芺(chán):此字在古代文献中有两种主要的含义。其一,作为合木船的一种,宋代陆游在其著作《入蜀记》中提到“初得芺船,差小,然底阔而轻,于上滩为便。”由此可见,芺船是一种结构轻巧且适合上滩的船只。
其二,芺亦指一种菊科蓟属的宿根草,即苦芺或钩芺(cirsium ovalifolium),叶片锐锯齿状,初生可食,嫩苗可供食用。
根据资料,“芺”的拼音为 chán 和 ǎo。
五行属性:该字未明确指出其五行属性。但在起名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和个人命理进行搭配使用。
意义: 芺字由于其特殊的意象,可以象征轻舟前行、不畏艰险的精神;也可以寓意如苦芺般坚韧的生命力。用于人名中,能体现一种超脱世俗、勇于探索的性格特质。
适用场景: 因芺字较为冷僻,适用于追求独特名字的家庭,表达对孩子独特个性与勇敢精神的期望。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中收录了芺字,位于〈申集上〉艸字部,第1021页第9条。其中提到:“【玉篇】烏老切【唐韻】烏皓切,??音襖。【說文】苦芺,草也。味苦,江南食以下氣。”表明此字在古代文献中被广泛提及,既可作为植物名称,也可表示特定的船只类型。
广韵与玉篇: 广韵平衔部提到“芺,合木船”,玉篇则进一步补充其作为大船的意义。
文辞: 古籍中多次出现芺字,例如《尔雅·释草》中记载“鉤芺”,并有郭璞注:“大如拇指,中空,莖頭有臺,初生可食。”
集韵: 集韵中对芺字有多种音义的记录,音切包括乌老切、於兆切等,展现了其多样的语音面貌。
说文解字: 在《说文解字》中,芺字被定义为苦芺,草类,味苦,江南地区人们常食之以降气。
关于“芺”字的诗词相对较少,但可以从古代文献中找到一些零星的描述。例如宋陆游《入蜀记》中提及“芺船”,赋予其行舟涉水、勇往直前的意象。此外,古籍中对于苦芺作为食物的记载也可能隐含在某些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文中。
“芺”作为一个较为冷僻的字,在汉语成语中并不常见。若从其意义延伸来看,可能与以下词语产生关联:
- 乘风破浪: 借助“芺船”所代表的行舟意义。
- 苦中作乐: 结合苦芺食用的价值,寓意在困境中寻找乐趣。
“芺”字以其独特的双重含义——合木船与苦芺草,成为了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字。无论是象征轻舟远航的无畏精神,还是体现苦芺坚韧生命力的哲理思考,“芺”字都为我们的语言世界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虽然在现代生活中应用较少,但在名字、文学创作以及文化研究中,它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