陊字的含义解析,陊字组词典故,陊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陊”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字,其本义与自然现象和事物状态的变化密切相关。根据字典释义,“陊”(duò)的基本含义包括:崩塌、坠落、落入或陷进某处、败坏以及破败等。这些词义多带有消极色彩,描述的是物体或结构从稳定状态向不稳定甚至毁灭状态转变的过程。
例如,在地形变化中,“陊”可指山体崩塌或岩石坠落;在抽象意义上,则可用于形容道德、制度或局势的败坏与衰败。这一字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动态变化的观察,也体现了他们将物理现象引申至社会与人生哲理的思维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陊”的使用频率极低,现代汉语中几乎不见于日常用语,更多出现在古籍文献或特定语境之中。因此,它在当代语言中的实际功能较弱,但在研究古代文本、理解文言表达方面仍具价值。
“陊”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陊”字的拼音为 duò,属去声(第四声),发音沉稳有力,带有下坠感,与其“崩塌”“坠落”的核心意义相呼应。该字共有 11画,结构上属于左右结构,左部为“阝”(阜部),右部为“多”,整体形声兼会意。
关于五行归属,由于“陊”字未被广泛纳入传统姓名学常用字库,且无明确典籍记载其五行属性,因此无法直接确定其五行。但从构字角度分析:左部“阝”(阜)代表土山、高地,属“土”行;右部“多”虽非典型五行部件,但若以音义联想,“多”有积聚之意,亦可归于“土”所象征的承载与积累之性。故综合判断,“陊”字可能倾向于 五行属土。
然而需强调,此推断仅为基于字形结构的合理推测,并非权威定论。在正式命理取名中,应慎用此类冷僻字,以免产生误解或不利影响。
“陊”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从命名角度来看,“陊”字并不适合作为人名用字。原因在于其字义多含负面意涵,如“崩塌”“败坏”“破败”等,皆为不吉之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名字承载着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追求吉祥、兴旺、健康、成功等正面寓意,而“陊”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进一步而言,名字不仅是个人身份的标识,也被认为会影响一个人的运势与心理暗示。使用具有“坠落”“毁坏”含义的字,容易引发他人误解,甚至带来不必要的负面联想。此外,由于“陊”字极为生僻,识读困难,会导致交流障碍,影响社会交往。
因此,尽管“陊”在构字上有一定规律可循,但从实用性、文化习惯及心理感知角度出发,不建议将其用于起名。若追求独特性,亦应选择既有文化底蕴又寓意积极的替代字。
“陊”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记载,“陊”字收录于〈戌集中〉【阜字部】,页码为1349第06。其注音多样,体现出古今语音演变的特点:
- 【廣韻】徒可切,【集韻】待可切,音舵:表示读作“duò”,与“舵”同音,强调其“下坂貌”(下坡的样子)和“落也”(坠落)之意。
- 【唐韻】徒果切,【集韻】杜果切,音垜:另一读音接近“duò”或“duǒ”,释义为“亦落也”,并指出“俗作墮,非”,即民间常写作“堕”,但并非正体。
- 【廣韻】池爾切,【集韻】丈爾切,音豸:又一异读,释义为“山𨹹也”,即山间小路或斜坡,显示其地理相关用法。
字义方面,《玉篇》称“壞也”(坏也),《說文》亦载“亦落也”。可见“陊”的核心语义始终围绕“坠落”“损坏”展开。另提及其可通“阤”“陀”“隓”“𡐦”等字,说明其在古文中存在多种异体写法,属于同源分化字。
值得一提的是,《于逖·聞奇錄》中有两则故事提及“陊”:一是徐知业游天台山时,岩上石盘欲陊,空中有声警告;二是杨集收复睦州途中,巨石突然陊下。这两个例子生动展现了“陊”作为动词“崩落”的具体应用场景,增强了字义的形象性和历史实感。
“陊”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从中国古代语言学经典来看,“陊”字在多部重要辞书中有不同程度的收录与阐释:
《說文解字》虽未直接收录“陊”,但在相关引注中提到:“亦落也。”这表明许慎时代已有此字或其前身存在,且意义明确指向“坠落”。同时注明“俗作墮,非”,说明当时已有将“陊”误写为“堕”的现象,反映出文字流变过程中正俗之辨的问题。
