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文字意义

“恻”字在汉字中属于形声字,从心则声,本义为悲痛。《说文解字》记载:“恻,痛也。”此外,《广雅》中亦有记载:“恻,悲也。”这些古籍都说明了“恻”字的核心含义是表达内心的哀伤与痛苦。

同时,“恻”还引申出恳切的含义,如“恻恻”表示诚恳、恳切的情感。另外,该字常见于一些复合词中,例如“凄恻”和“恻隐”,分别用来形容深切的悲伤和对他人不幸的同情。

二、“恻”字读音和五行

读音:“恻”的拼音为

五行属性:根据传统五行理论,“恻”字五行属,因为其部首为“忄”,与心理情感相关联,而“金”象征着坚固、收敛的特质,因此该字被认为具有金的属性。

三、“恻”字用于起名的意义

用“恻”字起名,寓意深刻且富有情感内涵。它传达了一种对生命苦难的理解和关怀,体现了仁慈、悲悯之心。然而,由于“恻”本身的悲情色彩较重,在现代姓名学中并不常用作名字中的核心字,更多时候可以作为辅助字使用,以体现命名者希望孩子具备同情心和善良品质的愿望。

如果将“恻”与其他积极向上的字搭配,则能够平衡其潜在的负面联想,例如:

  • 恻然:表示怜悯、关心。
  • 恻隐:展现对他人的体恤之情。

四、“恻”字字典说明

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恻”被详细定义如下:

  • 基本释义:哀痛;悲伤。例句:“凄~”“~隐之心”。
  • 引申义:恳切。例如:“~恻(诚恳)”。
  • 成语:凄恻(形容极度悲痛)、恻隐(同情他人不幸)。

此外,“恻”还有其他衍生词汇,如“恻怛”(忧伤)以及“恻然”(因触动内心而表现出怜悯的样子)。

五、“恻”字在中国古典解说

《说文解字》中明确指出:“恻,痛也。”表明此字最早是用来描述内心深处的疼痛感受。

在《广韵》中,“恻”被归类于去声十二震,进一步强调其声音特点及其所承载的情感基调——一种带有沉痛感的情绪表达。

而在《集韵》里,“恻”又被解释为“忧戚貌”,再次确认了它与人类情感世界中消极方面紧密相连的特性。

六、“恻”相关的诗词内容

古代诗词中不乏关于“恻”的精彩篇章,例如: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出自《易·井》,通过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资源浪费现象所产生的深深惋惜。

朕恻焉不忍闻。

——选自《汉书·淮南宪王钦传》,这句话反映了统治者面对某些残酷事实时流露出的人性光辉。

七、“恻”相关的成语

以下是一些包含“恻”字的成语:

  • 凄恻:形容极度悲痛。
  • 恻隐:指对遭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 恻怛:忧伤、哀痛之意。
  • 恻然:因受到触动而产生怜悯之感。

八、“恻”字组词

以下是与“恻”字相关的20个词语:

  • 恻隐
  • 凄恻
  • 恻然
  • 恻怛
  • 恻隐之心
  • 恻恻
  • 恻痛
  • 恻怆
  • 恻悯
  • 恻念
  • 恻怛之怀
  • 恻隐之仁
  • 恻怛之思
  • 恻隐之情
  • 恻隐之志
  • 恻怛之悲
  • 恻隐之心者
  • 恻怛之忱
  • 恻怛之念
  • 恻隐之怀

九、总结

综上所述,“恻”字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价值。无论是作为单独使用的文字还是融入到各种词语及成语之中,“恻”都能够精准地传递人类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具体语境来选择是否使用“恻”字,从而确保信息传达准确无误且富有感染力。

总而言之,了解并掌握“恻”字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运用这一独特符号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