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意义
鴊(pinyin: bǔ)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意指一种黄色的野鸡。《尔雅·释鸟》中记载:“鴊雉”,并由郭璞注解为“黄色,鸣自呼”。根据《隋书·礼仪志六》和《文献通考·王礼九》,鴊雉在古代礼仪服饰中有特殊的地位,是诸伯夫人以下七等翟衣雉的领襢之一。
读音和五行
鴊字的拼音是bǔ,笔画数为2。关于五行属性,由于资料未提供明确信息,因此无法确定其五行所属。
起名中的意义
在起名时使用“鴊”字较为罕见,因其属于较冷僻的字,并且主要用于描述一种特定鸟类。然而,若选择此字用于名字,可以传达出独特和与众不同的寓意,象征着个性鲜明、不随波逐流的人格特质。此外,因与古代礼仪有关联,也隐含着尊贵和高雅之意。
字典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鴊”字位于亥集下的鳥字部,第1484页第13列。该字有多种读音:
- 在《广韵》《集韵》《韵会》中为诸盈切,正韵为諸成切,音征。
- 又作之盛切,音正。
根据不同文献,“鴊”既可以指称一种鸟类,也可以用作其他动物名称,如题肩或鹰等。
中国古典解说
根据《玉篇》,“鴊”指的是鶙鵳;而《礼记·月令》提到季冬时节,征鸟厉疾,即冬季时这种鸟变得凶猛。
郭璞注解说,齐人称其为击征,或称为鹰,春季则化为鸠。
此外,《扬子·方言》中说,齐鲁地区的人们将题肩称为“鴊鸟”。
《唐韵》指出,“鴊”还用来形容鸡,并且与射箭的目标相关——不失正鹄。
诗词内容
尽管“鴊”字在古典诗词中的直接出现较少,但与其相关的自然景物和意境却常见于诗歌之中。例如,唐代诗人常借描写野鸡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或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不过,具体以“鴊”为题的诗词并不多见。
成语及组词
以下是与“鴊”字相关的成语及词语:
- 鴊雉:指黄颜色的野鸡。
- 题肩:古代指飞禽的一种。
- 击征:齐地方言对鴊鸟的称呼。
- 循声而发:形容听闻声音后立即行动。
常用组词示例:
- 鴊鸟
- 鴊雉
- 黄鴊
- 鴊鸣
- 鴊羽
- 鴊翼
- 鴊声
- 鴊喙
- 鴊翅
- 鴊尾
- 鴊足
- 鴊爪
- 鴊目
- 鴊毛
- 鴊群
- 鴊行
- 鴊跃
- 鴊翔
- 鴊舞
- 鴊啼
文章总结
综上所述,“鴊”字虽较为生僻,但在古籍中有着丰富的记载,主要描述一种黄色野鸡及其在礼仪制度中的地位。从字义到应用,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于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而且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尽管“鴊”字并不常用作命名,但它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和历史背景使其成为一个富有深度和内涵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