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字意义

煘(chán)是中国古代汉字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语义内涵。根据现有字典记载,这个字的释义为“钳”,表示一种用于夹持或固定的工具。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依然保留了深厚的历史意义。

从字形上看,“煘”由火字旁和金字底组成,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工具的认知结合。这一结构暗示着“煘”可能与金属加工中的高温锻造有关,进一步印证了它作为“钳”的功能来源。

2、“煘”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读音:“煘”的普通话读音为“chán”,声调为阳平(第二声)。根据《五音集韵》的记载,该字发音为“直廉切”,与现代拼音系统基本一致。

五行属性:由于未明确标注具体的五行信息,参考其构成部首和字义,“煘”可能属于“火”系。这是因为“火”作为部首常象征热量、能量以及变化的力量,而“钳”作为一种工具,也与高温作业密切相关。

3、“煘”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在传统姓名学中,选择具有特殊含义的汉字作为名字是一种常见做法。“煘”虽然不是常用的命名用字,但如果将其应用于取名,可以表达以下几层深意:

  • 象征坚韧不拔:作为钳制工具,隐喻个人应具备稳固、刚毅的品格;
  • 体现智慧创造:与金属加工技术相关,寓意掌握技能并善于创新的能力;
  • 蕴含传承意义:使用古老汉字,彰显家族或个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延续。

4、“煘”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的描述,“煘”被归类于“巳集中”的“火字部”,具体位置为第677页第02条。其定义为:“鉗也。”这表明此字的核心意义在于描述一种特定类型的钳子或类似工具。

此外,《五音集韵》还指出该字的发音特点为“直廉切”,即近似现代的“chán”。通过这些权威文献记录,我们得以更准确地了解“煘”字在古汉语体系中的定位及其确切含义。

5、“煘”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从古代经典文本角度出发,“煘”虽非高频出现之字,但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仍有所提及。

例如,《说文解字》认为所有带“火”旁的字通常都与燃烧、光照等概念相关联,这与“煘”代表的热加工过程相符。同时,《集韵》进一步细化了其语音规则,并确认了“直廉切”的读法。

6、“煘”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关于“煘”字是否出现在古典诗词中,目前并无大量直接引用实例。然而,考虑到其工具属性及可能涉及的手工艺场景,我们可以推测某些描写冶炼或工匠劳作的诗篇中或许间接提及此类物件。

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有句:“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里的“铁锁”制作过程中可能就运用到了类似“煘”这样的专用器具。

7、和“煘”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尽管“煘”本身较少单独形成成语,但与其所指代工具用途密切关联的一些表达方式可列举如下:

  • 铁石心肠
  • 坚不可摧
  • 炉火纯青
  • 百炼成钢

以上成语均反映了金属加工过程中所需的耐力、恒心及精湛技艺,与“煘”作为钳具的意义遥相呼应。

8、“煘”字组词(20个词)

以下是围绕“煘”字构造的一系列词汇:

  1. 煘钳
  2. 火煘
  3. 煘具
  4. 金煘
  5. 煘器
  6. 煘功
  7. 煘技
  8. 煘术
  9. 煘艺
  10. 煘能
  11. 煘材
  12. 煘质
  13. 煘品
  14. 煘德
  15. 煘信
  16. 煘正
  17. 煘明
  18. 煘亮
  19. 煘新
  20. 煘旧

9、最后的文章总结

通过对“煘”字的全面解析,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其作为汉字的独特魅力,还感受到了它背后承载的文化价值。从基础的字形结构到复杂的哲学意蕴,“煘”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智慧结晶。

尽管现代社会已逐渐淡化对该字的实际应用需求,但它依旧是我们探索语言奥秘、追溯文明根源的重要窗口之一。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煘”,并在未来的学习与交流中发现更多中华文化的精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