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字的含义解析,哆字组词典故,哆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哆”字,从口、多声,本义与口部动作或声音相关。其字形由“口”和“多”组成,属左右结构,共九画。“口”为意符,表示与嘴、发声有关;“多”为声符,提示读音。整体构形暗示了声音繁复、连续不断之意。
在现代汉语中,“哆”主要作为拟声词或描述身体反应的动词使用。例如,“哆哆”形容敲击声,如《儿女英雄传》中写道:“张姑娘含着笑,皱着眉,把两只小脚儿点的脚踏儿哆哆的乱响。”此处生动描绘了脚步轻快敲打踏板的声音,极具画面感。
此外,“哆”也用于表达身体因寒冷、恐惧或激动而产生的颤抖,即“哆嗦”。如“冷得打哆嗦”,形象地表现了人在低温下的生理反应。这一用法广泛见于口语与文学作品中,成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哆”还有另一个读音“chǐ”,古义中多指张口之貌、扩大之意,或引申为众人议论纷纷的状态。如《穀梁传》所载:“於是哆然外齐侯也”,其中“哆然”意为众人不服、心怀异议之态,体现该字在古代政治语境中的特殊用法。
“哆”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哆”字的标准普通话读音为 duō,属于第一声(阴平),拼音标注为“duō”。在部分古籍或方言中,亦有读作“chǐ”的情况,主要用于文言文或特定词组中,如“哆然”、“哆侈”等。
根据汉字五行理论,“哆”字的偏旁为“口”,而“口”属火行。在五行分类中,凡与言语、声音、呼吸相关的字,多归于“火”类,因其象征能量的释放与传播,正如火焰散发光热一般。因此,“哆”字的五行属性为 火。
在姓名学中,五行属火的字常被认为具有热情、活跃、表达力强的特质。若命理需补火之人使用此字,可能有助于增强沟通能力与生命力。然而也需注意火过旺可能导致情绪波动或急躁,故搭配名字时应结合整体八字平衡考量。
“哆”字用于起名的意义解析
尽管“哆”不是常见的人名用字,但在特定语境下仍可赋予独特寓意。由于其本义包含“发声”“张口”“颤动”等动态意象,在取名时可引申为表达自我、勇于发声、情感丰富之意。
对于希望孩子具备较强语言表达能力或艺术天赋的家庭而言,“哆”字可象征声音之美、节奏之律,尤其适合从事音乐、演讲、表演等领域者使用。例如,“哆音”“哆韵”等组合,可寓意声音清亮、富有感染力。
另一方面,因“哆”有“哆嗦”之义,带有轻微负面联想(如胆怯、紧张),因此在正式人名中较少单独使用。但若与其他积极字眼搭配,如“安哆”“朗哆”,则可化解其不利印象,转而强调声音的灵动与生命的跃动。
此外,在古籍中“哆”曾为人名,如孔子弟子“漆雕哆”,字子敛,说明该字历史上确有用于命名之例。虽不主流,却也证明其文化合法性。现代家长若追求个性与文化底蕴,可谨慎选用此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
“哆”字字典详细解释
据《现代汉语词典》及《康熙字典》综合记载,“哆”字含义丰富,涵盖多个层面:
基本释义(duō):
- 象声词:形容连续敲击之声,如“哆哆响”。
- 颤动、发抖:通“哆嗦”,如“冷得直哆嗦”。
- 说话不停:见“哆哆”,同“喋喋不休”。
- 方言用法:部分地区用作“噘起”“翘起”之意,如嘴唇哆起。
引申词汇:
- 哆嗦:身体因冷、怕、激动而发抖。
- 哆哩哆嗦:形容极度颤抖或啰嗦。
- 哆弄:方言,翻弄、摆弄。
- 哆罗呢:一种厚实毛织品,源自外来语“droguet”。
古义(chǐ):
- 张口之貌。
- 扩大、分散之意。
- 众议纷纭,如“哆然”。
- 放荡不羁,如“放佚”。
综上所述,“哆”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兼具声音、动作、心理状态等多种语义层次,体现了汉字的高度灵活性与文化深度。
“哆”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解说
在传统字书与经典中,“哆”字有着深厚的文献渊源。
