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詻字的含义解析,詻字组词典故,詻字诗词解读

詻字的含义解析,詻字组词典故,詻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14 更新日期: 2025-10-03 06:05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詻”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字,其本义与言语、争论和威严相关。根据《说文解字》,“詻”的基本含义为“论讼也”,即争辩、辩论之意。它常用于形容言辞激烈或态度严肃的说话方式。

在古代文献中,“詻”多见于复合词“詻詻”,用来描绘一种刚正不阿、直言不讳的语言状态。例如,《礼记·玉藻》中有“言容詻詻”,意指在军旅之中,言语应庄重威严,体现出命令的严肃性与不可违抗性。这种用法反映出“詻”不仅是一种语言行为,更承载着礼仪制度中的规范与精神气质。

此外,“詻”还通假作“噩”,如《前汉书·天文志》所载:“太岁在酉,曰作詻。”此处“作詻”即对应“作噩”,说明该字在古代天干地支纪年体系中亦有特殊用途,进一步拓展了其文化内涵。

“詻”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詻”字的普通话读音为 è,声调为第四声(去声),发音短促有力,与其所表达的严肃、刚烈语义相契合。

关于“詻”字的五行属性,在传统姓名学中并未明确将其归入某一五行类别。但由于其部首为“言”(又称“訁”),而“言”部通常与“金”行相关联——因言语出自口舌,而“口”属兑卦,兑为金——故可推断“詻”字在五行中倾向于属

同时,从字形结构来看,“詻”由“言”与“各”组成。“各”本义为“到达”,引申有独立、分明之意,配合“言”部,强调言之有物、条理清晰,这也符合“金”主肃杀、决断的特性。因此,在起名时若考虑五行平衡,此字适合补“金”者使用。

“詻”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将“詻”字用于人名,寓意深远且独具个性。首先,“詻”象征着正直敢言、刚毅果断的性格特质。取此字为名,寄托了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敢于坚持真理、勇于表达观点的人。

其次,“詻詻”一词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庄重威严的言谈举止,尤其适用于军事或政务场合。因此,以“詻”入名,也暗含对孩子未来在公共事务、领导岗位上具备权威感与责任感的期许。

再者,由于“詻”通“噩”,而在传统文化中,“噩”虽有惊愕之意,但也代表警醒、清醒的状态。因此,“詻”也可引申为头脑清醒、明辨是非之人,具有批判思维与独立判断力。

综上所述,“詻”是一个富有力量感与道德色彩的名字用字,适合用于男孩命名,彰显刚正不阿、言出必行的品格。

“詻”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据《康熙字典》记载:“詻”字收录于〈酉集上〉【言字部】,页码为1159第16。其音韵来源广泛,包括:

  • 【唐韻】五陌切
  • 【集韻】【韻會】【正韻】鄂格切,音額(è)

这表明“詻”在古代汉语中已有稳定读音,且与“額”同音。

《说文解字》释义:“論訟也”,即争辩诉讼之义;《博雅》则称:“詻詻,語也”,说明该字可用于形容某种特定语气的言语;《六書故》进一步指出:“辭厲也”,强调其言辞严厉、措辞尖锐的特点。

在经典文献引用方面,《墨子·親士篇》有云:“分議者延延,而支苟者詻詻”,对比了两种议政风格:前者缓慢拖延,后者直言激烈,凸显“詻詻”作为积极谏言的正面价值。

《禮·玉藻》曰:“戎容曁曁,言容詻詻”,郑玄注疏解释为“軍旅行敎令宜嚴猛也”,说明在军队中,言语必须庄重威严,不容轻慢,体现“詻”字在礼制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詻”也被用作人名,如宋代宗室成员“與詻”、“崇詻”,可见其在历史上确有实际应用。

另值得注意的是,“詻”可通“噩”,《前漢·天文志》中“太歲在酉,曰作詻”,即对应《爾雅》之“作噩”,显示其在历法术语中的借用现象。

最后,《集韻》还记录了两个异读:

  • 力灼切,音略(liè),表“聲也”
  • 歷各切,音洛(luò),意为“訟言也”,与“咯”相通

这些丰富的音义变化,使“詻”成为一个兼具多音、多义、多用法的复杂汉字。

“詻”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从《说文解字》的角度看,“詻”被定义为“論訟也”,即进行辩论、争执的意思。许慎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该字的核心功能——用于言语上的对抗与交锋,体现了古人对语言力量的认知。

《博雅》则从语用层面补充道:“詻詻,語也”,说明这是一种具体的言语形态,不是普通的交谈,而是带有强烈情绪或立场的发言。这种“詻詻”之语,往往出现在朝堂议事、师徒问答或军令传达等正式场合。

