迩字的含义解析,迩字组词典故,迩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迩”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字,其本义为“近”,表示距离上的接近或时间上的临近。从字形上看,“迩”属于形声字,由“辶”(辵)作形旁,象征行走、移动,与空间和路径有关;“尔”作声旁,提示读音。整体构形体现出一种动态的“趋近”之意。
在古代文献中,“迩”常用于表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事物发展的接近状态,或思想言论的浅近通俗。如《说文解字》释为:“迩,近也。”《诗经·周南·汝坟》有云:“父母孔迩”,意即父母就在身边,表达了亲情之切近。又如《礼记》中“节远迩之期也”,说明礼仪制度需根据远近不同而有所调整,体现古人对空间与秩序的认知。
此外,“迩”还可引申为“浅显”之意,如《诗·小雅·小旻》所言:“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批评当政者只听浅近之语,而不纳深远之谋,反映出该字在语义上的层次性——既可指物理距离之近,也可指认知水平之浅。
因此,“迩”不仅是一个描述空间或时间关系的词汇,更承载着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亲疏、远近、深浅的辩证思维,体现了汉语用字精微、寓意丰富的特点。
“迩”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迩”的普通话读音为 ěr,属第三声,发音清晰柔和,带有婉转之感。此音在古音系统中属日母支韵,与“尔”“耳”等字同音通假,显示出其语音上的关联性和互通性。
在汉字五行分类体系中,“迩”被归为火行。这一归属主要依据其字义与象征意义进行推演。虽然“迩”字的部首为“辶”(辵),属走之底,通常与行动、流动相关,看似应属水或木,但其核心含义“近”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情感的贴近以及交流的热度,这种人际关系中的温暖与互动性,在五行学说中被视为“火”的特质——光明、温暖、沟通、感召。
同时,“火”主礼,而“迩”在经典中多用于礼制、人际交往等语境,如《虞书》“柔远能迩”,强调以温和之道安抚远方之人,并亲近近处之民,正合“火”所代表的文明教化之功。因此,尽管从偏旁看似乎不显火象,但从义理与象征角度分析,“迩”归于火行,实有其深层逻辑。
“迩”字用于起名的意义解析
在现代姓名学中,“迩”是一个颇具文雅气质的取名字常用字,尤其适合用于希望表达亲近、温和、知性气质的名字之中。由于其本义为“近”,引申义包括“亲切”“贴近人心”“易于沟通”等正面意涵,因此用作人名时,往往寄托了家长对孩子性格温和、待人真诚、富有亲和力的美好期望。
若用于男孩名字,如“子迩”“景迩”“文迩”,可寓意才学渊博而态度谦逊,虽有高远之志却不离人间烟火,能与大众共情;若用于女孩名字,如“清迩”“若迩”“心迩”,则更显温柔细腻,似低语呢喃,令人倍感亲近,有“近而敬之,亲而不狎”的君子风范。
此外,“迩”字还暗含“由近及远”的哲理思维——唯有先安顿好身边之事,亲近身边之人,方能影响四方、名扬天下。正如《史记》所言:“举类迩而见义远”,即通过近事类比可揭示深远道理。因此,以“迩”入名,也寄寓了“从小处着手,向大处拓展”的人生智慧。
结合五行理论,若命理喜火或需补火之人使用“迩”字起名,亦有助于增强个人气场中的热情、主动与表达能力,尤其利于从事教育、传媒、艺术、社交类职业的发展。
“迩”字字典详细解释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迩,近也。从辵,尔声。”明确指出这是一个形声字,形旁“辵”(chuò)表示与行走、移动相关的动作,暗示“靠近”是一种动态过程;声旁“尔”不仅表音,本身也有“你”“如此”之意,强化了“当下”“眼前”的即时性。
《康熙字典》进一步补充:“同邇,俗省。” 说明“迩”是“邇”的简化写法,属于后世通行的俗体字。“邇”为古体,见于早期典籍,而“迩”则因书写简便逐渐普及。原文引《广韵》儿氏切,《集韵》忍氏切,均读作“ěr”。
《康熙字典》还指出其通假用法:“又通作爾。” 如《诗·大雅》“莫远具尔”,郑玄注:“尔,近也。” 这说明在古代,“尔”不仅可以作代词“你”,还可作为副词表示“靠近”“在此”之意,与“迩”形成音义相通的关系。
在具体释义方面,“迩”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空间或时间上的接近,如“父母孔迩”“敌行益迩”;二是人际关系上的亲近,如“柔远能迩”“迩人”;三是言语内容的浅近,如“迩言”“迩文”,即通俗易懂但未必深刻的话语。
另收录复合词如“迩臣”(近臣)、“迩月”(将近一月)、“迩续”(接连而来)等,丰富了该字的应用场景。笔画数为8,部首为“辶”,笔顺编号35234454,结构上属于半包围结构,外部为“辶”,内部为“尔”,布局紧凑而平衡。
“迩”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解说
在《说文解字》中,“迩”被定义为“近也”,并归入“辵”部,强调其与移动、趋近的动作联系。许慎以简洁语言确立其基本词义,成为后世训诂的基础。
《虞书》中有“柔远能迩”一句,出自《尚书·舜典》,原句为“柔远能迩,惇德允元”,意思是安抚远方的民族,亲近近处的百姓,体现了一种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智慧。此处“迩”与“远”对举,构成一对哲学范畴,反映古人“由近及远”的治理逻辑。