《说文解字》释曰:“哆,张口也。”指出其本义为口部张开的动作,强调形态而非声音。此定义奠定了后世对“哆”字理解的基础。
《诗经·小雅·巷伯》中有句:“哆兮侈兮,成是南箕。”郑玄注:“哆,大貌。”此处“哆”形容口阔大之状,比喻谗言者口若悬河,形象生动。毛传亦云:“哆,大貌。”进一步确认其形容张口扩大的视觉特征。
《广韵》记载:“尺氏切,音侈。”说明其古音接近“chǐ”,与“侈”相通,含有夸大、过度之意。又载:“唇下垂貌”,描述一种松弛的口型状态。
《集韵》补充:“丁写切,爹上声。鱼口张貌。”将“哆”与鱼类张嘴的形象联系起来,增强其生动性。另提“衆意”,即众人议论纷纷之态,如《穀梁传》所言:“哆然外齐侯也”,杜预注:“哆然,宽大之意”,孔颖达疏:“众有不服之心。”可见“哆然”一词用于描述群体心理状态,具政治隐喻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史记》中记载孔子弟子“漆雕哆”,字子敛,表明“哆”早在汉代已被用作人名,虽非常见,但已进入正统文化体系。
与“哆”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虽然“哆”字本身极少出现在古典诗词正文之中,因其多为口语化或拟声用字,但在近现代文学与诗歌创作中已有一定体现。
唐代韩愈在《元和圣德诗》中写道:“紫焰嘘呼,高灵下堕。群星从坐,错落侈哆。”此处“侈哆”连用,形容星辰散落、光辉灿烂之景,借“哆”字传达扩张、铺展之势,极具气势。这是目前可见最早将“哆”用于诗歌修辞的实例之一。
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词,但其文学语言极具韵律感。文中“哆哆的乱响”一句,通过叠音词强化节奏,模拟脚步敲击声,形成听觉上的回响效果,可视作拟声诗化的典范。
近现代白话诗中,“哆嗦”一词频繁出现,用以表现人物内心波动或环境压迫感。例如新诗中常见“寒风中哆嗦的身影”“心在黑暗里哆嗦”等表达,赋予“哆”字更深层的心理象征意义。
总体而言,“哆”虽非典型诗意之字,但其声音性与动态感使其在描写感官体验与情绪波动时具有不可替代的表现力。
与“哆”字相关的成语
严格来说,“哆”字并未构成独立成语,但存在若干固定搭配或俗语,广泛用于口语与文学表达中:
- 哆哆嗦嗦:形容因寒冷、害怕而全身发抖。
- 哆哩哆嗦:同“哆哆嗦嗦”,语气更口语化。
- 哆哆逼人:仿“咄咄逼人”,偶见于幽默或误用语境。
- 张口哆舌:非标准成语,但可类比“瞠目结舌”,形容惊讶张嘴之态。
- 哆然不顾:出自《穀梁传》,形容众人背离、不予理会。
- 侈哆成风:化用《诗经》“哆兮侈兮”,形容言论夸张盛行。
- 哆口无言:虚构表达,反讽式用法,指张嘴却说不出话。
- 冷得打哆嗦:日常俗语,广泛流传。
- 吓得直哆嗦:形容极度恐惧的身体反应。
- 气得哆嗦:表达愤怒至极的情绪状态。
以上虽多为短语而非传统四字成语,但在语言实践中已具备成语般的稳定性与表现力。
“哆”字组词(20个)
- 哆嗦
- 哆哆
- 哆哩哆嗦
- 哆唆
- 哆弄
- 哆罗呢
- 哆啰呢
- 哆囉絨
- 哆囉嗹
- 哆囉
- 哆声
- 哆口
- 哆然
- 哆侈
- 哆张
- 哆大
- 哆音
- 哆颤
- 哆动
- 安哆
这些词语涵盖了“哆”字的主要语义场,包括声音、动作、情绪、服饰材料等多个维度,展现其丰富的构词能力。
文章总结
“哆”字虽不属常用字之列,却以其独特的音形义组合,在汉语中占据一席之地。它既是声音的摹写者——“哆哆”响彻耳畔,又是情感的传递者——“哆嗦”牵动人心;既承载古籍中的哲思与政治隐喻,又活跃于现代口语与文学描写之中。
从构字上看,“口+多”直观呈现声音繁复之意;从读音看,duō为主流,chǐ存古韵;从五行看,属火,象征表达与能量;从命名看,虽罕用但有典可依,具个性潜力。
无论是《诗经》中的“哆兮侈兮”,还是《儿女英雄传》里的“脚踏儿哆哆响”,抑或是今日人们口中“冷得打哆嗦”,“哆”始终以最真实的方式记录着人类的声音与情感。
一字一世界,“哆”虽小,却折射出语言的生命力与文化的延续性。了解它,不仅是识字的过程,更是走进汉语灵魂的一次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