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文字意义
颤(chàn):
“颤”是一个汉字,其本义为物体振动或发抖。具体解释如下:
- 颤抖,发抖:如“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范进中举》。
- 物体振动:指物体由于外力或其他原因而产生波动。
- 通“惮”,惧怕,惊恐:如“越国之士,可谓颤矣。”——《墨子·兼爱下》。
“颤”字的现代用法包括:颤动、颤抖、颤悠等,表示物体或情感上的不稳定状态。
二、“颤”字读音和五行
1. 读音:
- 颤(chàn):用于描述轻微的震动或发抖。
- 颤(zhàn):用于表达极度害怕时的状态。
2. 五行属性:
“颤”字五行属火,因其部首为“页”,与头部相关联,而头部在五行中常归于火。
三、“颤”字用来起名的意义
“颤”字在名字中的象征意义:
虽然“颤”字本身带有不安定的感觉,但在某些特定场合中可以用来寓意敏感、灵动或者具有生命力的性格特质。例如,使用“颤”作为名字的一部分时,可能希望赋予人一种灵活、机敏且富有情感波动的形象。
然而,在实际命名中,“颤”并不常见,因为其含义容易引发误解,因此需谨慎选择。
四、“颤”字字典说明
1. 基本信息:
- 部首:页
- 总笔画:19
- 拼音:chàn 或 zhàn
- 英文翻译:quiver, tremble
2. 详细解释:
- 颤 chàn:振动,如“振动~动”。
- 颤 zhàn:发抖,极其害怕,如“~栗”。
- 颤 shān:鼻通能辨气味。
3. 其他含义:
- 颤动:急促而频繁地振动。
- 颤抖:颤动;发抖。
- 颤悠:形容摇晃不定的样子。
五、“颤”字在中国古典解说
1. 文辞:
“颤”在古代文献中多指恐惧或身体的不自主动作。例如,《墨子·兼爱下》提到:“越国之士,可谓颤矣。”这里的“颤”即表示因恐惧而产生的战栗。
2. 集韵:
集韵中将“颤”归类为形声字,从“页”,“亶”声,意指头部摇动不定。
3.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未直接收录“颤”字,但可以通过其繁体字“顫”追溯至对头部动作的描绘。
六、“颤”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以下是一些包含“颤”字的诗句: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中虽未直接提及“颤”,但通过描写秋风凛冽下的悲凉情境,可引申出“颤抖”的感受。
-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诗中的“轻雷动”暗含了类似“颤动”的自然现象。
七、“颤”字相关的成语
以下是一些包含“颤”字的成语:
- 颤颤巍巍:形容极不稳固,摇摇欲坠的样子。
- 胆颤心惊:形容极度害怕,惶恐不安。
- 战颤兢兢:形容小心谨慎,恐惧不安。
八、“颤”字组词(20个词)
- 颤动
- 颤抖
- 颤悠
- 颤栗
- 颤巍巍
- 颤音
- 打颤
- 寒颤
- 冷颤
- 颤脱
- 发颤
- 震颤
- 颤悠
- 颤动
- 颤悠
- 颤悠悠
- 颤欣欣
- 颤恐
- 颤钦钦
- 颤悠悠
九、总结
“颤”字解析:
“颤”字不仅在现代汉语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它既可以表示身体或物体的不自主运动,也可以象征内心的不安与恐惧。尽管在名字中使用较少,但通过了解其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这一汉字的魅力。
无论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还是日常交流中的词汇,“颤”都展现了汉字的独特美感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