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字的含义解析,堕字组词典故,堕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堕”是一个形声字,从“土”部,声旁为“隋”。其甲骨文的字形颇具象形意味:右边是“阜”(fù),表示陡峭的山坡或城墙;左边则是一个倒置的人形,象征着人从高处坠落。整体构成会意兼形声结构,形象地传达出“从高处掉落、毁坏”的原始含义。
根据《说文解字》解释:“堕,败城阜曰堕”,即指城墙或山体崩塌、毁坏之意。这一本义贯穿于古代文献中,如《尚书·益稷》中的“万事堕哉”,描述的是政事荒废、国家衰败的情景。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堕名城,杀豪杰”,生动描绘了秦统一过程中摧毁六国坚固城池的历史画面。
随着语言的发展,“堕”的意义逐渐扩展,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坠落”“跌落”,还引申为抽象意义上的“衰败”“堕落”,如道德层面的堕落、精神上的懈怠等。此外,“堕”也通假为“惰”,表示懒散、怠慢之意,进一步丰富了其语义层次。
因此,“堕”不仅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表达,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伦理与哲学思考,是中国文字中极具文化深度的一个字。
“堕”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堕”字的标准普通话读音为 duò,属去声(第四声)。在现代汉语中,这是其最常见且主要的发音。值得注意的是,“堕”还有一个古音读作 huī,此音多见于先秦典籍,常用于表示“毁坏”之义,与“隳”字相通,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堕军实而长寇仇”即为此例。
从汉字结构来看,“堕”属于“土”部,共11画,笔顺为:横折钩、竖、横、撇、竖、横折、横、横、横、竖、横。其偏旁“土”不仅是表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定了它在五行归类中的属性。
按照传统汉字五行理论,“堕”因以“土”为部首,故五行属土。在命理学与姓名学中,五行属土的字通常被认为具有稳重、包容、承载的特性。然而,“堕”虽属土,但其字义偏向负面,如坠落、败坏、荒废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整体格局谨慎使用。
综合而言,“堕”字音duò,五行属土,结构清晰,意义深远,既反映物质世界的崩塌,也映射精神领域的沉沦,是一个兼具音韵美感与哲理内涵的汉字。
“堕”字在起名中的解析与意义
在中国传统姓名学中,名字不仅要讲究音律和谐、书写美观,更要注重字义吉祥、五行平衡。“堕”字虽然结构完整、笔画匀称,但从字义角度来看,并不适合用于人名。
首先,“堕”的核心含义是“坠落”“毁坏”“败坏”,如《说文》所言“败城阜曰堕”,直接指向一种消极、破坏性的状态。用于人名之中容易产生负面联想,不利于个人形象的塑造与心理暗示的正向引导。
其次,“堕”有通“惰”之用,表示懒散、懈怠,如《管子·形势》中“臣下堕而不忠”,强调的是不忠不勤的状态。若将此字用于名字,可能被解读为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显然不符合家长对孩子“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期望。
再者,尽管“堕”五行属土,在五行缺土的情况下理论上可作补益之用,但由于其强烈的负面语义色彩,远大于五行调和的作用。命名时宁可选用其他意义正面的土属性字,如“坤”“培”“城”“垣”等,既补五行又寓吉祥。
综上所述,“堕”字因其贬义浓厚,不适宜作为名字使用。即使出于特殊文化或艺术考量偶尔出现,也应极为慎重,避免带来误解或不良影响。
“堕”字字典详释
根据《汉语大字典》及《康熙字典》等权威工具书,“堕”字的基本信息如下:
- 汉字:堕
- 繁体:墮
- 部首:土
- 笔画数:11
- 结构类型:左右结构
- 五笔编码:BDEG
- 郑码:YGQB
- Unicode:U+5815
- GB2312:B6E9
“堕”为形声字,左形右声,形旁为“土”,声旁为“隋”。本义为毁坏、崩塌,特指城墙或山体的倒塌。后引申为物体自高处落下,如“堕马”“堕胎”“飞机堕海”等,均含有失控、意外坠落之意。
此外,“堕”还有以下几种重要引申义:
- 脱落:如“堕齿”(掉牙)、“堕发”(脱发),表示身体某部分自然或非正常脱离。
- 荒废:古音读huī时,通“隳”,意为废弃、毁弃,如“堕业”“堕成法”,指学业或制度遭到破坏。
- 懈怠:通“惰”,表示懒惰、不敬,如《淮南子》中“动无堕容”,形容举止庄重,毫无懈怠之态。
在词性上,“堕”可作动词、形容词,常见于文言文中。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成语或固定搭配,如“堕落”“堕马”“堕胎”等,使用范围有限且语义偏负面。
中国古典文献中的“堕”字解说
在古代经典中,“堕”字频繁出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哲学意涵。