《诗经》多次使用“迩”字。《周南·汝坟》曰:“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描述妻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即便家国动荡,只要父母尚在身边,便觉慰藉。这里的“孔迩”即“很近”,突出亲情的不可替代性。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载:“戎事不迩女器。” 意思是战争之事不应靠近女性使用的器物,强调军纪严明、男女有别。此例显示“迩”可用于抽象行为的限制,表达“避免接近”之意。
《礼记·郊特牲》云:“节远迩之期也。” 指祭祀活动要根据参与者距离的远近安排时间,体现礼制的人性化考量。这说明“迩”不仅是静态的距离概念,更是社会运行中需要调节的实际因素。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名句:“举类迩而见义远。” 即列举的事例很浅近,但揭示的道理却极为深远。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文学与说理的艺术手法,也成为千古名言。由此可见,“迩”虽为小字,却承载重大思想价值。
“迩”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迩”字虽非高频诗词用字,但在古典诗文中屡见不鲜,尤以表达时间推移与情感贴近最为动人。例如清代徐珂《清稗类钞》引战事记载:“既而敌行益迩”,描绘敌军步步逼近的紧张氛围,一字传神,极具画面感。
唐代韩愈在《释言》中写道:“公正则不迩谗邪。” 表达正直之人不会接近奸佞小人,借“迩”字传达道德立场的坚定,体现儒家“亲贤远佞”的理念。
清代刘开《问说》有句:“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意谓真正有智慧的人,也能留意听取浅近的言论,体现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此句将“迩言”提升至哲理层面,赋予其积极意义。
《诗·小雅·小旻》反复强调:“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 批评执政者目光短浅,只愿听信肤浅之语,无法采纳深远谋略。此诗句式整齐,语气强烈,是讽刺时政的经典表达。
此外,在一些描写日常生活的诗句中,“迩”也被用来营造温馨氛围。如“晨起望庭树,枝叶犹未迩”,虽非直接引用,然仿古风格中可见此类意境——草木初长,尚未茂盛,喻人事尚在发展初期,蕴含期待之情。
与“迩”字相关的成语
与“迩”字直接构成的成语数量不多,但其参与形成的固定搭配极具文化分量。其中最著名者莫过于:
- 遐迩闻名:形容名声很大,无论远处还是近处的人都知道。出自《晋书·桓温传》:“威名遐迩。” 后演化为常用成语,广泛用于赞誉人物、地方或品牌的影响力。
- 闻名遐迩:语序调换,意义相同,更为常见。如:“杭州西湖闻名遐迩,游人如织。”
- 柔远能迩:源自《尚书》,虽非严格意义上的成语,但已成典故性表达,用于形容统治者怀柔政策的成功。
- 举类迩而见义远:出自《史记》,虽为完整句子,然常被引用为格言式表达,比喻以浅显事例阐明深刻道理,类似于“见微知著”。
- 迩言是听:出自《诗经》,后引申为只接受表面化意见,缺乏战略眼光,多用于批评决策失误。
- 密迩相邻:非古籍原文,但现代可用以形容地理位置极为接近。
- 迩安远怀:由“柔远能迩”演变而来,意为使近处安定,远方归附,用于形容政通人和的理想局面。
这些表达虽不全是四字成语,但均已进入汉语表达系统,具有稳定的修辞功能和文化认同。
“迩”字组词(20个)
- 迩来
- 遐迩
- 迩言
- 迩臣
- 迩日
- 迩年
- 迩时
- 迩狭
- 迩续
- 迩月
- 迩安
- 迩远
- 迩近
- 迩适
- 迩闻
- 迩事
- 迩语
- 迩谈
- 迩识
- 迩虑
以上词语中,“迩来”“遐迩”“迩言”为常见实用词汇;其余部分多见于文言或书面表达,体现“迩”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延展性与典雅性。
文章总结
“迩”虽只是一个八画之字,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中华文化意蕴。它既是空间上的“近”,也是心理上的“亲”,更是认知上的“浅”与“实”。从《说文》到《康熙字典》,从《诗经》到《史记》,这个字穿梭于经典之间,承载着古人对于人际关系、社会治理与语言表达的多重思考。
在音韵上,它读作“ěr”,音近“耳”,仿佛提醒人们:真正的“近”不仅在于身体的距离,更在于是否愿意倾听;在五行中属“火”,象征温暖、光明与沟通之力,契合其亲近、感召的内在特质。
用于人名,则赋予孩子一种温和谦逊、善解人意的气质,既有书卷气,又不失亲和力。其所组成的成语如“闻名遐迩”“举类迩而见义远”等,至今仍活跃于现代汉语中,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综观全篇,“迩”不仅是一个汉字,更是一扇通往中华思维方式的窗口——重视当下,立足身边,由近及远,以小见大。这正是东方智慧的独特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