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咄字的含义解析,咄字组词典故,咄字诗词解读

咄字的含义解析,咄字组词典故,咄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11 更新日期: 2025-09-26 06:05

中国文字意义

“咄”字,读音为 duō,属于形声字,从口、出声。其本义为呵叱之声,即一种带有责备或惊讶语气的口头表达。在古代文献中,“咄”常作为感叹词使用,用以表示不满、斥责或惊诧的情绪。例如《说文解字》中记载:“咄,相调也”,意指相互讥讽或调侃;《字林》则解释为“相诃也”,即互相呵斥;而《苍颉篇》更直接定义为“啐也”,说明这是一种带有轻蔑或不满情绪的声音。

该字最典型的用法出现在古代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如《史记》中郭舍人骂道:“咄!老女子!何不疾行!”这里的“咄”正是用于加强语气的呵斥之词,显示出说话者的愤怒与急切。又如《水浒传》中:“咄!你是个破落户。”此处的“咄”不仅表达了强烈的鄙夷之情,也增强了语言的冲击力。

此外,“咄”还衍生出多个成语,如“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也可引申为形势发展迅速,给人以巨大压力;“咄咄怪事”则用来形容令人难以理解、十分离奇的事件,表达惊讶与不解之意。这些成语至今仍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体现了“咄”字在情感表达上的强烈色彩和丰富的语义层次。

“咄”字读音和五行属性解析

“咄”字的普通话拼音为 duō,声调为第一声(阴平),发音清晰有力,带有短促而突兀的特点,正与其作为呵斥声的本质相契合。从语音学角度来看,这个音节由舌尖中塞音[d]与后元音[u]结合而成,辅音起始有力,元音圆润饱满,整体听感具有一定的威慑性和强调性,非常适合表达责问或惊异的情感。

根据传统汉字五行分类理论,“咄”字归属于 行。这一归类主要依据其字形结构与意义特征:首先,“咄”为口部字,凡与言语、声音相关的字多属火行,因“火主礼”,而语言交流正是“礼”的外在表现之一;其次,“咄”所代表的呵斥、怒喝等行为,往往伴随情绪激动、气往上冲的状态,这正是“火性炎上”的象征;再者,其引申义如“咄咄逼人”亦体现出一种压迫感和主动性,符合火元素积极、外放、不容忽视的特质。

因此,在姓名学或风水命理的应用中,若将“咄”字用于人名,需谨慎考虑其五行属性是否与命主八字相合。对于命局喜火之人,此字可增强表达力、提升气势;而对于忌火者,则可能加重急躁、冲动之弊,不利于人际和谐。

“咄”字在起名中的意义与应用分析

在现代起名实践中,“咄”字并不常见于人名之中,主要原因在于其语义偏重于斥责、惊诧等负面或强烈情绪色彩,容易给人留下强势、咄咄逼人的印象。然而,若从深层次文化内涵与个性塑造角度出发,此字仍具备一定的命名价值,尤其是在特定情境下可用于彰显人物性格中的果敢、锐利与不屈精神。

从积极层面看,“咄”字所蕴含的“直言不讳”“敢于发声”之意,适合用于希望孩子具备批判思维、勇于表达观点的家庭取名需求。例如搭配温和或包容性的字,如“咄然”“咄明”“咄清”等,可在一定程度上中和其激烈感,形成刚柔并济的名字风格。尤其适用于从事法律、传媒、教育等需要较强表达力与正义感的职业背景。

另一方面,考虑到“咄咄逼人”一词虽有贬义,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适度的进取心与压迫感反而是成功的关键。“咄”字若用于企业名称、品牌口号或艺术笔名,反而能凸显力量感与存在感,传达出不可忽视的品牌形象。例如“咄言堂”“咄见社”等,皆可作为思想类平台的命名选择。

不过,总体而言,由于“咄”字的情感张力较强,且缺乏温情、柔和之美感,因此在常规婴儿命名中建议慎用,以免造成误解或心理暗示上的偏差。若确实有意采用,应结合生辰八字、五格数理及音韵搭配进行综合考量,确保名字整体平衡、吉祥。

“咄”字字典详细释义说明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咄,相调也。”这是对“咄”最早的文字学定义,指出其本义是彼此之间的调侃或戏谑,带有一定的互动性质。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逐渐向负面方向延伸,《字林》进一步明确为“相诃也”,即互相呵斥,强调了言语冲突的一面;《苍颉篇》则简化为“啐也”,突出其作为一种带有轻蔑意味的发声动作。

在实际语境中,“咄”多作叹词使用,常见于对话开头以引起注意或表达情绪。如《汉书·东方朔传》载:“咄!口无毛。”此处东方朔以“咄”起句,配合戏谑之语,既显示了他的机智幽默,也反映出“咄”在口语中的灵活运用。又如《史记》中郭舍人怒斥:“咄!老女子!何不疾行!”这里的“咄”起到了强烈的语气前置作用,强化了命令与不满的情绪。

从构字法来看,“咄”为形声字,形旁为“口”,表明与口部动作相关;声旁为“出”,提示读音接近“出”(古音相近)。虽然现代普通话中“出”读chū,而“咄”读duō,但二者在上古音系中可能存在音转关系。这种构造方式使得“咄”既能准确表意,又能有效表音。

另外,“咄”还可与其他字组合成复合词或固定搭配,如“咄咄”连用表示连续不断的惊叹或责备声,常见于“咄咄逼人”“咄咄怪事”等成语中。而“咄嗟”一词则出自《晋书》,原指主人一声令下,仆人立刻完成任务,形容办事效率极高,今多写作“咄嗟立办”,已成为形容迅速响应的经典表达。

