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佱字的含义解析,佱字组词典故,佱字诗词解读

佱字的含义解析,佱字组词典故,佱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34 更新日期: 2025-10-18 06:00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渊源。“佱”字虽不常见于现代汉语日常使用中,却承载着古代文字演变的痕迹。此字为“法”的古体写法,体现了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形体与用法的流变。从造字逻辑来看,“佱”以“人”为部首,结合其结构与笔画分布,暗示了“法”最初与人的行为规范、社会秩序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不仅指法律条文,更涵盖天道运行之理、人事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的总和。因此,“佱”作为“法”的古文形态,其所代表的意义远超单纯的刑律制度,而是一种维系社会和谐、天地有序的根本原则。它反映了古人对公正、秩序与治理理念的深刻理解,是中华文化中法治思想萌芽的重要体现。

“佱”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佱”字的普通话读音为 ,与“法”同音,声调为第三声(上声),发音清晰有力,具有一种庄重感,符合其作为法律、规则象征的语言气质。

关于该字的五行属性,在传统姓名学与汉字五格剖象法中,通常依据字形结构、偏旁部首及笔画数来判断五行归属。然而,“佱”字无明确偏旁,且在《康熙字典》中归入【人字部】,因此其五行归属需综合分析:

  • 从部首“人”来看,“人”属金(因“人”象形站立之人,金属刚毅果断,象征理性与规范);
  • 从意义上看,“佱”通“法”,而“法”本从“水”部(氵),寓示公平如水平,故“法”常归水行;
  • 从笔画数5来看,五属土(按数字五行:1-2木,3-4火,5-6土,7-8金,9-0水),亦可推论其五行属土。

综上所述,“佱”字在不同体系下可能分别归属于金、水或土,但在实际起名应用中,若强调其“法则、秩序、公正”之意,则多倾向于属水,因其象征清明、平正、流动不息的治理之道。

“佱”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将“佱”字用于人名之中,具有独特而深远的文化意涵。虽然该字极为罕见,现代人名中几乎不见使用,但正因为其稀有性与古典韵味,反而赋予名字一种高雅、庄重的气息。

首先,“佱”作为“法”的古字,寓意公正无私、明辨是非、守规循矩。将其用于名字,寄托了父母希望孩子具备正直品格、遵守道义、成为社会栋梁的美好愿望。尤其适合期望子女从事法律、司法、行政、管理等职业的家庭。

其次,由于“佱”字少见,用于名字中能凸显个性与文化底蕴,避免重名现象,彰显家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同时,其五画简洁结构,搭配其他字时易于平衡姓名整体笔画配置,利于五格数理吉凶推演。

再者,从音韵角度看,“fǎ”音节短促有力,响亮清晰,适合作为人名中的核心字或末字,增强名字的气势与记忆点。尽管发音略显严肃,但正与其所承载的“法度”之意相契合。

总体而言,“佱”字用于起名,象征着智慧、正义、秩序与权威,是一种低调而不失厚重的选择,适合追求文化深度与精神内涵的家庭选用。

“佱”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提供的字典资料,“佱”字的基本信息如下:

  • 汉字:佱
  • 古字形:旧体作“佱”
  • 拼音:fǎ
  • 笔画数:5画
  • 部首:人(即“亻”旁)
  • 结构类型:左右结构(左为“亻”,右为“正”)
  • 基本释义:古同“法”

进一步查阅《康熙字典》,可见其详细记载:

《康熙字典》〈子集中〉【人字部】頁100第15 【玉篇】古文法字。註詳水部五畫。

这段注解说明:“佱”是“法”的古文写法,最早见于南朝顾野王所编《玉篇》。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字典》并未直接在此处详述其构形,而是指引读者参考“水部”中“法”字的详细解释,说明二者本质相通,仅字体形态不同。

此外,从结构分析,“佱”由“亻”与“正”组成,暗含“人当行正”之意,与“法”的本义——“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虽构形不同,但理念一致:皆强调通过规范使人归于正道。

“佱”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尽管“佱”未直接收录于许慎《说文解字》正文中,但通过相关古籍可追溯其渊源。

说文解字》释“法”曰:“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这里的“灋”即“法”的篆书原形,强调法律如水般公平,并借助神兽“廌”辨别曲直。而“佱”作为“法”的古文异体,虽省去了“水”与“廌”的复杂结构,但仍保留了核心语义。

玉篇·人部》明确指出:“佱,古文法字。” 表明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已有将“法”写作“佱”的习惯。这种简化可能是书写便利所需,也可能反映当时对“法”概念的理解逐渐由神秘化转向人文化——不再依赖神兽裁决,而是强调人在社会中应遵循正道。

