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意义
“冰”字在汉字体系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字形上看,“冰”由“仌”和“水”组成,是一个会意字。金文中的“冰”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的形态。《说文解字》解释为:“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进一步繁化,增加了“水”,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冰”字。
“冰”的本义是指水冻结而成的固体,这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诸多记载,例如:
- 《说文解字》: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冰”字读音和五行
“冰”字的拼音是bīng,总笔画数为6,部首为“冫”。根据五行理论,“冰”属水。
“冰”字用于起名的意义
“冰”字在中国传统起名中常被用来寓意清纯、高洁和纯洁的心地。具体来说,使用“冰”字起名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意义:
- 清白与纯洁:如“冰心”象征心地纯洁,表里如一;“冰肌玉骨”形容女性皮肤光洁如玉,形体高洁脱俗。
- 高尚操行:如“冰操”指廉洁的操守;“冰清玉洁”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做事光明磊落。
- 冷静与理智:如“冰鉴”指的是明镜,比喻鉴别事物的眼力;“冷若冰霜”形容态度严肃或神色冷淡。
此外,“冰”字还常常与其他美好的词汇搭配,如“冰雪聪明”形容一个人聪明伶俐,冰雪般的智慧。
“冰”字的详细解释及字典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和其他古典文献,“冰”字的具体解释如下:
- 《康熙字典》:
“冰”位于〈子集下〉【冫字部】,页131第24。
古文作“仌”。徐曰:今文作冰。
《说文》:本作“仌”,寒气所聚,不泄则结而为伏阴。
《礼·月令》:孟冬水始冰,仲冬冰益壮,季冬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以入。
《周礼·天官》:凌人共冰。秋刷冰室,冬藏春启,夏颁冰。
《尔雅·释器》:冰,脂也。注:庄子云:肌肤若冰雪,冰雪,脂膏也。
疏:脂膏一名冰脂。矢筒盖亦称冰。
《左传·昭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注:冰,櫝丸盖。
疏:盛弓者也。或云:櫝丸是箭筒,其盖可以取饮。 - 其他解释:
“冰”在古代还被用作形容词,如“冰冷”、“冰凉”,表达寒冷的感觉。同时也有“冰镇”、“冰雕”等动词用法,以及“冰糖”、“冰花”等名词形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冰”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冰”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多次出现,常用以表达纯洁、高洁的情感。以下是一些含有“冰”字的经典诗词: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苏轼《赠潘谷》:
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 陆游《北坡梅开已久忽放一枝戏作》:
广寒宫里长生药,医得冰魂雪魄回。 - 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
风月冰人别是乡。 - 毛泽东《沁园春·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冰”的自然特性,也借用了“冰”来比喻人物的品格和情感。
“冰”字相关的成语
以下是包含“冰”字的一些常见成语及其解释:
- 冰清玉洁:像冰一样清明,玉一样纯洁。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做事光明磊落。
- 冰消瓦解:像冰一样融化,瓦全部破碎。比喻事物迅速崩溃或消释。
-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钞冷。
- 冰壶秋月:比喻品德高尚,心地纯洁。冰壶盛水的玉壶喻洁白,秋月秋天的月亮喻皎洁。
- 冰山一角:比喻事物显露出来的一小部分。
- 冰心一片:形容心地纯洁。
- 冰释前嫌:像冰一样融化,比喻怀疑、嫌隙等完全消除。
- 冰炭不同炉:冰和火炭不能放在同一个炉子里,比喻互不相容的事物。
- 冰清玉润:比喻人的言行举止纯洁美好。
- 冰魂雪魄:比喻行为高尚,操行清白;也指梅花。
“冰”字组词
以下是“冰”字的20个常见词汇:
- 冰块
- 冰点
- 冰山
- 冰川
- 冰窖
- 冰花
- 冰糖
- 冰茶
- 冰刀
- 冰灯
- 冰河
- 冰暴
- 冰原
- 冰棍儿
- 冰糕
- 冰清玉洁
- 冰壶秋月
- 冰释前嫌
- 冰天雪地
- 冰封
文章总结
“冰”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多重含义。从字形来看,“冰”由“仌”和“水”组成,形象地描绘了水凝结成冰的过程。它的基本含义是水冻结成的固体,在古籍中多有记载。此外,“冰”字还在诗词中频繁出现,常被用来形容纯洁、高尚的品质。在现代生活中,“冰”不仅作为描述寒冷状态的词汇,还衍生出许多新的概念,如冰雕、冰镇等。
“冰”字在起名时也极具意义,能够表达人们对纯洁、清白、冷静和高尚品质的向往。无论是古代的“冰心”还是现代的“冰清玉洁”,都体现了“冰”字的美好寓意。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冰”字的丰富内涵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