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番字的含义解析,番字组词典故,番字诗词解读

番字的含义解析,番字组词典故,番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60 更新日期: 2025-10-25 05:59

今天我们为大家深入解析汉字“番”。作为中华文字体系中的重要一员,“番”字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在现代语言、文学与命名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本文将从其本义、音韵五行、起名意义、古籍释义、诗词引用、成语应用以及组词等多个维度,全面剖析这个多音多义的汉字,带您走进“番”的文字世界。

中国文字意义

“番”是一个象形兼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部像野兽的足掌和爪,下部的“田”象征兽足踩出的印痕,因此其本义为“兽足”。《说文解字》明确指出:“兽足谓之番”,即指动物脚掌留下的足迹。由此引申出“更替、轮值”的含义,如古代军队换防称为“番代”,夜间轮流守卫称“番更”。

随着语言发展,“番”逐渐演化出多种用法:

  • 作动词:表示更换、轮替,如“轮番作业”;亦通“翻”,有翻转、翻修之意。
  • 作量词:表示次数或种类,如“几番风雨”“别有一番滋味”;也可表示纸张单位(古时)或倍数,如“产量翻了一番”。
  • 作形容词:旧时用于指外国或少数民族,如“番邦”“番兵”;也引申为外来的物品,如“番茄”“番薯”。
  • 作名词:可指篱笆(通“藩”),或用于地名、姓氏,如“番禺”“番姓”。

由此可见,“番”字虽结构简单,却语义丰富,横跨动作、数量、属性与地理等多个范畴,展现了汉字强大的表意能力。

“番”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番”字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读音,最常见的为 fān,另有 pān 等古音或专用地名读音。

  • fān:最为常用,用于“轮番”“一番”“番茄”等词。
  • pān:主要用于地名“番禺”(Pāny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南部。
  • :见于古籍,如“番番良士”中“番番”读作 bō bō,表勇武之貌。

根据传统姓名学中的五格剖象法与汉字五行理论,“番”字的偏旁为“田”,属于土部。然而,从字形结构与音韵演变来看,部分命理学者将其归入“水”行,理由如下:

  1. “番”字下部“田”象足迹之形,足迹常与流动、更替相关,暗合“水”的变动特性。
  2. 其引申义“轮值”“更替”体现循环往复,正如水流不息。
  3. 在某些方言或古音中,“番”与“翻”“泛”相通,皆含流动、翻腾之意,属水之象。

因此,尽管“番”以“田”为部首,但在姓名学实践中,常被赋予 五行属水 的属性,适用于需要补水之人。

“番”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在取名中使用“番”字较为少见,但并非无据可循。结合其多重含义,可用于寄托以下寓意:

  • 更替有序,生生不息:“番”有轮替、交替之意,象征生命循环、事业更迭不断,适合希望孩子具备持续发展力的家庭。
  • 勇于开拓,兼容并包:因“番”可指外国、外来事物,如“番邦”“番客”,故引申为开放、包容、善于接纳新知的精神,适合作为国际化视野的象征。
  • 才华出众,别具一格:“别有一番天地”“一番滋味”等表达,强调独特性与深度体验,可用于寄望孩子拥有独立思想与卓越品味。
  • 坚韧勇武,气度非凡:源自“番番良士”(出自《尚书·秦誓》),形容勇猛刚强之士,若取此义,则寓意英勇果敢、威仪堂堂。

需要注意的是,“番”字笔画较多(12画),结构稍显复杂,且非传统吉祥常用字,因此在人名中使用需谨慎搭配,避免生僻或歧义。常见组合如“子番”“文番”“承番”等,可增强文雅感与现代气息。

“番”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据《康熙字典》记载,“番”字收录于〈午集上〉【田字部】,页码763第05,具有丰富的古籍出处与多重释义:

基本音义:

  • 【廣韻】附袁切,音煩;又孚袁切,音翻——表明其音近“烦”或“翻”。
  • 【說文】獸足謂之番,从釆,田象其掌——明确指出本义为兽足,字形由“釆”(分辨)与“田”(足迹)组成。

引申义项:

  • 數也,遞也:表示次数、轮流,如“賢良直宿東番”,即轮流值守。
  • 山名:《山海经》载“番條之山”,说明其用于地理命名。
  • 地名:如“鄱陽”古作“番”,“番吾”为赵地,“番和”为汉县名。
  • 姓氏:历史上有“番係”(河东守)、“番維司徒”(《诗经》),可知“番”为罕见姓氏。
  • 通假用法
    • 通“鄱”:如“取番”即“取鄱阳”。
    • 通“皤”:白发之意,如“番番”亦可训为老而有德者。
    • 通“藩”:篱笆之意,《荀子》中“茨番阏”即“藩篱壅塞”。

