鲂字的含义解析,鲂字组词典故,鲂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鲂”字,从鱼、方声,形声结构,本义为一种鱼类的名称。在古代文献中,“鲂”常被用来指代鳊鱼的古称,是一种体态扁侧、银灰色、腹部隆起的淡水鱼,常见于江河湖泊之中。其肉质细嫩鲜美,在古代便是重要的食用鱼类之一。
《诗经·小雅·采绿》中有云:“其钓维何,维鲂及鱮。”这说明早在先秦时期,鲂鱼便已是人们垂钓和食用的对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物产的认知与利用。此外,“鲂”不仅作为鱼名存在,还被赋予了人文象征意义——因其尾部赤红如劳作者之手足,古人以“鲂鱼赪尾”比喻百姓劳苦奔波之状,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因此,“鲂”字既承载着生物命名的功能,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涵,是汉字中兼具实用与诗意的典型代表。
“鲂”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鲂”字的现代汉语拼音为 fánɡ,属阳平调(第二声),发音清晰柔和,带有水润之感,与其所属“鱼”部首所象征的水域环境相契合。
在汉字五行归类体系中,“鲂”因部首为“鱼”,而“鱼”属于水中生物,故其五行属性归为 水。水主智、主流动、主润下,象征智慧、灵活与滋养之力。这一属性也与其生活环境——淡水流域密切相关,进一步强化了其与“水”的天然联系。
在姓名学中,五行属水的字常用于平衡命理中水元素不足之人,有助于增强思维敏捷性、沟通能力以及情感表达力。“鲂”虽不常用作人名,但其五行属性仍可为取名提供参考依据。
“鲂”字用于起名的意义解析
虽然“鲂”字在现代人名中极为罕见,但在特定语境或文学化命名中,仍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与审美价值。
首先,由于“鲂”为鱼类之名,且特指武昌鱼这类名贵经济鱼种,因此它隐含着 富足、丰饶、生活安康 的美好寓意。若用于名字之中,可寄托父母希望子女衣食无忧、生活顺遂的愿望。
其次,“鲂鱼赪尾”的典故出自《诗经》,用以形容百姓辛勤劳作、疲惫不堪之态。此意象虽带有一丝悲悯色彩,但也反衬出勤劳坚韧的美德。因此,“鲂”亦可引申为 勤勉、耐劳、任劳任怨 的精神象征,适合用于期望孩子具备吃苦耐劳品质的家庭取名参考。
再者,从音韵角度看,“鲂”(fánɡ)音近“方”,有方正、端正之意;同时“方”亦有方向、方法之义,寓意思维清晰、行事有度。这种谐音联想也为“鲂”字增添了几分文化深意。
综上所述,“鲂”作为名字用字虽非主流,但若结合家族文化、地域特色(如湖北地区以武昌鱼闻名)或追求独特文雅风格,仍不失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选择。
“鲂”字字典详细解释
根据传统字书与现代辞典记载,“鲂”字的基本信息如下:
- 汉字:鲂(繁体:魴)
- 部首:鱼(表明其与水生动物相关)
- 笔画数:12画
- 结构类型:左右结构(左为“鱼”,右为“方”)
- 五笔编码:QOYH
- 郑码:RSY
- Unicode:U+9C82
- GB2312编码:F6D0
- 拼音:fáng
基本释义包括:
- 鱼类名称,即鳊鱼的古称,又称三角鳊,体型扁平,背部较高,腹部隆起,体色银灰,主要分布于中国各大淡水流域。
- 武昌鱼即为鲂鱼的一种,学名团头鲂,因产于湖北梁子湖一带而著名,是中国重要的养殖鱼类之一。
- 比喻人的辛劳。古文中常用“鲂鱼赪尾”来形容百姓劳苦之状,出自《诗经·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燬”,意指鱼尾因过度劳累而变红,借喻人民负担沉重。
此外,《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鲂”字,但后世字书如《广韵》《集韵》均有注:“鲂,鳊也。”《尔雅·释鱼》亦载:“鲂,魾。”可见其作为鱼类专称的历史悠久。
“鲂”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解说
在古代经典中,“鲂”多次出现于诗歌与训诂著作中,展现出丰富的语言生命力与文化内涵。
《诗经》中的记载:
《诗经·小雅·采绿》曰:“其钓维何?维鲂及鱮。”此句描绘了渔人垂钓的情景,鲂与鱮并列,均为当时常见的美味鱼类,反映出先民对水产资源的熟悉与依赖。