《六書故》进一步深化了解释:“辭厲也”,即言辞犀利、语气严厉。这一定义赋予“詻”一种道德评判色彩——它不只是声音大,更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的表现。

在《集韵》中,我们看到“詻”不仅有主读音“è”,还有“力灼切,音略”和“歷各切,音洛”两种变体。前者表示“聲也”,可能指高亢之声;后者“訟言也,與咯同”,则指向争辩之语,甚至带有争执时发出的声响,接近现代口语中的“吵闹”之意。

综合来看,“詻”在古典文献中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既是法律意义上的“论讼”,也是礼仪规范中的“严语”,更是人格品质上的“直言”。它融合了语言学、伦理学与社会制度三重维度,是中国古代“以言立身”思想的典型体现。

“詻”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目前可考的古典诗词中,并未发现直接使用“詻”字的作品。该字因较为生僻,极少出现在诗歌创作中,尤其是在唐宋以后的主流诗文中几乎不见踪影。

然而,在先秦诸子散文与经传注疏中,“詻”或其叠词“詻詻”却有所出现。例如《墨子·亲士篇》中的“支苟者詻詻”,便是以整齐对仗的方式批评那些空谈误国之人,而赞扬敢于直言之士。

又如《礼记·玉藻》中“言容詻詻”一句,虽非诗句,但因其句式工整、节奏铿锵,常被后人引用为格言式的表达,具有类似诗句的修辞美感。

尽管“詻”未进入诗词主流,但它所代表的精神——直言敢谏、威严庄重——却是许多诗人推崇的价值。如屈原《离骚》中“伏清白以死直兮”,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等诗句,皆体现出“詻詻”之风骨。

因此,虽然“詻”本身未见于诗词正文,但其精神内核早已融入中国文学的传统血脉之中。

和 “詻” 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经过查阅大量汉语成语工具书及数据库,目前尚未发现含有“詻”字的固定成语。主要原因在于“詻”属于生僻字,使用频率极低,未能形成广泛流传的成语组合。

不过,“詻詻”作为一个叠音词,在古籍中频繁出现,虽未成“成语”,但已具习语性质。例如:

  • “言容詻詻” —— 出自《礼记》,形容言语庄重严肃
  • “詻詻而争” —— 虽非标准成语,但在文言文中可用以描写激烈辩论的情景

这类表达虽未收入现代成语词典,但在文言写作或学术论述中仍具参考价值。

至于以“詻”开头的成语接龙,则因无后续成语支撑,无法构成有效链条。因此,目前尚无与“詻”相关的成熟成语体系。

“詻” 字组词(20个词)

由于“詻”是生僻字,现代汉语中极少单独构词。以下列出基于古籍用法、构词逻辑及合理推测形成的20个与“詻”相关的词语形式,部分为文言用法,部分为理论构词:

  1. 詻詻
  2. 言容詻詻
  3. 詻然
  4. 詻語
  5. 詻聲
  6. 詻厲
  7. 詻直
  8. 詻爭
  9. 詻辯
  10. 詻斥
  11. 詻教
  12. 詻令
  13. 詻言
  14. 詻對
  15. 詻談
  16. 詻議
  17. 詻論
  18. 詻詰
  19. 詻喝
  20. 詻怒

以上词汇大多依据“詻”的“严辞”“争辩”“威言”等义项进行扩展,适用于文言文写作或姓名学分析,但在现代白话文中极少使用。

最后的文章总结

“詻”是一个承载深厚文化意蕴的汉字,虽不常见于日常语言,却在古代经典中占据独特位置。它既指言语上的争辩与严正,也象征人格上的刚直与威严。通过《说文》《博雅》《礼记》《墨子》等典籍的诠释,我们可以看到“詻”不仅是语言行为的描述,更是礼制精神与道德理想的体现。

在音韵上,它读作“è”,与“額”同音;在五行归属上,因属“言”部,倾向归为“金”行;在起名应用中,寓意正直敢言、庄重威严,适合作为男孩名字中的核心字,展现坚毅果敢的气质。

虽然“詻”未形成固定成语,也未广泛进入诗词创作,但其叠词“詻詻”已在经籍中确立语用地位,成为描述严肃言谈的经典表达。其所关联的二十个词语,虽多为理论构词,但仍反映了该字的语言潜力与文化张力。

总体而言,“詻”是一个小众而深刻的汉字,它的存在提醒我们:每一个汉字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份文化的重量。了解“詻”,不只是认识一个字,更是走进中国古代思想世界的一扇门。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