《说文解字》曰:“堕,败城阜曰堕。”许慎明确指出其本义为城墙或山丘的崩塌,是一种物理性的毁灭行为。这一定义奠定了“堕”字的基础语义——破坏、坠落。
《尚书·益稷》云:“万事堕哉!”此处“堕”意为荒废、败坏,形容天下政事废弛,社会秩序瓦解,反映出古人对治国失道的深切忧虑。
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这里的“堕”是主动摧毁之意,展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消除六国抵抗力量的政治手段,具有强烈的历史批判色彩。
《汉书·刑法志》载:“周道衰,法度堕。”说明礼乐制度崩坏、法律松弛,社会由盛转衰的过程。“堕”在此处象征着文明秩序的瓦解。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述战事:“敌人纷堕如落叶。”以“堕”形容敌军纷纷坠落战场,形象而悲壮,凸显战争的残酷。
值得一提的是,《管子·形势》中“臣下堕而不忠”一句,将“堕”通假为“惰”,揭示了官僚体系中懒政怠政的问题,体现了古代政治思想中对官员操守的要求。
综观诸典,“堕”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社会变迁、道德滑坡、政治腐败的象征符号,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与“堕”相关的诗词内容
虽然“堕”字在诗词中并不常见,但在一些描写战争、离别、哀伤情境的作品中仍有所体现,往往带有悲凉、衰败的意境。
唐代诗人杜甫在《兵车行》中虽未直接使用“堕”字,但“哭声直上干云霄”“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等句,暗合“堕”的悲剧氛围——生命如草木般凋零坠落,无法自主。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有“黑云压城城欲摧”,其中“摧”与“堕”意义相近,皆指城池即将崩塌,渲染出大战前的紧张与绝望。
宋代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虽无“堕”字,却表达了理想破灭、年华堕落的无奈之情,情感基调与“堕”高度契合。
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有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落红”即花瓣坠落,正是“堕”的诗意表达,赋予“堕落”以转化重生的新意,突破了传统贬义,展现出哲思之美。
由此可见,“堕”虽少直接入诗,但其所代表的“坠落”“消逝”“衰败”等意象,广泛存在于古典诗歌的情感内核之中,成为表达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重要载体。
与“堕”相关的成语
“堕”字参与构成的成语不多,但每一个都极具表现力,多用于批评道德滑坡或事物衰败的现象。
- 堕甑不顾:出自《后汉书·郭泰传》,原意是饭锅掉了也不回头去看,比喻对已经发生的事不再惋惜,引申为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 堕云雾中:形容人迷惑不解,如同置身云雾之中,不知所措。
- 堕裀席:指沉迷享乐、生活奢靡,现已罕用。
- 堕泪碑:源自羊祜故事,百姓因其德政而立碑,望之者莫不流涕,又称“堕泪碑”,虽含“堕”字,但此处“堕”为“落”义,属褒义用法。
- 堕肢体:出自《庄子》,指摒弃形骸,追求精神自由,属哲学语境下的特殊用法。
- 堕马髻:古代女子发式名,因形似堕马状得名,现仅存于文献。
- 堕高岸:比喻地位骤降,命运逆转。
- 堕节:丧失气节,多用于批评背叛行为。
- 堕突:毁坏冲击,见于古文。
- 堕业:荒废学业或事业。
这些成语大多源自典籍,语义凝练,富有文化底蕴,虽使用频率不高,但在特定语境下仍具表现力。
“堕”字组词(20个)
- 堕落
- 堕马
- 堕胎
- 堕地
- 堕海
- 堕毁
- 堕废
- 堕罪
- 堕局
- 堕睫
- 堕坠
- 堕颠
- 堕指
- 堕角
- 堕楼
- 堕云雾中
- 堕成
- 堕业
- 堕圮
- 堕突
以上词汇涵盖了“堕”在现代汉语中的主要用法,既有日常口语中的“堕胎”“堕马”,也有文学性强的“堕云雾中”“堕睫”,以及古文中常见的“堕业”“堕圮”等。这些词语共同构建了“堕”字的意义网络,体现其多义性与文化厚度。
文章总结
“堕”字虽不常用,却是一个极具思想深度的汉字。它从甲骨文时期就以鲜明的形象表达了“坠落”“毁坏”的本义,历经千年演变,衍生出“荒废”“懈怠”“败坏”等多种引申义,并在古典文献中频繁出现,承载着历史兴衰、道德评判与人生哲思。
其读音为duò,五行属土,结构清晰,但因字义多为负面,不宜用于人名。在成语与组词中,“堕”多与消极状态相关联,如“堕落”“堕胎”“堕马”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与情感色彩。
尽管“堕”本身寓意不佳,但它提醒人们警惕精神的沉沦、理想的破灭与制度的崩塌,具有强烈的警世作用。正如“堕甑不顾”所启示的:面对不可挽回之事,不必过度惋惜;而更重要的,是在尚未“堕”之前,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通过对“堕”字的全面解析,我们不仅能理解一个汉字的形音义演变,更能从中窥见中华文化的深邃智慧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