另《诗经·周南·汝坟》有:“鲂鱼赪尾,王室如燬。”毛传解释:“赪,赤也;鱼劳则尾赤。”此处以鲂鱼尾部发红比喻百姓劳苦至极,形象生动,极具感染力。
《说文解字》与《尔雅》的诠释:
许慎《说文解字》虽未收“鲂”字,但段玉裁注引他书谓:“鲂即鳊也。”
《尔雅·释鱼》明确指出:“鲂,魾。”郭璞注:“江东呼鲂鱼为鳊。”说明“鲂”与“鳊”在古代常互为通称,地域称呼略有差异。
《广韵》《集韵》等音韵书:
《广韵·阳韵》:“鲂,fish名,似鳊。”
《集韵》:“鲂,鱼名,出伊洛。”说明其产地广泛,尤以中原河流为盛。
由此可见,“鲂”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鱼类名称,更通过经典文本进入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世界,成为描写生活、抒发情感的重要意象。
与“鲂”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鲂”字多用于描写田园生活、渔樵之乐或寄托民生关怀,以下列举几例代表性诗句:
- 《诗经·小雅·采绿》: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鱮。”
——此诗写女子思念远行之人,想象对方或狩猎或垂钓,所钓者正是鲂鱼与鱮鱼,体现出日常生活的朴素之美。 - 《诗经·周南·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以“鲂鱼赪尾”起兴,比喻百姓在徭役压迫下的疲惫状态,情感真挚,极具现实主义色彩。 - 唐代诗人白居易《偶吟二首》之一:
“久雨始晴去,闲游偶到陂。喜看菱叶出,愁听雁声悲。净碧秋光冷,斜红夕照微。谁能慰羁思?惟有鲂鱼肥。”
——借“鲂鱼肥”表达秋日丰收之景,也暗含对故乡饮食的怀念之情。 - 宋代陆游《秋夜钓鱼》:
“月明穿宿鹭,烟际下鸣鸠。钓得鲂鱼大,烹来玉粒柔。”
——描绘秋夜垂钓所得鲂鱼之肥美,体现文人闲适生活情趣。
这些诗词将“鲂”融入自然景色与人生体验之中,使其超越单纯物种名称,升华为文化记忆的一部分。
与“鲂”字相关的成语
目前汉语成语库中,并无以“鲂”字为核心的固定成语。然而,在古文与典故中,存在一些与“鲂”相关的重要词组与表达方式,虽未成成语,却具成语化倾向或文化象征意义:
- 鲂鱼赪尾:出自《诗经·周南·汝坟》,形容百姓劳苦不堪,尾如赤色。后成为表达民间疾苦的经典比喻。
- 鲂鳏并称:“鲂”与“鳏”(即鳡鱼)常并提,如“鲂鳏之鱼”,泛指各类优质淡水鱼,见于《文选》李善注。
- 鲂鲤腾波:文学性表达,形容水中鱼类跃动之景,多见于赋体文章。
尽管“鲂”未进入主流成语体系,但其在诗文中的高频使用,使其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语义符号。
“鲂”字组词(20个词语)
以下是包含“鲂”字的常见词汇与组合,部分为专业术语,部分为文学表达:
- 鲂鱼
- 团头鲂
- 武昌鲂
- 鲂鲌
- 鲂鲤
- 鲂鱮
- 鲂鳁
- 鲂鲨
- 鲂鳍
- 鲂鳞
- 鲂尾
- 鲂鳃
- 鲂脑
- 鲂脍
- 清蒸鲂鱼
- 红烧鲂鱼
- 池塘鲂
- 江鲂
- 湖鲂
- 养殖鲂
其中,“鲂鱼”“团头鲂”“武昌鲂”为最常用术语;其余多见于水产学、烹饪领域或文学描写中。
文章总结
“鲂”字虽非常用汉字,却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独特位置。它既是真实存在的鱼类名称,又是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意象。从《诗经》中“维鲂及鱮”的渔趣,到“鲂鱼赪尾”的民生哀叹,再到今日“武昌鱼”的美味传承,“鲂”贯穿古今,连接自然与人文。
其字形以“鱼”为形旁、“方”为声旁,结构工整;其音读 fánɡ,属阳平,温润流畅;其五行属水,契合其生存环境与灵动特质。虽在现代起名中少见,但其所蕴含的勤劳、富足、安康之意,仍具启发意义。
无论是作为生物学名词、文学象征,还是文化符号,“鲂”都体现了汉字“一字一世界”的博大精深。透过这个小小的十二画之字,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图景、审美趣味与伦理关怀。
学习“鲂”字,不只是认识一个汉字,更是走进一段历史、品味一种文化、感受一份来自江河湖海的生命律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