《廣韻》与《集韻》则系统记录了“陊”的多个读音与义项。前者释为“下坂貌”“落也”“山𨹹也”,后者补充“本作阤。亦作陀”,揭示其与“阤”“陀”之间的通假关系。这种互通现象常见于地形描述类词汇,如“陂陀”即倾斜不平之地,“陊”亦可视为此类地貌的动态表现——正在崩塌或滑落的状态。
《玉篇》简洁地定义为“壞也”,突出其“败坏”“破损”的抽象含义,使“陊”不仅限于物理层面的崩塌,还可引申至精神、制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衰颓。
综上所述,“陊”在古典文献中是一个兼具形象性与抽象性的动词性汉字,既可用于描写自然景观的剧烈变动,也可借喻人事兴衰,具有较强的文学表现力。
“陊”字有什么诗词内容
目前可考的古代诗词作品中,尚未发现明确使用“陊”字的诗句。这主要因其为生僻字,且语义偏重负面,不符合诗歌追求意境优美、情感升华的审美取向。诗人通常选用更具美感或象征意义的字来表达“坠落”“崩塌”之意,如“堕”“落”“陨”“倾”“摧”等。
然而,在志怪小说与笔记体文献中,“陊”却有真实出现。如唐代于逖《聞奇錄》所述:“巖上石盤欲陊……回身乃落,震地堛然”,以及“忽一大石盤陊下”,这两处描写极具画面感,营造出惊险紧张的氛围,堪称早期“灾难场景”的文学雏形。
虽然未入诗家之眼,但此类叙述展示了“陊”在叙事文体中的表现潜力。若未来有创作者欲描绘山崩地裂、命运逆转等宏大主题,或许可重新发掘“陊”字的戏剧张力,赋予其新的文学生命。
和“陊”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经查阅各类成语词典及语料库,目前**没有以“陊”字为核心的成语**,也未见包含“陊”字的固定搭配或惯用语。这与其极端生僻的使用现状密切相关。
常见的表示“崩塌”“坠落”“败坏”意义的成语多采用其他近义字,例如:
- 山崩地陊 —— 虽看似合理,实则标准成语为“山崩地裂”或“山崩地塌”,并无“山崩地陊”之说。
- 堕云雾中 —— 用“堕”而非“陊”。
- 颓垣败壁 —— 表达“破败”之意,但不用“陊”。
因此可以断言:**“陊”字目前无任何成语关联**。若进行成语接龙游戏,也无法以“陊”开头组成合法成语。这也再次印证了该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边缘地位。
“陊”字组词(20个词)
由于“陊”字极为冷僻,现代汉语中基本不参与构词。以下列出的是基于其本义模拟生成的可能组合,部分参考古文用法,仅供学术探讨,**绝大多数并非真实存在的词语**:
- 陊塌(崩塌)
- 陊落(坠落)
- 陊毁(毁坏)
- 陊败(败坏)
- 陊破(破败)
- 岩陊(岩石崩落)
- 山陊(山体滑坡)
- 石陊(石头掉落)
- 地陊(地面塌陷)
- 陊陷(陷入、塌陷)
- 陊坠(下坠)
- 陊损(损坏)
- 陊坏(败坏)
- 陊裂(开裂塌陷)
- 陊毁(毁坏)
- 陊崩(崩塌)
- 陊颓(衰颓)
- 陊堕(同“堕”,下落)
- 陊𬯎(𬯎通“颓”,衰败)
- 陊阤(同“阤”,山坡倾斜)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多数词汇为构拟而成,仅用于展示“陊”字可能的语言延展性,**实际语言环境中极少或从未使用**。
最后的文章总结
“陊”是一个古老而冷僻的汉字,读音为 duò,共11画,属左右结构,左为“阝”(阜部),右为“多”。其核心意义集中于“崩塌”“坠落”“败坏”“破败”等方面,语义倾向消极,多用于描述自然物体的失稳状态或抽象事物的衰亡过程。
在《康熙字典》《廣韻》《集韻》《玉篇》《說文》等古籍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显示出其在古代曾有一定使用基础,尤其在地形描述和志怪文学中有所体现。但它始终未能进入主流词汇体系,未形成任何成语,也极少参与现代组词。
从姓名学角度看,“陊”因含义不吉、字形生僻、读音沉重,**完全不适合作为人名用字**。家长在为孩子取名时应避免使用此类带有负面联想的冷门字。
总体而言,“陊”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汉字研究、古文阅读与语言演化分析领域。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了解其存在即可,无需深入掌握或应用。它的沉默,恰是中国文字浩瀚长河中无数边缘字符的命运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