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貀字的含义解析,貀字组词典故,貀字诗词解读

貀字的含义解析,貀字组词典故,貀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20 更新日期: 2025-09-24 05:59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貀”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字,属于古代汉语中用于描述特定动物的专有名词。从字形结构来看,“貀”由“豸”与“出”组成,虽未明确标示偏旁部首,但其主体部分“豸”在《康熙字典》中被归为【豸字部】,这一部首多与走兽类动物相关,如豹、貉、豺等,因此可推断“貀”亦属兽类名称。

根据《说文解字》及《尔雅·释兽》等古籍记载,“貀”是一种传说中的异兽,其具体形态众说纷纭,有言其似狗而带豹纹、有角;亦有称其状如虎而黑色、无前足;还有说法认为它头部似犬、身体似鹿、尾如鱼,甚至非鱼非兽非狗,极为神秘。可见此字所指并非现实常见之物,而是融合多种动物特征的神话或地方性奇兽。

由于“貀”字极少用于现代汉语日常表达,也不见于常用词汇或成语之中,其主要功能仍停留在古籍文献的记录层面,具有较强的学术和考据价值。作为汉字体系中的一环,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想象,并通过文字形式将这些奇异生物留存下来,成为研究古代地理、民俗与语言的重要线索。

“貀”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貀”字的普通话拼音为 duò,但在古音系统中另有不同读法。据《康熙字典》引述,《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均注音为“女滑切”,音同“肭”(nà),另在《集韵》中又有“当没切”音“咄”(duō),以及“女骨切”音“䖦”(nuò)。由此可见,“貀”在古代存在多音现象,现代则以“duò”为主流读音。

关于该字的五行属性,在传统姓名学中通常依据字形结构、笔画数或所属部首来判定。然而“貀”字并无明确偏旁归属,且不在常用五行分类体系内。若依“豸”部考量,此类字多与“金”行关联(因猛兽象征刚毅果断,对应西方金德);若按六画笔画总数论,则“6”属“水”行(按五格剖象法:1、2为木,3、4为火,5、6为土,7、8为金,9、0为水),然此处6画反属“土”行。但由于此字极其生僻,未列入常规姓名用字范畴,故其五行归属并无统一标准,一般不用于五行补缺命名实践。

“貀”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将“貀”字用于人名极为罕见,几乎不见于历代典籍、文学作品或现代户籍数据中。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其字义指向一种形态模糊、甚至带有怪异色彩的传说兽类,缺乏正面象征意义;另一方面,该字读音冷僻,书写复杂,不利于交流传播,不符合起名所需“易读、易写、寓意吉祥”的基本原则。

若强行用于取名,需谨慎考虑其文化内涵。“貀”作为一种能捕鼠、猎豺的猛兽,在某些语境下或可引申为“勇猛善战”“机敏果敢”之意,尤其在边疆民族记载中曾与“骨貀”并提,或具异域风情色彩。但从整体来看,因其形象不确定、来源混乱,且常出现于志怪、方物之书,易令人联想到妖异、非常规之物,故不宜作为正式名字使用。

此外,在命理学角度,“貀”字既无明确五行定位,又无吉凶数理支撑,难以配合八字进行精准补益。因此,尽管汉字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独特历史背景,但“貀”并不适合作为人名用字,更适宜保留在学术研究或古籍整理领域。

“貀”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据《康熙字典》记载,“貀”收录于〈酉集中〉【豸字部】,页码为1200第25。其音韵标注包括:女滑切,音肭,即读作“nà”;另有《集韵》补充“当没切,音咄”(duō)与“女骨切,音䖦”(nuò),表明该字在古代存在多重发音。

释义方面,《尔雅·释兽》称:“貀,无前前足。” 注曰:晋太康七年,召陵扶夷县捕获一兽,形似狗而有豹纹,头上生角,仅有两前足,被认为即为此类。另有说法称“貀似虎而黑,无两足”,进一步强化其神秘兽类的形象。

《说文解字》提及:“汉律,能捕豺貀,购百钱。” 说明在汉代法律中已有悬赏捕捉“豺貀”的规定,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此类野兽的实际认知与防范态度。

其他史料也提供了多样信息:
- 《唐书·回鹘传》记黠戛斯地区产“野马、骨貀”;
- 《异物志》称“貀出朝鲜,似狸,苍黑色,无前两足,能捕鼠”;
- 陈藏器指出“骨豽兽出西方突厥国,似狐而大,长尾”;
- 《临海志》描述其“状如鹿形,头似狗,出东海水中”;
- 宋代医家寇宗奭则说今登莱州所出者,“状非狗非兽非鱼,前脚似兽,尾即鱼,身有短青白毛,毛有黑点”,并推测“膃肭脐”(海狗肾)即是“貀外肾”。

综上所述,《康熙字典》对“貀”的解释汇集了自先秦至宋代的多种文献资料,展现了古人对该动物的认知演变过程——从单纯描述外形到结合医药、地理、法律等多维度记录,体现出汉字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是历史文化的信息载体。

“貀”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貀”字多次出现于经史子集之中,尤以训诂类与博物志类书籍最为集中。

