禂字的含义解析,禂字组词典故,禂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的文字体系之一,承载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智慧与历史。每一个汉字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自然观念与社会伦理。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汉字在演变中不断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禂”字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但在古代文化中却有着独特的意义。它是一个与祭祀、祈愿相关的字,主要表示古代人们在农业生产与畜牧活动中对牲畜健康的祈求。其读音为“dǎo”,属于平声字,在五行属性上,因“示”部与祭祀、神明相关,常被归为“火”行,象征光明、敬虔与沟通天地的力量。
“禂”字用于起名时,具有祈愿平安、健康、丰收的寓意。它适合用于表达家庭对子女健康成长、事业顺利发展的美好祝愿,尤其适合有农业、畜牧、宗教背景或注重传统文化的家庭。名字中若出现“禂”字,不仅能体现家族的文化底蕴,也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祈福之意。
根据《康熙字典》记载,“禂”字属“午集下”,在“示字部”中,位于第844页第11列。其注音为“都皓切”,读音为“dǎo”,并与“禱”字通用。《说文解字》释其为“禱牲馬祭也”,即指为牲畜、马匹举行的祈祷仪式。《周礼·春官》中记载“甸祝禂牲禂馬,皆掌其祝號”,说明“禂”是专门负责牲畜祭祀的祝祷人员所掌管的仪式。杜子春注释为“禂,禱也”,即祈求马匹无疾、田猎多获之意。而郑康成则提出不同见解,认为“禂”应读作“追輸切”,意为使牲畜肥大健壮,虽未强调祈祷之意,但亦与农业祈福密切相关。
在古典文献中,“禂”字多次出现在《诗经·小雅》中,“旣伯旣禱”一句表明古人将马祖伯作为神祇进行祭祀,以求马匹强健、田猎丰收。《疏》中也提到“爲田而禱馬祖,求馬强健”,说明当时社会对马匹的依赖与敬重,以及通过祭祀来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信仰体系。《集韵》《韵会》中也将“禂”解释为“刀號切,音到”,义同,或写作“䮻”“𩤫”,可见其在不同地区或时期的书写形式有所变化。
虽然“禂”字在古诗词中并非频繁出现,但其象征意义深远。古人通过祭祷以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体现了农业社会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在《周礼》《诗经》等经典中,都可窥见“禂”字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与“禂”字相关的成语较少见,可能因其使用频率较低所致。但仍可通过引申意义理解其内涵,如“祷告神明”“祈福纳祥”等成语虽不直接包含“禂”字,但与其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禂”字的组词主要包括:
1. 禱禂
2. 祈禂
3. 禂牲
4. 禂馬
5. 禂祭
6. 禂祀
7. 禂祝
8. 禂号
9. 禂祷
10. 禂祈
11. 禂福
12. 禂愿
13. 禂仪
14. 禂典
15. 禂仪之礼
16. 禂祝之辞
17. 禂祝之语
18. 禂祝之文
19. 禂祝之章
20. 禂祝之仪
总结来看,“禂”字虽不常见于现代汉语中,但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代表了古人对自然、牲畜、农业的敬仰与依赖,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人与天地和谐共生的理念。在起名中使用“禂”字,既能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能寄托家人对子女健康成长、生活富足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