“咄”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解说

在传统经典文献中,“咄”字频繁出现于诸子百家、史传笔记与诗词歌赋之中,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文化信息。《说文解字》作为最早的系统性字书,将其定义为“相调也”,揭示了其最初的人际互动功能——可能是玩笑式的调笑,也可能隐含讽刺意味。到了《广韵》,其释义演变为“呵也”,明确了其作为斥责之词的功能定位。

《战国策》中有“呴籍叱咄”一句,描绘战场之上将领怒吼指挥的情景,“咄”在此处与“叱”并列,共同构成威严命令的语言符号,展现出军事统帅的权威与魄力。而在《前汉书·东方朔传》中,东方朔面对权贵时脱口而出“咄!口无毛”,不仅体现其伶牙俐齿,更折射出汉代士人以诙谐应对权力的文化风气。

值得一提的是,《后汉书·严光传》记载光武帝探望隐士严子陵时抚其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耶?”此处“咄咄”并非责骂,而是充满惋惜与关切的呼唤,展现了君臣之间超越等级的情感交流。同样,《晋书·殷浩传》中“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描述了一位失意官员在纸上反复书写此四字的情景,成为后世形容不可思议之事的典故来源。

此外,《康熙字典》引用《寰宇记》提到“咄泉”之名,称人至泉边大声呼喊“咄”,泉水便会喷涌加剧,小叫则涌少,大叫则涌多,极具神秘色彩。此传说虽未必属实,却反映了古人将语言力量神圣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某些特定发音能够影响自然现象,体现出“言灵信仰”的遗存。

与“咄”字相关的诗词内容赏析

尽管“咄”字本身较少独立出现在诗歌标题中,但它作为语气助词或情感爆发点,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尤其多用于抒发愤懑、感慨或警醒之情。唐代诗人王勃在《上刘右相书》中写道:“顾盼可以荡川岳,咄嗟可以降雷雨。”此处“咄嗟”二字连用,极言人才之卓越,仅凭一声号令即可撼动天地,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宋代苏辙在《香山赋》中吟咏:“母令东坡,闻我而咄。奉持香山,稽首仙释。”其中“咄”字出现在梦境般的场景中,仿佛兄长苏轼听到弟弟述志后发出的一声轻叹或提醒,充满了亲情间的微妙互动与精神共鸣。这里的“咄”不再是粗暴的呵斥,而是一种深沉的回应,蕴含着关切与期许。

明代高启曾有诗句:“咄哉世上人,营营竟何益。”以“咄哉”开篇,直抒胸臆,表达对世俗奔波者的批评与反思,语气峻烈,发人深省。此类用法延续了先秦以来“咄”作为警示性叹词的传统,赋予诗歌更强的思想张力。

清代龚自珍亦善用此类激越词汇,在其《己亥杂诗》中虽未直接使用“咄”,但风格相近,可见此类语气词对中国文人表达愤世嫉俗情绪的重要作用。总体而言,“咄”在诗词中往往扮演着“破题之音”的角色,以其突如其来的声响打破平静,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与“咄”字相关的成语汇总

“咄”字虽单独使用频率不高,但其参与构成的成语却极为经典且流传广泛,主要集中在“咄咄”这一叠词形式上。以下是几个典型成语及其释义:

  • 咄咄逼人:原指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后也引申为形势发展迅猛,令人感到压力巨大。例句:“时论咄咄逼人,一身利害不足言。”(宋·朱熹)
  • 咄咄怪事:形容极其离奇、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源自《晋书·殷浩传》中“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表达对命运无常的感叹。
  • 咄嗟立办:形容事情立即就能办好,效率极高。原指主人一声令下,仆人瞬间完成任务,现多用于形容执行力强。
  • 咄嗟之间:指极短的时间内,同“霎时间”。如“咄嗟可以降雷雨”,形容变化迅速。
  • 咄嗟便办:与“咄嗟立办”同义,强调办事快捷,无需拖延。

这些成语大多源自历史典故,经过长期使用已融入日常语言,成为汉语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保留了“咄”字原有的语气强度,还拓展了其在逻辑推理与社会评论方面的应用空间。

“咄”字组词示例(共20个)

  1. 咄咄
  2. 咄咄逼人
  3. 咄咄怪事
  4. 咄嗟
  5. 咄嗟立办
  6. 咄嗟便办
  7. 咄嗟之间
  8. 咄骂
  9. 咄责
  10. 咄叱
  11. 咄啐
  12. 咄然
  13. 咄尔
  14. 咄呼
  15. 咄诺
  16. 咄嗟可办
  17. 咄嗟可成
  18. 咄嗟可就
  19. 咄嗟可至
  20. 咄嗟可决

以上词语涵盖了“咄”在不同语境下的搭配可能性,既有固定成语,也有可扩展的合成词形式,展示了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潜在构词能力。

文章总结

“咄”字虽仅有八画,却承载着深厚的语言文化内涵。它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从口、出声,本义为呵叱之声,广泛见于古代典籍之中,既是口语中表达情绪的利器,也是文学修辞中营造氛围的重要工具。其读音 duō 清脆有力,五行属火,象征着热情、主动与不容忽视的存在感。

在起名方面,“咄”因语义偏激而不常用于人名,但在特定语境下仍可作为彰显个性、强调表达力的选择。其所衍生的成语如“咄咄逼人”“咄咄怪事”“咄嗟立办”等,已成为汉语中的高频表达,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语言习惯。

通过《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权威文献的解读,我们得以窥见“咄”字从最初的人际调侃,逐步演化为斥责、惊诧乃至高效执行的多重象征意义。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叹词,更是一面映照社会心理与文化变迁的镜子。

综上所述,“咄”字虽小,意蕴深远。无论是用于学术研究、文学创作,还是语言教学与姓名策划,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审慎对待。掌握这样一个充满能量的汉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文的节奏、力度与情感表达的艺术。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