《尔雅·释兽》作为最早的动植物词典,明确提出:“貀,无前前足。” 这是关于“貀”最原始的定义之一,强调其肢体残缺或特化的生理特征。晋代郭璞注进一步举例说明:“晋太康七年,召陵扶夷县槛得一兽,似狗豹文,有角两前足”,说明当时确有实物上报朝廷,引发学者关注。

《说文解字》许慎云:“汉律,能捕豺貀,购百钱。” 此句虽简,却揭示了“貀”在现实社会中的存在感——它被视为有害动物,政府鼓励民众捕杀,并给予经济奖励。这表明“貀”不仅存在于文字描述中,也可能真实活动于汉代边地山林之间。

《集韵》作为宋代重要的音韵学著作,收录了“貀”字的不同读音:“当没切,音咄”、“女骨切,音䖦”,显示该字在方言或时代变迁中产生了语音分化。同时,《集韵》注明“义同”,说明无论读何音,其所指对象一致。

此外,《唐书》《异物志》《临海志》等地理风物志书中,均提到“貀”或“骨貀”的产地与习性,涉及朝鲜、东海、突厥等地,说明其分布范围广泛,可能泛指一类生活在北方或沿海地区的珍奇异兽。这类记载虽带有传闻色彩,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寇宗奭提出“膃肭脐即貀外肾”的观点,将“貀”与药材联系起来,或将“貀”等同于今日所说的海狗或海豹类动物。这种医学视角的解读,为“貀”的真实身份提供了新的推测方向。

“貀”字有什么诗词内容

目前可查的中国古代诗歌文献中,尚未发现直接使用“貀”字的诗句。无论是《全唐诗》《宋词三百首》还是明清诗集,均无“貀”字入韵或构句的实例。这与其字义冷僻、使用频率极低密切相关。

由于“貀”不属于常见意象(如龙、虎、鹤、梅等),不具备象征高洁、英勇或隐逸的文化符号功能,因此未能进入诗人常用的修辞系统。同时,其形象复杂不定,或似狗、或似虎、或似鱼,缺乏统一稳定的视觉联想,难以激发创作灵感。

虽然个别方志或笔记中提及“貀”出现在边塞或海岛环境,理论上可作为边地奇观描写的素材,但实际并未见诸任何题咏之作。可以判断,“貀”字在中国古典诗词领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未曾参与文学审美建构。

未来若有人尝试以“貀”为主题进行复古风格创作,或可将其塑造为“幽海异兽”“上古遗种”之类的奇幻意象,赋予神秘、孤绝、原始的生命气质,从而拓展汉字在当代文艺表达中的边界。

和“貀”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经过全面检索古今汉语成语数据库,目前**没有**任何一条成语包含“貀”字,也没有以“貀”开头或结尾的固定搭配。该字完全缺席于成语系统之中。

原因如下:
- “貀”为生僻字,公众认知度极低;
- 其含义局限于古代兽名,不具备抽象化、比喻化的潜力;
- 未进入日常口语或书面常用语体系;
- 缺乏典型故事背景或历史典故支撑,无法形成成语来源。

相比之下,同属【豸】部的“豹”“豺”“貊”等字均有若干成语,如“管中窥豹”“豺狼当道”“荒蛮貊之地”,皆因这些动物具有鲜明性格特征和社会隐喻意义。而“貀”因形象模糊、用途狭窄,未能发展出类似的语用生态。

因此,截至目前,与“貀”有关的成语数量为零。若有需要,读者可通过专业工具搜索“包含‘貀’字的词语”或“以‘貀’打头的词语接龙”,但预计结果仍将为空。

“貀”字组词(20个词)

由于“貀”字极为冷僻,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参与构词,以下列出的词语主要来源于古籍、专有名词或假设性组合,供参考:

  1. 貀兽
  2. 貀类
  3. 貀形
  4. 貀貌
  5. 貀迹
  6. 貀影
  7. 貀怪
  8. 貀物
  9. 貀种
  10. 貀畜
  11. 骨貀
  12. 海貀
  13. 山貀
  14. 野貀
  15. 北貀
  16. 东貀
  17. 貀首
  18. 貀身
  19. 貀尾
  20. 貀息

需特别说明:以上多数词汇属仿古造词或逻辑推导而成,并非真实存在的固定词组。其中仅“骨貀”见于《唐书·回鹘传》,其余均为基于字义的扩展想象,不可用于正式文本写作。

最后的文章总结

“貀”是一个极具历史深度却又极度边缘化的汉字。它承载着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与记录,凝聚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跨越千年的文献记忆。作为一个表示神秘兽类的专字,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博物学的发展轨迹,也反映了语言与自然认知之间的互动关系。

然而,受限于其形象的不确定性、读音的多样性以及使用的局限性,“貀”未能进入主流语言体系。它既不出现在诗词歌赋中,也未参与成语构建,更少用于人名命名。在现代社会,“貀”几乎只存在于古籍研究、汉字考据或极少数姓名学爱好者的视野之内。

尽管如此,每一个汉字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片段。“貀”虽小,却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神话、地理志怪与语言演变的大门。它的存在提醒我们:汉字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活化石,值得我们在数字化时代继续守护与探究。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了解“貀”这样的冷僻字,不仅能拓宽语文知识面,更能增强对汉字系统丰富性的认识。而对于研究者来说,它或许正是解开某一历史谜题的关键钥匙。汉字之美,正在于其广博与深邃,哪怕一字,亦可成章。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