此外,《康熙字典》还列举了“番”在不同语境下的读音变化,如潘(pān)、槃(pán)、婆(pó)、波(bō)等,充分体现了汉字“因义定音”的灵活性。

“番”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从先秦至清代,“番”字在经典文献中频繁出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说文解字》:许慎曰:“兽足谓之番。”这是对“番”最原始、最权威的定义。其构形为“从釆,田象其掌”,“釆”为辨别之义,配合“田”形,整体描绘出辨别兽迹的画面,极具画面感与逻辑性。

《集韵》与《广韵》:宋代《集韵》注“孚袁切,音翻”,强调其与“翻”同音同义,用于表示翻转、更替。而“蒲波切,音婆”则关联“鄱阳”,体现地名用字功能。

儒家经典引用:

  • 《诗经·小雅》:“番维司徒”,此处“番”为人名或官职名,反映其作为姓氏的早期用例。
  • 《尚书·秦誓》:“番番良士”,孔传释为“武勇之士”,展现“番番”形容勇猛刚健的形象。
  • 《礼记·礼论》:“茨番阏也”,郑玄注“番读为藩”,揭示其通假机制。

综上所述,“番”在古典语境中既是具体物象(兽足),又是抽象概念(更替、外来),兼具实用与象征双重价值。

“番”字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历代诗人善用“番”字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流转与人生感悟。

唐代杜甫《咏竹》中有句:“会须上番看成竹”,其中“上番”指轮流照料,表现诗人对自然生长规律的关注与尊重。

独孤及《送相里郎中赴江西》写道:“旧日霜毛一番新,别时芳草两回春。”此处“一番新”既写鬓发更新,又暗喻时光轮回,情感深沉。

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虽未直接用“番”,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境,正契合“一番江水一番鱼”的哲理——世事更迭,新生不息。

明代高启《秋柳》云:“几番风雨人初去,一夜霜寒梦不成。”“几番风雨”成为描写离愁别绪的经典表达,强化了情绪的反复与累积。

这些诗句中的“番”字,或写实,或抒情,均以其“重复”“更替”的核心语义,增强了诗歌的时间感与节奏美。

和“番”字相关的成语有那些

虽然以“番”为核心字的成语不多,但含有“番”的四字短语在口语与书面语中极为常见,部分已接近成语化:

  • 三番五次:形容次数极多,反复多次。
  • 轮番上阵:比喻依次行动或接替工作。
  • 一番风顺:误用“一帆风顺”的谐音,偶见于幽默语境。
  • 别开生面:虽不含“番”,但常与“别有一番天地”连用,强调创新局面。
  • 翻来覆去:与“翻番”呼应,体现动作的重复性。
  • 积雪囊萤:非含“番”,但“囊萤映雪”勤学典故中,“映雪”可联想“雪番”,间接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番番是福”虽非正式成语,但在民间祝福语中广泛流传,寓意每一件事都吉利顺遂,体现出积极的心理暗示。

“番”字组词(20个词)

以下是“番”字常见的组词,涵盖日常生活、历史文化和现代用语:

  1. 番茄
  2. 番薯
  3. 番椒
  4. 番瓜
  5. 番邦
  6. 番兵
  7. 番舶
  8. 番客
  9. 番号
  10. 番菜
  11. 番钱
  12. 番王
  13. 番禺
  14. 轮番
  15. 更番
  16. 一番
  17. 几番
  18. 翻番
  19. 番代
  20. 番休

这些词语反映了“番”字在饮食(番茄、番薯)、军事(番号、番兵)、地理(番禺)、社会(番客)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在描述外来事物方面具有标志性意义。

最后的文章总结

“番”字虽非高频常用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起源于兽足之形,演化为更替、轮值之义,再扩展至外来、种类、倍数等多种抽象概念,体现了汉字由具象到抽象的高度概括能力。

在音韵上,“番”多音多义,适应不同语境;在五行归属中,虽属“田”部却常被划归“水”行,反映命名学的灵活解读;在起名应用中,可寄托更替不息、兼容并包、勇武刚强等美好寓意。

从《说文》到《康熙字典》,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番”字穿梭于典籍之间,见证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其所组成的词语如“番茄”“番薯”,正是明清以来中外交流的实物印记。

总而言之,“番”不仅是一个文字符号,更是一扇通往历史、语言与哲学的窗口。理解“番”,就是理解中华文化如何以开放姿态迎接变化,如何在更替中求得永恒。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