集体意识,持续激发人们对进取精神与道德光辉的追求。
总而言之,“晉”字不仅是一个汉字,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思想世界的大门,值得我们深入研读与世代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