广韵》与《集韵》中虽未单独列出“佱”字条目,但在“法”字条下注明“或作佱”,说明该字曾作为“法”的通行异体存在。宋代《类篇》亦收录此字,列为“法”的古文形式之一。

由此可见,“佱”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汉字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合法异体字,体现了古人对“法”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达方式。其从“灋”到“法”再到“佱”的变化,正是汉字由繁趋简、由象意向抽象发展的缩影。

“佱”字有什么诗词内容

目前现存的中国古代诗词文献中,尚未发现有作品明确使用“佱”字。这主要因为该字属于“法”的古文或异体字,在实际文学创作中极少被采用。历代诗人用字讲究音律和谐、意境优美,而“佱”因其生僻、缺乏视觉美感且易造成阅读障碍,难以进入诗歌语言系统。

此外,“法”本身在古典诗词中多用于佛家语境(如“佛法”“法门”)或哲理表述(如“天法地,地法天”),而这些场合均采用通行的“法”字,而非古体“佱”。

不过,可以设想在某些金石铭文、碑刻题记或道教符箓中,可能会出现“佱”字的身影,用以追求古意或神秘色彩。例如唐代以后的部分墓志铭或庙宇碑文中,偶有用古字以显庄重之例,但此类材料尚未广泛证实“佱”字的实际使用。

因此,尽管“佱”在理论上具备进入文学领域的可能性,但在实际传世诗文中并无确切记录。它的存在更多体现在字书、字典与文字学研究之中。

和“佱”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经全面检索,目前汉语成语库中没有包含“佱”字的成语,也不存在以“佱”开头或结尾的成语。原因在于:

  • “佱”是“法”的古体字,早已退出日常使用,未参与成语的形成过程;
  • 绝大多数成语定型于先秦至明清时期,而“佱”作为异体字,使用范围极窄,未能进入主流语言表达;
  • 现代汉语规范化后,“法”成为唯一标准写法,“佱”仅存于古籍与字书中。

与此相对,“法”字参与构成大量成语,例如:

  • 法网恢恢
  • 法力无边
  • 执法如山
  • 依法治国
  • 大逆不法
  • 奉公守法
  • 明正典法
  • 法不容情

这些成语均可视作“佱”字语义上的延伸,虽不用其形,但承其义。若未来有人尝试以“佱”代“法”进行文学创新,或可在仿古文体中构建新成语,但目前尚无此类实例。

“佱”字组词(20个词)

由于“佱”为生僻古字,现代汉语中几乎不用于构词。以下所列词语均为基于其本义“法”的模拟组合或理论推测,旨在展示其潜在的语言运用空间:

  1. 佱律(同“法律”)
  2. 佱规(法规)
  3. 佱令(法令)
  4. 佱制(法制)
  5. 佱治(法治)
  6. 佱权(法权)
  7. 佱责(法律责任)
  8. 佱院(法院)
  9. 佱官(法官)
  10. 佱师(律师)
  11. 佱典(法典)
  12. 佱条(法条)
  13. 佱案(案件)
  14. 佱绳(法绳,比喻约束)
  15. 佱度(法度)
  16. 佱理(法理)
  17. 佱学(法学)
  18. 佱务(法务)
  19. 佱迹(法则轨迹,引申为规律)
  20. 佱心(守法之心)

以上词汇虽非现行规范用语,但有助于理解“佱”字在语言系统中的潜在功能。它们体现了该字作为“法”的替代符号,在特定语境下仍可激活其语义网络。

最后的文章总结

“佱”是一个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汉字,虽在现代社会中已鲜为人知,但它作为“法”的古体字,见证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与文字演进的交汇。其读音为,五画左右结构,部首为“人”,寓意人应循正道而行,暗合“法”的本质——规范行为、维护公正。

在姓名学中,“佱”虽罕见,却蕴含正义、秩序、理性等积极寓意,适合作为追求文化底蕴与人格理想的命名选择。其五行属性虽有争议,但从意义出发,多倾向归于“水”或“土”,象征清明与稳定。

虽然“佱”未出现在任何成语或诗词中,也不参与现代常用词汇构成,但它在《玉篇》《康熙字典》等重要典籍中的记载,证明了其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合法地位。它是连接古今的一座桥梁,提醒我们汉字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明传承的印记。

学习和了解“佱”这样的古字,不仅能拓展我们的文字视野,更能深化对中华文化中“法”这一核心理念的理解。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法则,不在条文之繁复,而在人心之端正;不在刑罚之严苛,而在教化之深远。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